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位出境遊領隊成為烈士紀念館講解員

「我是一個特別適合做旅遊的人,性格好像天生就是為旅遊而生的。」麼亞竑是北京日壇公園馬駿烈士紀念館的講解員。很多遊客誇她講得好,「和背書似的講法不一樣」。麼亞竑覺得,是導遊的經歷,讓自己的講解更受歡迎。
麼亞竑的第一份工作是出境旅行團領隊,隨著成家有了孩子,她開始思考換一份能夠陪在孩子身邊的工作。經人介紹,她來到北京市朝陽區一個3A級旅遊景區的遊客中心。
在新單位工作了兩個月,麼亞竑偶然被推薦參加一項公園講解員的比賽,一路來到決賽,最後獲得了朝陽區第一名的成績。
2021年6月,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全國煥新設計布展了一批紅色景點。北京日壇公園內的馬駿烈士墓和紀念館迎來了翻修升級,也需要講解員。由於有講解員大賽的經驗,麼亞竑被朝陽區上級調配了過去。
馬駿烈士是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學生運動領袖,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和領導者之一。擔任馬駿烈士紀念館的講解員,這份工作對於麼亞竑很有挑戰性。作為緊急上崗的講解員,麼亞竑沒有現成的講解詞,她聽退休老職工講了幾遍原來的講解內容,自己整理出了超過11頁的手寫講解詞。
沒過幾天,就發生了一件令麼亞竑難忘的事。
6月盛夏的公園里遊人寥寥,中午12點多,麼亞竑正在館內休息,忽然看到一群人向館內張望。
麼亞竑立刻起身出去迎接,告訴對方現在是閉館時間。這群人來自北京某黨政機關,因為收到馬駿烈士家屬的信,想在北京查閱一些烈士的生平資料,但他們對馬駿的事蹟沒有太多瞭解,就想來紀念館看看。
麼亞竑表示,如果他們願意,現在就可以聽一遍講解。「我也趁這個機會熟悉一下自己的業務。」
於是,麼亞竑就抱著掌握了多少講多少的心態開始了講解,講到馬駿犧牲的部分時,麼亞竑發現,一位大姐的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她想:「大姐是進入到我講的故事里來了。」
大姐對她說:「我們經常出去參觀學習,你是我見過講得最好的講解員。」
後來,麼亞竑不斷精進自己的講解方式。此前,退休老職工的講法是講一張張照片,麼亞竑認為,這樣做會讓照片背後故事的連續性有所欠缺。展出的烈士照片、實物其實只是人們可以看到的他們革命事蹟的冰山一角,麼亞竑想展示出冰川下龐大的隱藏部分。她在網絡上瀏覽了很多官方資料,查證一些坊間傳聞,收購二手書,發現馬駿烈士的故事不局限於「周恩來和丹恩穎超在的覺悟社同伴」「多次入獄」「英年犧牲」這幾個標籤,她整理出了一個動態、立體的馬駿烈士的故事。
「講馬駿,也可以講他的父母和孩子,他背後發生過什麼,都能從側面烘托出這個人的品格。」麼亞竑說。她積極和馬駿的孫女馬麗穎女士聯繫,請她分享一些馬駿妻子和孩子的真實故事,體會馬駿生前身後的情感線索。漸漸地,從一些細節中,麼亞竑感到了自己和馬駿烈士生命的鏈接,她想把這份觸動傳遞給更多人。
對於不同受眾群體,一部分講解要求是相同的,比如熟悉講解詞是基礎、和遊人的交流很重要。同時,麼亞竑也在思考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講法。她發現,對於黨政機關幹部、大中小學生,還有中老年遊客,要講的側重點甚至語速語調、介紹方式都是不同的。
去年,一群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來過館里。「剛開始我挺疑惑,不知道怎麼給小朋友講,他們的詞彙量、思維跟成年人是不一樣的。」麼亞竑說,正好有一個姐姐在幼兒園當老師,她打電話諮詢求助,姐姐給了她一些建議——「大段地講人物故事,孩子們會無法集中注意力」,要從神態、語序和故事情節上作出調整。
小朋友們到來時,麼亞竑心裡忐忑:「孩子太小了,應當如何引導他們對革命烈士建立認知?」最後,她決定從奉獻和感恩這兩點給孩子們介紹。
麼亞竑以舉例的方式給孩子們講解了「奉獻」這個詞的具體含義。孩子們無法理解單純的奉獻,麼亞竑就引導孩子們,聯繫自己和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思考人們「奉獻」的原因和目的:出於愛,出於責任,出於對生活的理想。
「家人、老師都為我們付出了許多,所以要學會感恩,學會回饋身邊的人。」麼亞竑就此引入,講馬駿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了中國能變得更好、孩子們能過上好的生活,犧牲了自己。
麼亞竑還在不斷吸取聽眾的意見,將其運用到講解中,改進講法。「馬駿後人經常來我們這邊,他們接觸過很多講解員,會以高標準評判一場場講解。他們跟我說過,‘小麼,你是我這麼多年看到過的、紀念館里所有講解員中講得最好的’。」麼亞竑說。
「馬駿烈士和他的家人都背負了我們難以想像的歷史使命。」和馬駿後人交流時,麼亞竑不止一次流下過眼淚。「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有很多我們叫不上名字,或者沒能被載入史冊的人物。但他們付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推動了歷史的進程。發掘、講述他們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做得更好。」麼亞竑說。
責任編輯:齊征,餘冰玥,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