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選手為中國拿金牌 背後應是盤大棋
亞冬會上,中國隊選手林孝埈反超南韓對手奪得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金牌,賽後他雙膝跪地難掩激動之情。
作為一名從南韓歸化的選手,一路走來的坎坷和艱辛太多,金牌是最好的慰藉。
在中國體壇,同樣是歸化,以谷愛淩、林孝埈、劉少林、劉少昂為代表的冰雪項目運動員取得了不俗成績,他們幫助中國隊在奧運會、世界盃、亞冬會摘金奪銀。

相比之下,中國足球、籃球等大球項目的歸化猶如曇花一現,阿倫、費南多、艾克森、李基爾等正在讓中國球迷從最初的滿心期待變為逐漸失望。
在全球體育競技舞台日益激烈的當下,歸化運動員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在足球領域,日本與巴西頗有淵源,早在上世紀70年代,吉村大誌郎(尼爾遜)成為了日本足球歷史上首位歸化球員,1970年他入選日本國家隊,退休後在日本擔任足球教練。
早期日本的歸化名將,還有球迷熟悉的拉莫斯、呂比須等人。
整個職業生涯中,拉莫斯拿下7個日本頂級聯賽冠軍,13個盃賽冠軍和1個亞洲冠軍,1992年亞洲盃是日本足球崛起的標誌性事件,身披10號的拉莫斯是半場絕對核心。

1998年日本首次世界盃之旅中,呂比須是日本隊的骨幹之一,1997年加入日本國籍的他在外圍賽中攻入3球,並在世界盃正賽中助攻中山雅史攻入日本首粒世界盃入球。
可以說,日本足球的騰飛史,離不開這些歸化球員的助推甚至帶動。
而在中國,有關歸化運動員較早的引進先例中,最著名的是馬術項目的華天。
2008年北京奧運會,華天成為第一位出現在奧運會「馬術三項」上的中國運動員。為了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他自願放棄了英國國籍。雖然未能獲得獎牌,但仍獲得眾多國人關注,直到巴黎奧運會上,他優雅的身影依然令人欽慕。
後來,「歸化」一詞真正大規模進入社會公眾視野,併成為社會性話題,來自中國足球前些年的嘗試。
彼時的中國足球大環境可謂如日中天,在「金元」的驅動下,中國彷彿世界球星的淘金地,艾克森、高拉特、阿倫、侯永永、李可、洛國富、費南多、蔣光太等人紛至遝來。

近幾年,伴隨著中國足球跌至低谷,其中很多規劃球員已經放棄了中國國籍,但也有人選擇堅守,比如剛剛首次入選國家隊的侯永永,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從未有過更改國籍的念頭。
只是相比於日本足球,中國男足歸化的這些球員,很難說為中國足球發展做出了帶動性的突出貢獻。
而作為中國男籃的首位歸化球員李基爾,在當初被引入時,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隨著中國男籃在世界盃上的折戟,他如今也正面對職業生涯停滯不前的困境。
相比於夏季項目,中國對於歸化冬季項目運動員則更為成功,首當其衝的便是2019年加入中國隊的谷愛淩。
在北京冬奧會上,谷愛淩憑藉場上斬獲2金1銀的出色發揮和場下的高情商表現,迅速成為了全民偶像,不僅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增添了榮耀,更激發了國內眾多冰雪愛好者的熱情,推動了冰雪運動在中國的發展,影響力持續至今。

此後在短道速滑領域,南韓名將林孝埈也加入了中國隊。短短幾年里,林孝埈除了在短道速滑世界盃分站賽接連收穫獎牌外,在去年的世錦賽上,他率中國隊獲得男子 5000 米接力金牌。
而在本屆亞冬會上,他更是反超老東家南韓選手,為中國隊奪得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金牌。
2023年,在國內知名度甚高的匈牙利兄弟劉少林和劉少昂也隨著教練張晶為中國隊效力,在去年的世錦賽中,他們聯手林孝埈為中國隊在男子5000米接力中奪金。
中國體育在發展進程中,選擇引入歸化運動員,也曾猶如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層層波瀾,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深刻的思考。
儘管歸化運動員在競技層面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仍有部分人對這一舉措持保留意見。有人擔心,歸化過於依賴外來力量會影響本土選手的成長;也有人質疑這些運動員對國家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事實上,歸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雙贏。
一方面,一些無法實現奧運會夢想的外籍華裔運動員,在加入中國國籍後征戰奧運會,是為個人圓夢。
另一方面,整體實力尚不雄厚的中國冰雪運動在得到華裔歸化助力後,既開拓了人才培養新模式,也有助於冰雪運動的推廣普及。
看看林孝埈在短道賽場的人氣,帶動了多少冰迷觀賽、助威,也讓大批從前並不瞭解短道速滑的追星族為了他而入圈。
越來越多的歸化運動員選擇代表中國參與體育競技,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這有助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它讓中國顯得更加開放包容。
當然,對於競技體育來說,不必為了歸化而歸化,提升成績和促進項目發展才是根本。
有觀點認為,認同中國文化,願意為中國體育做貢獻這一點當然重要,像谷愛淩、侯永永、劉少林兄弟這樣擁有中國血統的運動員就非常受歡迎。
如果只是一名看重金錢毫無中國文化認同感的「僱傭軍」,他很難從內心深處有所謂「為國效力」的動力。在中國這樣一個愛國情感佔據極高地位的國家,這一點對於運動員能否更好的被大眾接受至關重要。

另外,對比目前中國有歸化運動員的不同項目,收效差異顯著,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先拿「失敗典型」中國足球來說,在經歷了大規模歸化浪潮後,依舊未能有明顯起色,一方面是中國足球環境本身作祟,染缸效應難免也令近墨者黑。
另一方面,作為集體項目,個體的歸化收效或許不會立竿見影。
有球迷這樣說,就算美斯來了也不敢保證能帶中國隊攻入世界盃。
像足球這樣的集體項目,更多是依靠團隊力量,人數越多的項目,個體的作用佔比就越小。
另外中國足球的歸化球員大多數語言不通,足球畢竟是個團隊項目,文化導致的溝通差異,使得他們跟本土球員的配合以及對教練戰術的執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著自身實力的發揮。
相比之下,像滑雪、短道速滑這樣個人項目,歸化選手則更容易來之能戰,快速出成績。

總體來說,歸化運動員對於中國體育而言,既不是萬能的 「神藥」,也並非洪水猛獸。在追求短期成績和長遠發展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方面,盲目排斥歸化運動員是不可取的,應合理利用他們的優勢,為中國體育注入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歸化之前,要有全盤考慮,所謂「一盤大棋」。
歸化什麼人,如何使用,對項目可能有什麼樣的助力,能否帶動項目在本土進一步推廣與發展,最終希望達成什麼樣的長遠目標,能否通過歸化來以點帶面,這都需要整體評估與考量。
歸化,不是病急亂投醫的點兵點將,歸化之前,先要有規劃。(二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