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脆皮人」標籤!體育課天天見,給孩子們帶來哪些變化
讓孩子們「身上有汗、眼裡有光」,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門話題。「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讓年輕一代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關愛師生身心健康」等內容寫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引發廣泛關注。
——編 者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各地中小學校積極豐富體育活動內容,發揮體育對強健身心的重要作用。
「每天一節體育課」在多地推廣,讓青少年在運動中舒展身心;飛盤、跑酷等項目走進成都校園,為青少年拓寬體育視野;北京校園體育熱持續升溫,豐富的班級體育比賽提升了孩子們的運動熱情……青少年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收穫頗多。
「孩子們運動流汗的時候,心裡其實也在‘排汗’」
新學期開學,北京、合肥、上海、深圳等地的多所中小學將每天一節體育課設為標配,並將課間從10分鐘延長至15分鐘。在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小學的一堂體育課上,學生們正進行跳繩比賽。幾輪比拚後,孩子們臉蛋紅撲撲的,額頭冒汗,成績一次比一次好。
體育課天天見,給這所學校帶來不小變化。自去年秋季學期實行每天一節體育課以來,該校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提升了9%,近視率下降了3.84%。「參與標準定量的體育運動後,孩子們不僅身體棒棒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情緒。」該校校長蔡敏表示,「孩子們運動流汗的時候,心裡其實也在‘排汗’,他們的笑容更多了。」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重智輕體」的現像有所改善,但學生學業壓力大、體育鍛鍊時間少、睡眠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屢屢牽動人心。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進程中,青少年「身心並重」顯得尤為重要。
「科學研究表明,體育運動能夠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等神經遞質,有效緩解壓力和焦慮,提升人的情緒狀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首枚冬奧金牌獲得者楊揚提出,應深刻認識體育運動的綜合價值,充分發揮其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
重慶市涪陵外國語學校創新課程內容,針對不同體質和興趣的學生因材施教。減重專項體能課、心理韌性提升訓練營等課程受到學生歡迎,得到家長認可;抗挫折訓練、球類比賽心理輔導等特色課程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校校長魏昌龍表示:「學校近3年身心雙育成果顯著,學生自評‘運動後情緒改善’的比例達到94%。」
體教深度融合,促進了學生體質與心智共同成長,也為校園體育工作帶來啟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魏高峽認為,將體育課安排在上午第一節課,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升其學業表現。
「好的體育教育猶如陽光雨露,既強健體魄,也潤澤心靈」
在森林里上體育課是什麼感覺?「鮮!」有學生大聲喊出答案。
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天華小學校長歐陽愛湘介紹,學校將森林體能課設在湖南省植物園,每月一次,學生們在綠意盎然中奔跑、跳躍,十分愜意。「好的體育教育猶如陽光雨露,既強健體魄,也潤澤心靈。」歐陽愛湘說。
「要多鼓勵孩子們到陽光下鍛鍊。」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體育與健康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佑發表示,每週進行1至2次戶外綠地體育活動,可以顯著減少青少年的抑鬱和焦慮情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陝西省西鹹新區灃西實驗學校,星卡製校園乒乓球微比賽火熱進行。每個少年口袋中有一張星卡,贏波場次達標後可以升級。看著卡片上乒乓球奧運冠軍的照片,六年級學生劉洋說:「榜樣的力量激勵著我,希望我每天都進步一點!」
在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弘德學校,校園打卡萬步行、親子共跳一根繩、「快樂週四」社團日等活動持續開展,體育鍛鍊已充分融入師生的日常生活。該校校長徐全寶表示:「近兩年,被特色高中錄取的學生人數連續刷新紀錄,多名跳繩、空手道市級冠軍以優異成績考入重點高中,學校師生的精氣神提升不少!」
武術場上拳腳生風,球場上激情四溢……每逢週末,上海市第十五中學校園里人頭攢動。該校整合資源,圍繞足球、籃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等項目打造週末營,供本校及周邊學校的學生和家長免費參與,目前已為2000多人次提供服務。
「越來越多的學生從‘要我練’向‘我要練’轉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奧委會副主席周進強表示,要不斷挖掘學生的運動天賦,幫助他們掌握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以健康的身心擁抱生活。
「在比賽中學會面對輸贏,這是寶貴的人生觀教育」

「節奏很好!」「堅持住!」「不要斷!」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操場上熱鬧非凡,跳繩比賽如火如荼。全校所有班級參加、超1800人次積極參賽,多名學生在多個項目中刷新學校紀錄。
跳繩比賽是該校的傳統特色活動,學生們為此訓練了好幾個月。三年級學生孫吳潼贏得比賽後,與同學們擁抱慶祝。「這段時間的努力訓練沒有白費!」她興奮地說,「我們都發揮得很好,真的是擰成了一股繩!」
「在比賽中學會面對輸贏,這是寶貴的人生觀教育。」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校長吳建民說,隨著天氣轉暖,全校師生都將積極參與到班級賽中。他一一列舉:4月下旬將舉辦全員運動會,5月啟動籃球賽、三對三足球賽和啦啦操展演,6月還有排球賽……「我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吳建民說。
今年2月,北京市教委與北京市體育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確規定:中小學校每學期都要開展至少一場班級聯賽。「體育比賽要從少數人參與向全員參與拓展,確保時長和質量。」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王攀表示,北京市教委新學期已經製定了班級賽管理辦法,並撥付了支持經費,期待各校充分挖掘潛力、精心設計活動,實現「班班有比賽、人人都參與」。
「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園體育賽事有重要作用。」楊揚表示,學生在賽事中互相鼓勵、體驗成功與挫折,不僅增強了集體榮譽感,更磨煉了他們的意志品質。在她看來,參加校園體育賽事能夠促進「以體強心」,彰顯了體育的育人功能。
「校園賽事的形式需要不斷創新,內容也應更加豐富。」李佑發介紹,例如可以讓學生擔任球證,允許跨年級、跨班級組隊等,「此外,家長也應積極參與孩子的體育生活,家校社攜手營造愛運動的氛圍,共同嗬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體壇觀瀾
用好「減壓閥」 成長添活力
孫龍飛
隨著各地心理健康門診頻頻出現青少年的身影,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引發人們擔憂。各地中小學紛紛開出體育「藥方」,取得一定成效。
一次次酣暢淋漓的親子籃球賽,撫慰著成長的煩惱;一場場趣味遊戲,舒展了小小少年的眉頭,讓他們更加悅納自我……實踐表明,體育運動不僅是強身健體的途徑,更是增強青少年心理韌性的良方。
數字時代,體育運動對心理的修復作用頗為有效。調研數據顯示,每週參與3次及以上中等強度體育活動的青少年,電子產品成癮的發生率顯著降低。走進戶外,在陽光下運動,不僅能保護視力、提神醒腦,還能獲得愉悅感。
如今,體育教育越來越科學,「以體強心」的理念日益得到重視。上海一所學校將抗壓訓練融入障礙跑項目中,當學生在跨欄時跌倒,老師不再簡單催促「快起來」,而是引導他們調整呼吸,學會把挫折感轉化為繼續前進的動力。在運動中學會情緒管理、自我調節,有助於降低心理問題的發生概率。
「班班有比賽、人人都參與」,集體運動所營造的協作共贏場景,還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結。當孩子們在球場上學會處理衝突,在接力賽中理解責任,在互動中加深友誼,成長的旅途將留下更多難忘故事。
我們欣喜地看到,體育運動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少年的「減壓閥」。用強健的體魄甩掉「脆皮人」的標籤,用樂觀的心態消解鬱悶,他們將更好地把握住人生的方向盤,擁有更幸福和美的生活。
小貼士
如何通過體育課促進同伴關係
魏高峽
良好的同伴關係可降低青少年的孤獨感和抑鬱風險,有助於心理健康與學業發展。中小學體育課是促進同伴關係的優質平台,應注意以下幾點:
1 關注學生情緒狀態。體育課前學生可匿名填寫代表不同情緒的貼紙,體育教師根據學生情緒狀態,調整教學節奏。比如多數學生標記綠色,表明普遍疲勞、缺乏活力,可以先採用遊戲方式激活課堂,然後再開始課程教學;如多數學生標記紅色,說明學生情緒緊張,可以採用閉眼數心跳的方式,幫助學生放鬆並釋放壓力。
2 提供多種減壓工具。體育課可設置10分鐘的擊打充氣牆、集體歡呼等環節,允許學生在情緒激動時安全釋放能量;比賽前可設置「冷靜角」(讓學生深呼吸)、增添減壓玩具(如握力器、沙包),降低學生賽前腎上腺素水平,防止因情緒激動引發衝突。
3 建立團隊歸屬感。體育教師可採用每節課隨機重組班級內小組的方式,完成學生性別、性格、體質水平差異的互補,並進行「搭橋過河」等活動任務,以此打破社交壁壘,增加同學之間的認同感。
4 加強規則意識。體育老師需在課堂開始前明確活動規則,尤其說明獎懲規則,確保每個學生知道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減少因規則不明引發的衝突。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本報記者李碩採訪整理)
本期內容:《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7日 第 16 版)
圖片來源: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秦亞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