中國馬拉松跑出新動能
1月5日,今年全球首場馬拉松白金標賽事——廈門馬拉松在福建廈門鳴槍起跑,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5萬名選手在奔跑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過去一年,中國各地共舉辦路跑賽事671場,參賽人次約656萬,跑者熱情和賽事規模持續高漲。奔跑中的馬拉松賽事不僅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也帶動著體育、文旅等多領域的消費升級,以獨特的「賽事+」效應,串聯起城市文化和現代活力。
賽事數量多 跑者熱情高
2024年是中國馬拉松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年。全年舉行的671場路跑賽事分佈範圍涵蓋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261個市、537個區縣。數據顯示,僅去年11月,國內就舉行了114場路跑賽事。11月3日當天,31場馬拉松同時舉行,賽事「紮堆」已經成為常態。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軼龍介紹,路跑運動在中國蓬勃發展,已成為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滿足美好生活嚮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展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是賽事數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跑步愛好者熱情的持續高漲,許多名牌賽事一「簽」難求。今年的廈門馬拉松預報名人數超過18萬,刷新了國內全程馬拉松賽事報名人數紀錄。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報名參加廈馬的人數接近6.5萬,增幅超過60%——跑馬的人群規模仍在持續增長。
馬拉松參賽隊伍壯大的同時,跑者也在不斷「提速」。跑出熱鬧,更跑出了門道。
過去一年,專業運動員和大眾選手的成績都很亮眼。2024年3月24日,何傑在無錫馬拉松上以2小時06分57秒的成績刷新男子馬拉松全國紀錄,帶領中國馬拉松進入「206」時代。今年廈馬,奪得男子國內冠軍的楊紹輝創造了國內參賽最好成績,這也是該項紀錄連續第二年被刷新。
2024年,「破三」(完賽成績在3小時以內)成為大眾馬拉松跑者的關鍵詞之一。從無錫馬拉松到北京馬拉松,再到南京馬拉松,賽事「破三」人數連創新高。其中,去年11月舉辦的北京馬拉松賽上,「破三」人數達3004人,與上一屆比賽2402人的紀錄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
帶來了幸福 帶動了消費
近日,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特徵與趨勢洞察:中國跑者的運動參與和消費》(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年人已成為路跑運動的中堅力量,40歲以上跑者佔比頗高,想要擁有強健體魄、追求精神滿足和釋放壓力是參與路跑運動的主要原因。路跑運動對跑者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提升效果顯著,跑者體質健康水平相對更高,緩解壓力效果明顯,健康意識和主觀幸福感也較強。
路跑運動帶來健康幸福和獲得感,也帶熱了消費,成為推動體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報告研究發現,2023年中國路跑認證賽事跑者消費總規模超133億元,其中直接消費總規模超82億元,間接消費總規模超50億元。直接消費的消費結構涵蓋服裝鞋帽、訓練裝備、參賽報名、保健與康復治療、運動營養品等方面。具體到個人,一年的比賽下來,全馬、半馬參賽者的人均總消費可達13701元。
報告數據顯示,路跑消費領域的「粉紅經濟」和「銀髮經濟」現象顯著,女性跑者的總體消費水平高於男性跑者——女性跑者人均間接消費為4261.11元、直接消費達8959.15元。同時,高齡跑者消費水平也相對較高,特別是60歲及以上跑者在間接消費和直接消費上均處於較高水平,成為路跑消費市場中的一股強勁力量。
中國田徑協會發佈的數據顯示,90%以上的跑者會在運動防護用品方面消費,總支出超2000元的跑者達30.21%;59.34%的跑者在可穿戴運動設備方面的花費超過1000元,花費5000元以上的跑者佔比超過10%。
上海體育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張葉涵以京東運動為例指出,該平台2024年銷售金額較2019年同期倍數增長,戶外鞋服、體育用品等產品增長均在100%以上。她說,中國體育消費新場景不斷湧現、新模式不斷拓展,帶動體育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一場馬拉松 城市新名片
一場馬拉松,認識一座城。對於舉辦城市而言,馬拉松賽事早已超越了一場體育比賽的範疇,不僅是吸引全民參與的運動盛會,更是展現城市活力與文化魅力的窗口、推動經濟發展的抓手。
專家表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觀賞型競技體育賽事,馬拉松比賽作為大眾參與型的體育賽事活動,能夠為舉辦地旅遊、餐飲、住宿等服務行業創造更多衍生價值。相關研究顯示,馬拉松賽事的外地參與者對賽事舉辦地及周圍地區的吃、住、行、遊、購、娛等間接消費的帶動比例高達1∶13。
去年3月舉辦的無錫馬拉松,估算產生經濟效益約2.8億元,較2023年提升45.5%。其中,餐飲、住宿兩項佔了大頭,分別產生經濟效益1.27億元和1.17億元。2024年10月舉行的陝西寶雞馬拉松,賽前一天流入寶雞市人流峰值達51.1萬人次,賽事期間住宿、餐飲消費增長均超過三成,累計拉動經濟收益達1.55億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以賽營城」,通過舉辦馬拉松比賽帶動文旅產業發展,將「體育流量」變成「經濟增量」。無論是名聲斐然的標牌賽事,還是富有特色的「小而美」比賽,都在因地製宜,創造衍生價值,一方面注重與城市文化、歷史、環境和人文景觀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重視推動賽事和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寫好「賽事搭台、文旅唱戲」這篇大文章。
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女子半程馬拉松期間,直升機在空中拋灑當地特產的玫瑰花,為選手們鋪就玫瑰花賽道,賽事為這座縣級市帶來數億元收入;新疆喀什馬拉松賽道串起大氣磅礴的古城建築、高樓林立的城市地標和濕地田園風光,展示喀什千年古城的多彩民俗風情;重慶馬拉松舉辦期間開展「重馬國際消費節」系列活動,共計拉動消費零售收入68.7億元,實現文化旅遊收入31.2億元。
中國田徑協會駐會執委兼司庫王曉瑩認為,隨著中國馬拉松產業不斷髮展,「可持續發展」成為馬拉松賽事長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賽事組織者應該在賽事的策劃、組織、運營、執行各個環節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賽事組織與城市生態文明實踐、產業建設、社會效益緊密結合,讓馬拉松真正成為城市閃亮名片。(本報記者 劉 嶢)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1月09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