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小記者走進朝陽法院,和新疆小學生「雲相聚」一起學法懂法
「你們六七八月可以來我們新疆玩,那時候雖然很熱,但到了紅山公園景區,你可以一下子感受到水的清澈和涼爽。」「你們還可以來我們的葡萄溝吃葡萄。」「還可以來沙漠騎駱駝。」2月8日下午,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第一法庭,通過大屏幕,來自新疆烏魯木齊的小朋友爭相向新京報小記者們介紹。
寒假接近尾聲,為進一步弘揚法治精神,幫助未成年人強化法律意識,引導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合作組織了「京烏攜手行,法潤少年心」主題普法活動。走進烏魯木齊市中院的當地小學生們和走進朝陽法院的新京報小記者們「雲相聚」,通過「法律講解+實踐模擬」「線上直播+線下互動」的形式,「零距離」感受法院文化,「沉浸式」體驗普法教育,共話京疆友誼。

援疆法官輪番上陣,京疆兩地帶來普法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朝陽法院一層大法庭進行普法活動的兩位法官分別是北京法院第一批、第二批援疆幹部——朝陽法院民二庭審判員周劍彬和審判員哈笑棣,在烏魯木齊市中院帶領孩子們互動交流的李川崟是第三批援疆法官,他來自朝陽法院執行局。
「現場的小記者們、遠在千里之外的小朋友們,你們好。」下午1時許,當影片連線接通,大屏幕中出現了兩地小朋友身影,屏幕內外的孩子們都齊刷刷揮手,互相打起招呼「你好!你們好!」
活動中,周劍彬主要介紹法院工作的整體情況,讓孩子們瞭解為什麼法官要穿法袍,法槌的作用以及我國的法律體系。他首先帶大家瞭解了我國的法院數量、法院分佈以及北京市各基層法院所對應的中級法院,「我就在朝陽區住,我找到朝陽法院對應的中級法院是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面對大屏幕上的北京法院對應圖,一位新京報小記者舉手起身說道。

當講到法袍的「前世今生」,屏幕上出現古代、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及現代法袍的設計圖,孩子們格外感興趣,「老師,我看到古代法袍上的神獸圖,這個神獸代表‘剛正不阿’!」一位小女生主動舉手說道。
為孩子們解讀《條例》,增強網絡自我保護意識
哈笑棣則圍繞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簡稱《條例》),從典型案例入手為小朋友們解讀這一《條例》。她帶來的首個小知識是「法」和「條例」的區別。她介紹,二者是製定主體的區別,「法律」是全國人大製定的相關規範,而國務院層級頒布的制度規範被稱為「條例」,上述《條例》便是根據法律所製定的規範,由國務院頒布。
哈笑棣告訴小朋友們,《條例》中建立了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欺淩的制度、個人信息網絡保護的制度、網絡沉迷防治等內容。她向學生們詳細解讀了什麼是「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指紋、虹膜等能夠定位到個人特徵的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以及行蹤信息等,「比如你和爸爸媽媽出去旅遊買了機票,這一行程也算個人信息,小朋友們平時要注意保護好這些個人信息。」

「通過網絡傳播他人不當信息,構成侵權嗎?」為讓小朋友們更好地理解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知識,哈笑棣帶來了具體的案例。她用一名B同學散佈不良影片給A同學造成痛苦的事件,讓小記者們自己分析B同學是否構成侵權,並告訴大家構成侵權的小朋友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提到網絡打賞的案例,她問道,一名同學在遊戲平台利用爺爺的銀行卡多次充值了1萬餘元,在爺爺發現後要求退款,遊戲公司是否應該返還?「我覺得還一半吧?」「我覺得應該全還。」小記者們七嘴八舌地猜道。哈笑棣告訴孩子們,這名同學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他的充值行為明顯與年齡、智力不相符,但其父親和爺爺沒有起到監護人的作用,多次放任了小朋友的充值行為,因此法院判決遊戲公司酌情返還一部分費用。
京烏學生分享當地文化習俗,在交流互動中增進友誼
「我想問一下你們當地有哪些特產呀?阿達西。」在互動交流時,一位新京報小記者提問後的一句方言,一下子逗笑了對面的所有人。她介紹,為了準備這次交流活動,自己特意從互聯網上查了句當地話,維吾爾語「阿達西」是朋友的意思。隨即,當地一位維吾爾族小朋友主動舉手回答,「我們有羊奶皂,還會用烏斯曼草塗抹眉毛,這是我們的習俗。」
「北京有哪些好吃的?有什麼文化習俗?有好玩的地方嗎?」聽到新疆小朋友們提出問題,新京報小記者們紛紛舉手,「那多了去了!」從銅鍋涮肉、北京烤鴨到豆汁、糖葫蘆,從龍潭廟會到環球影城……北京的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你們回家是學習還是玩遊戲?我回家寫完作業會打一會兒電子遊戲。」小記者的一句提問,逗笑了他身邊的朋友。
原來「皮牙子」是洋蔥,每天早飯吃饢,女孩們喜歡穿彩色絲綢的民族服飾……從新疆小朋友的介紹中,北京小朋友也解鎖了不少新疆本地文化。新疆小朋友告訴小記者們,當地小學的課後服務也非常豐富,「上完六節課後,每天的課後服務都不一樣,班級之間互相交流樂器演奏,學習籃球技能,還可以加入年級隊、校隊,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參加精彩的比賽。」一位新疆小朋友侃侃而談。
周劍彬表示,開展兩地線上交流活動可以在普法的同時,讓兩地的青少年朋友們互相瞭解不同的風土人情,也是締結友誼的過程。
柔性常態化援疆推動兩地小朋友寒暑假相見
朝陽法院是新京報小記者的實訓基地,每個寒暑假,新京報小記者都會走進該院參加普法活動。2024年8月,新疆墨玉縣法院作為對口支援單位,在朝陽法院的推動下,首次開展了兩地互動普法活動。彼時,作為該院派出的第一批援疆法官,周劍彬在新疆墨玉縣法院和北京的法官們一起帶孩子們線上互動交流。

「那次的普法活動特別成功,不僅推動了墨玉縣青少年的普法活動,當地的小朋友們也對首都北京產生了濃厚的嚮往,紛紛表示要好好學習,將來考進北京的高校。」周劍彬介紹,根據工作部署,北京法院建立了人才智力柔性援疆工作新模式,從2024年起,北京法院抽調各專業領域的優秀法官幹警,採取短期多批次柔性支援方式開展常態化援疆。他們主要和新疆的法官幹警們進行業務交流和指導授課,也會對當地居民開展普法工作。
此次兩地互動交流活動中,新疆現場的主持人是烏魯木齊中院少年審判庭副庭長仝淑莉,她介紹了該院「未成年刑事訴訟檔案封存制度」,該項制度還榮獲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保障」制度創新獎。「今天這樣的活動形式很好,提升孩子的法治素養,增進京疆兩地交流。」仝淑莉說道。
此外,在2025年寒假,朝陽法院的法官助理劉美辰、郭姿辰、馮瑜靜還分別為參與新京報第二十三屆小記者活動的同學們開設了三次普法小課堂,通過經典的案例、法律條文解析以及互動採訪的形式為小記者們帶來未成年人保護、網絡素養提升等知識。
「朝陽法院一直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普法工作,多年持續與新京報小記者項目合作,在寒暑假為孩子們提供有趣味性的普法活動。」朝陽法院政治部幹部黃碩表示,在隱蔽性極強的網絡空間中,面對犯罪分子層出不窮的偽裝手段,青少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對於侵害缺乏健全的認知和自我保護能力,亟須網絡安全教育。朝陽法院攜手新京報全面增強青少年的網絡安全防範意識,從源頭上減少青少年受到誘騙、脅迫的可能性,規避因無知、好奇導致受害甚至是重覆受害的風險,為構建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體系、增強青少年網絡安全防範意識盡一份力。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