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看到未來

圖為北京市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外景。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年度主題的二零二五中關村論壇年會,於近期在北京舉辦。胡慶明攝(人民圖片)



正是春和景明時,北京市海澱公園內綠柳如煙,玉蘭、碧桃競相盛放。伴著鳥語花香,在與公園一街之隔的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於3月27日至31日舉辦。
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產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為年度主題,設置5大板塊、128場活動,吸引全球百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共議科技創新。今年,這場創新與智慧激盪的科技盛會有哪些新亮點?本報記者帶著好奇一探究竟。
機器人無處不在
走進今年的中關村論壇年會,記者的第一感受是:怎麼這麼多機器人!
無論是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還是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甚至是在年會的新聞中心,你隨時可能「轉角遇到機器人」。它們有的是「迎賓員」,流利地與嘉賓對話,介紹會場情況;有的是「舞蹈家」,在操作員的控制下,靈活起舞;有的是「服務生」,勤勤懇懇,一杯接一杯地做著咖啡;還有的是「畫家」「棋手」,頻頻炫技,引來圍觀者讚歎……
本屆論壇年會突出機器人應用,引入了包括人形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表演機器人在內的近百台多形態、多類型、多功能智能機器人,令論壇年會變身成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秀場」。在這裏,不同品牌、不同類型的機器人與嘉賓友好互動、共同協作,著實科幻感十足。
「它的動作很靈活,是很棒的產品設計!」記者見到,來自喀麥隆的與會嘉賓利安內爾·姆班達拿起自己的手機,為一個正在跳踢躂舞的機器人錄了好幾段影片。他說,自己對論壇年會上展出的各種機器人印象深刻,「在這裏,我看到科技進步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本屆論壇年會營造了‘機器人無處不在’的氛圍,為大家帶來全新的參會體驗。我們圍繞迎賓、交流、主持、表演、服務等5大類場景,遴選15家機器人企業的百餘台代表性產品參會,並為機器人頒發‘智願者’證。在現場,大家能看到機器人跑步跳舞、吹拉彈唱、寫詩作畫、服務陪伴等,還能欣賞到多款機器人聯袂上演的科技秀。」中關村國際會展運營管理公司工作人員徐若華說。
不少機器人研發企業帶來自家的明星產品。
北京加速進化科技有限公司的8台「加速T1」機器人參加了論壇年會開幕禮表演。它們能夠完成高難度擬人隊列行走、編隊舞蹈表演等動作。該公司工作人員介紹,這款機器人是2024年推出人形機器人產品,目前已實現小規模量產,遠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加速T1」機器人憑藉其輕巧靈活、皮實耐摔的特點,實現了全地形穩定行走、「葉問蹲」、胸口碎大石、一秒起身等高難度動作。同時,它還具備超大AI算力,開發者可以輕鬆部署不同的模型和算法。在開幕禮後,「加速T1」機器人還上崗為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提供誌願服務。它們頻頻向過往來賓招手致意,並且能熟練掌握各國語言,跟與會嘉賓互動。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該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在科研、賽事活動、文旅互動展演等眾多場景。
今年,在展示中心舉辦的中關村常設展,集中展出350多家單位的490多項展品,其中正選首展項目130餘個,包括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前沿科技領域。
在這裏,記者見到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出的「天工2.0」機器人。這個一人多高、黑白相間的機器人,能穩穩地爬上樓梯,走路時遇坑窪路面還能調整步態。該展台工作人員介紹,「天工」機器人是能實現複雜地形自適應行走的仿人機器人,即它在平地行走時,保持直膝行走的擬人姿態;在面對台階、斜坡、樓梯、坑窪路面等地形時,可實時調整為穩定步態,具備面對複雜地形等具備高通過性。目前,「天工」機器人已在電力巡檢場景下,完成了放電操作和倒閘操作的實訓,預計未來將應用於工業巡檢、家庭服務等領域。
AI技術積澱湧現
人工智能(AI)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技術領域之一。今年中關村論壇年會人工智能主題日以「積澱·湧現」為主題,在核心論壇、專場論壇和特色論壇數量方面,相較去年首次舉辦時均有所提升。
主題日圍繞AI大模型、具身智能、通用人工智能、數據跨境流動、未來互聯網、6G等前沿技術,以及人工智能在醫藥健康、商業航天、自動駕駛、城市治理等領域的融合應用,舉辦系列專業論壇和重大成果發佈活動,各界專家開展研討交流與思想碰撞,探討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和產業發展趨勢。
3月29日舉行的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發佈了北京前沿算法協同創新矩陣、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AI100青年先鋒、人工智能創新街區建設成果等。北京市海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澱區將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構築人工智能佔正選展新優勢。數據顯示,海澱區已構建覆蓋芯片、框架、模型算法、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條,聚集AI企業超1300家,AI備案大模型76款,佔全國的1/4。
人工智能領軍人才發展論壇上,發佈了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海澱)、北京智星青年人才計劃、中關村科學城「中關村AI北緯社區」等。
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學院(海澱)通過讓青少年早進項目、早進產業、早進科技前沿,探索跨學段、長鏈條、貫通式的系統培養體系,培育人工智能領域頂尖人才,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範式。其特色包括鏈接國內31所頂尖高校的師資資源,打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協同通道;支持中學生直接參與國家級前沿科研項目,與博士生團隊並肩攻關;依託中關村平台,提供創業項目孵化機會,讓學生的創意真正落地等。
海澱區重磅推出的「中關村AI北緯社區」,將在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範圍內支持成立一批AI北緯社區,入駐企業可享受最高三年全免的優質產業空間、周邊千套人才公寓的強力保障,以及企業孵化加速、人才服務、產業政策等一站式服務。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降低創新成本、強化資源整合、優化營商環境,海澱正朝著「全球青年AI人才棲息地」和「下一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的目標邁進,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注入強勁動能。
3月31日舉行的AI未來論壇,以「AI引領產業投資新風向」為主題,邀請國內外投資人、創業者和學者出席,舉辦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基金合作子基金簽約。這也是人工智能主題日首次推出聚焦投融資維度的AI未來論壇,旨在填補「技術—資本—產業」協同平台的空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與資金鏈的深度融合。
促交流搭建平台
中關村論壇年會是推動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論壇年會廣泛邀請國際科技組織及全球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等參與,鏈接全球創新智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論壇年會堅持開放合作。本屆論壇年會有30多家國際組織與機構主辦承辦18場平行論壇。技術交易板塊,則吸引了來自34個國家的30多家專業技術轉移機構、120多所高校院所、200多家創投機構、2000多家創新企業共同參與,持續打造「全球買、全球賣」的技術交易生態圈。論壇年會期間還舉辦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的總決賽,賽事吸引了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多個項目參加,海外項目佔到四成。
多名與會國際嘉賓為中關村論壇年會以及中國創新發展成就點讚。
「中關村展現了北京作為全球第三大科技集群的創新活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總幹事丹恩鴻森表示,創新精神在中國文化中是非常獨特的品質,數千年來一直得到高度重視,WIPO同樣堅信創新的精神並支持創新者和創作者。他提到,當前,數字創新把汽車從一台工業機器轉變為四輪驅動的高端計算機,「中關村正處在這一發展的前沿,擁有1萬多家高科技企業」。丹恩鴻森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知識產權會愈發重要,WIPO將與中國建立更加強勁的合作夥伴關係,繼續發揮橋樑作用,推動全球發展與繁榮。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的主題與我們的願景不謀而合。」國際科技園區與創新區域協會(IASP)首席執行官艾巴·倫德說:「我們堅信人與人的交流聯繫至關重要,這一重要性在像本次論壇年會這樣的活動中尤為凸顯。這類活動為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創新提供了寶貴契機,這與協會的宗旨高度契合。」她認為,創新發生在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共享知識、進行對話的時刻,「在論壇年會上,人們可以參與豐富多樣的交流活動,這非常棒」。
「世界正面臨全球性的科學挑戰,需要通過全球合作形成創新協同作用。」2018年盧保物理學獎獲得者傑哈·阿爾貝特·穆魯表示,本屆論壇年會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將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非常了不起,來自各領域的參會者都對論壇充滿興趣,中國在這方面是世界的榜樣。」
「科技的力量應當跨越國界,服務於最需要的地區,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表示,中關村論壇年會不僅關注技術創新,還致力於推動技術轉移、賦能全球南方國家,並通過學術界、科技機構與政府的聯動,促進全球科技公平發展。(本報記者 李貞)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1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