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八條」「滿月」,中小學體育老師「忙並快樂著」
3月10日週一,上午10點半左右,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中學初一學生張睿和林昊岩正在上體育課,他們剛跑完800米,額頭上冒出一層細密的汗珠。這是體育老師崔佳峰當天上的第三節體育課,每週他要給孩子們上16節體育課。

今年2月17日,北京中小學生迎來春季學期的第一天,北京市教委、市體育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體育八條」),明確提出要「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並要求小學和初中每天1節體育課、高中每週3至5節體育課。「體育八條」一出台就引發了各方關注,忙碌成為了體育老師們的常態。在「體育八條」出台「滿月」之際,新京報記者走進東直門中學,近距離觀察體育老師的一天。
高峰時期8個班的學生都在上體育課
「‘每節體育課安排不少於10分鐘體能練習’,這個10分鐘的體能練習,我們要結合實際去做,不一定非得是一上課就拿出10分鐘專門來做體能練習,也可以分開做,或者結合近期教學內容去做。」3月10日上午9點,東直門中學的體育辦公室內,該校體育中心主任吳曉峰正在跟兩位高一的體育老師進行備課研討,思考如何將「體育八條」落到課堂實處。吳曉峰以籃球舉例說道:「比如投籃的時候加上摺返跑,這樣既能鍛鍊體能,也能幫助學生們掌握投籃技術。」

記者瞭解到,東直門中學本部校區有初一、初二以及高一至高三,五個年級57個班、2300餘名初高中學生,17位體育老師以及2位輪崗體育教師負責全部學生的體育課教學和運動訓練。
吳曉峰除了負責全校的體育工作外,還負責高一兩個班的體育課以及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北京市學生金奧運動隊【籃球】)的訓練。每天到校後,他都會繞著操場、球場館轉一轉,看看有沒有器材損壞;週一上午,趁著沒有排課,他會跟高一年級的兩位體育老師一起進行教學研討,瞭解每位體育老師的教學進度、製定新一週的教學計劃和重點。
週一是崔佳峰一週內最忙的時候,這一天他要為7個班的學生上課,從早上8點開始,直至下午3點半結束。翻看崔佳峰的課表安排,每週16節體育課;從週一至週四,8點準時開始上體育課。不少老師跟崔佳峰一樣,每週有十幾節的體育課教學任務。東直門中學體育課總課表顯示,高峰時期甚至有8個班的學生都在上體育課。

為學生們上體育課只是體育老師忙碌生活的一部分。沒有體育課時,他們要參與教研,還會出現在操場、球場館:為來本部上體育課的初三體育老師提供幫助、組織每天的課間操、負責每週一次的初高中年級大型體育鍛鍊、帶社團成員訓練、參與體育課後服務等等,有時候也會被學生喊著打一場籃球或羽毛球比賽。
「體育八條」中提到的「大力開展學生‘班級賽’」是體育老師重要的教研內容。「學校本身每年都會有體育節活動,包含了三大球,每年也都會有年級賽。所以把年級賽往前延伸到班級,把班級選拔對照聯賽要求去做,就可以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 該校體育教研組組長車行以籃球賽舉例,班級內部可以開展投籃賽,發佈班級投籃排行榜,再選拔優秀者參與年級比賽,「我們體育教研室跟學校德育處一起來研究設計,再聯合各班班主任,這樣就能把班級聯賽做起來。」目前,該校已經在初中年級中開啟籃球班級賽。

同時,如何利用好課間一刻鍾,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也是車行和老師們一起思考的問題。「上個學期課間調整為一刻鍾,我們為學生們提供了板羽球等各種運動器材,讓學生們在操場上有的玩。這學期,我們要把課間一刻鍾活動再升級,利用好這段時間,設計一些簡單可行的有趣味性的活動。比如立定跳遠比賽,每個學生只要在兩名同學的監督下進行立定跳遠,就可以把成績報給體育老師,記錄下來。最開始是每個人的排名,後續還可以開展班級排名。用小競賽的方式,調動個人以及班級的參與度。」
設計競賽、自製道具,讓體育課更有意思
與此同時,體育老師們也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們愛上體育課、喜歡運動。
很多學生會覺得長跑枯燥,為此,崔佳峰特意設計了不同的運動方式。「這個年齡段的男生活潑好動,喜歡帶有競賽性的運動。」崔佳峰有時把學生們分成幾組,進行接力跑比賽;有時以10秒為間隔,讓學生們分組跑步,「這樣後出發的學生會想著追上先出發的同學,先出發的學生也更有緊迫感,會更加全力以赴。練習效果也更好。」
3月10日上午10點半,嗓子已經有點兒嘶啞的崔佳峰站在跑道邊,左手拿著秒錶,右手一次次抬起放下,為同學們計算時間,用這種間歇跑、追逐跑的方式幫助這群精力無限的初一男生提升體能。
同一時間,體育老師霍帥在上排球課。身高197釐米的他在一眾體育老師中格外「搶鏡」。作為初二年級的體育老師,霍帥和學生們一樣面臨著國家體質健康監測的壓力。根據北京市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初二(八年級)的體質健康測試統測成績將作為過程性考核部分的分數,納入中考體育總成績。

記者瞭解到,體育中考現場考試運動能力Ⅰ包括足球—運球\射門、籃球—運球\投籃、排球—墊球\發球、乒乓球—左推右攻\發球、羽毛球—正反手挑球\發高遠球。在這一類體育項目的選擇上,男生多選擇籃球,普遍對排球興趣不高。「排球有很多墊球、發球的動作,都是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掌握的。但是練習過程肯定是枯燥的。」週一的體育課上,霍帥讓男生們分成兩列練習發球。「其實就是要調動男生對排球的興趣,有了興趣他才會想要學會墊球之類的動作,學會了技術動作,才能練習好組合技術、才能打吡賽,才能像奧運會上排球比賽一樣,完成傳球扣球的動作。」 霍帥一直在思考如何調動男生對排球的興趣,課堂上時不時舉行的傳球小遊戲、小比賽效果不錯。
「我一共帶了4個班的體育課,每節課我都會根據學生的上課情況,調整教學設計,這樣再給其他班學生上課時,效果會更好。」在霍帥看來,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興趣本身就是有差異的,「我們幫助學生多體驗不同的運動,瞭解、接觸之後,說不定就會對這項運動感興趣。」
中午12點50分,距離下午第一節體育課開始還有10分鐘時間,體育老師桑治鑫宇一手拎著一個黑色的袋子、一手抱著一個音箱朝著3層的籃場館走去。她即將開始當天自己的第三節體育課,為初二年級1班和2班的女生們上籃球課。

3月10日下午,東直門中學籃場館,體育教師桑治鑫宇在展示自己「發明」的紙質球教具。紙質球可以幫助女生剋服傳接球時的恐懼心理。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打開袋子,桑治鑫宇將一堆用膠帶包裹的紙球拿出來。「這是我們自製的‘教具’。」桑治鑫宇笑著解釋,課上會讓學生們兩兩一組躺著練習傳球,但有時候學生們會出現接球失誤、被籃球砸到臉,然後就對籃球產生畏懼心理,「我在辦公室發現有很多廢報紙,想到用廢報紙做個紙球挺好的,學生們積極參與,有的學生在紙球上畫上了自己名字的縮寫,也有的貼上了好看的貼紙。」親手製作紙球道具帶來的參與感,再加上動感的音樂,女生們的運動練習也更積極了。
用AI設計體能練習方式,體育老師也要「修煉內功」
課外,體育老師們在努力提升教學本領。
「這是第一次專門針對排球教學的培訓,以前更多的是籃球。」霍帥的桌上放著一份學員手冊。最近,他參加了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教育學院承辦的2025年北京市中小學體育教師場景式育人課程資源開發項目排球專題培訓班,培訓對像是北京市13個區排球專長的初中體育教師們。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霍帥每週二都要去參與教學培訓,希望能學習到更多更新的教學理念,解決排球教學中學生排球運動能力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目前,東直門中學還沒有專門的排球社團,霍帥期待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排球,也期待能建立專業的社團。
吳曉峰則正帶著體育老師們繼續完善《中學生女籃運動員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手冊》,「我們是從上學期開始準備編製這個手冊的,這學期還請了體育方面的專家幫我們提提意見。」
記者看到,這份實用指導手冊以訓練動作為主,涉及女籃運動員的基礎體能訓練、動作模式訓練、快速伸縮復合訓練、旋轉力量訓練等十幾項內容。吳曉峰表示,體育在學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體育老師也不再只是簡單地上課,「我們科研能力也很強,要用科研促進教學。」
與此同時,在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體育老師們也利用各種AI工具,讓教學更有趣。
「以前當學生的時候,我覺得當老師很簡單,但是真正當老師之後就知道沒這麼簡單,上課必須有計劃有方法。」在桑治鑫宇看來,體育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從被動的訓練轉向主動參與體育運動,這要求老師思考更多的練習方式,「比如紙球,我想不出來更多使用方法的時候,就用一些AI工具做教學設計,提問AI如何用一個直徑10釐米左右的紙球做體能練習,然後根據AI提供的內容再根據學生的狀況做修改。挺好用的。」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