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前32位全是中國運動員!憑什麼?
(一)
世界泳聯近日公佈2024年運動員興奮劑檢測數據,接受檢測最多的前32位竟然都是中國選手。
巴黎奧運會銀牌得主唐錢婷以38次的檢測次數高居榜首,覃海洋以35次緊隨其後,葉詩文、汪順、潘展樂等也都在30次以上。而外國選手最高的檢測次數也不過22次。
令人詫異的數字,再次印證了中國游泳奧運冠軍張雨霏的那句話:「中國運動員接受興奮劑檢測的次數是全世界最多的!」
這並非孤例。據世界泳聯2023年數據,該年度覃海洋接受興奮劑檢測高達46次,其一人的檢測次數比四五個外國奧運冠軍的總和還多。與其同項目的英國「蛙王」皮蒂,全年僅檢測了9次。
至於檢測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中國運動員無一例外,清清白白。

(二)
為了維護運動賽事的乾淨,興奮劑檢測當然必要,但原則是一視同仁,為何偏偏中國運動員檢測次數高出一大截?有沒有傲慢與偏見作祟?
作為奧運產金大項,田徑、游泳等一直被西方視為絕對統治之地,也讓一些人產生了「只有西方人才能奪金」的錯覺。這種情況下,中國游泳隊近年來異軍突起,自然引來了更多「關照」。可笑的是,有西方人士還將此標榜為「質疑精神」,可如果真是秉持質疑一切的精神,為什麼中國運動員遊得快的時候要被質疑,卻從沒人質疑菲比斯?
此外,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幕後推手,那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長期運用輿論霸權抹黑中國游泳隊,把興奮劑問題政治化、工具化,並反復向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等施壓。即便世界泳聯、WADA等多次駁斥謠言,甚至在奧運會新聞發佈會上力撐中國游泳隊,美國反興奮劑機構(USADA)、《紐約時報》、德國電視一台等機構和媒體仍不停散播有關中國游泳運動隊的謠言,卑劣至極。
巴黎奧運會期間,國際興奮劑檢測機構(ITA)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就直言,媒體對中國游泳隊的報導的確導致了中國游泳隊奧運會前的額外檢測。國際奧委會委員、中國奧委會副主席於再清也曾指出,針對中國隊的檢測要求其實並非出自WADA,而系某些國家背後施壓。

(三)
猛打「嗑藥牌」,無非是為了干擾打壓中國游泳運動員,維護自己的泳壇霸主地位。
某種程度上,他們也得逞了。
巴黎奧運會期間,「中國游泳隊10天內接受興奮劑檢測近200次」,中國游泳運動員的作息受到極大幹擾,「早晨6點還沒睡醒就來了,中午午休也來,沒辦法只能在酒店大堂沙發休息,晚上九點多還來,要一直熬到下半夜」。
不過真金不怕火煉。潘展樂一人獨攬兩金、張雨霏收穫六枚獎牌、中國隊打破美國在4×100米混合泳接力項目上長達40年的壟斷……
頂住干擾、全力以赴,中國游泳隊員們在巴黎用實力擊破質疑,讓一些人的如意算盤再次落空。

(四)
自己身上癢,非在別人身上找虱子。美國人叫嚷得那麼厲害,可自己經得起查嗎?
據披露,90%的美國運動員,包括職業和大學體育運動員沒有遵守WADA相關條例;在東京奧運會賽前一年中,31%的美國運動員沒有得到充分的興奮劑檢測;美國某些隊伍集中患上哮喘病、多動症,因此「持證吃藥」,且賽後不分人種「面如紫薯」……
即便是被檢測機構確認「嗑藥」,美國運動員也能毫無阻礙地出現在賽場之上。去年,WADA公開指控稱,美國反興奮劑機構(USADA)長期掩蓋、縱容使用興奮劑的運動員參基比賽,並讓這些運動員充當所謂「汙點線人」。
在確鑿證據面前,USADA最終承認一系列事實,但聲稱「無論是公佈結果還是取消成績,都會將該運動員的生命安全置於危險境地」,脅迫WADA不要公開醜聞,甚至使用了「我們評估後認為,WADA只有接受別無選擇」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說辭。
一面強詞奪理、瞞報縱容,一面攻訐中國和其他國家運動員,實在荒謬。看來,美國一些人確實「興奮」過了頭。

(五)
眼下,奧林匹克會旗已從巴黎傳到洛杉磯,可美國在興奮劑領域的無賴、強權做派,令各國運動員乃至國際奧委會官員十分擔憂。
尤其是,2020年生效的美國《羅琴科夫反興奮劑法》賦予美國「對美國運動員參加賽事中的興奮劑涉案人員提出刑事指控和判決」的權力,甚至起訴國際奧委會的「域外刑事管轄權」。與此同時,該法將奧運會在內的所有重大國際賽事都涵蓋在內,卻唯獨不適用於美國國內職業聯賽,著實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面對污衊,中國運動員一次次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可對於成堆的鐵證,美國什麼時候能給出像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