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熱催生「陪跑」生意:「私兔」單場五千 「破三」七千起

馬拉松熱正在催生一門新生意,「私兔」服務,明碼標價,從1999元的基礎陪跑到萬元級VIP套餐,市場需求持續升溫。

當前2025年春季馬拉松賽事正值爆發期,據不完全統計,僅2025年3月23日和3月30 日兩個週日,全國有超20個馬拉松賽事在多地密集鳴槍,超過30萬跑者湧向賽道。

專業化服務市場隨之快速擴張。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瞭解到,市場私人配速員(圈內俗稱「私兔」)單日服務費5000元起步,相當於普通跑者全年參賽費用的幾倍。有職業「私兔」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在3月和4月賽事旺季,週末賽事全排滿,預計兩個月收入將突破6萬元。」

馬拉松熱潮下,被商業化的不止「私兔」。記者注意到,「急救跑者資質」正在演化成業餘跑者的「入場通行證」。上海某社會救援機構推出的「急救跑者定製班」,參加急救培訓收費1000元,承諾「包過考核、優先成為馬拉松賽事急救跑者資格」。

2024年長三角·青浦新城半程馬拉松賽。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俞金旻 攝

職業私兔旺季兩月收入預計破6 有人為「參賽名額」付費

在3月23日的寧波馬拉松賽道上,職業「私兔」李陽(化名)正以精準的配速引領著身後的「老闆」。

她的服務清單包括:賽前製定訓練計劃、比賽全程遞送補給、實時拍攝影片素材,甚至在跑者瀕臨崩潰時充當心理教練。這場42.195公里的陪伴,為她帶來5000元收入。

據其透露,3月和4月正值賽事旺季,週末檔期已全部排滿,預計兩個月收入將突破6萬元。

李陽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她這種被稱為「私兔」的私人配速服務,正在形成產業。她所在的「跑圈」一般單場報價5000元起步,服務內容從最初的只陪跑已延伸至賽前肌效貼包紮、賽後筋膜放鬆等增值項目。部分高端「私兔」甚至配備運動攝像機,為客戶剪輯專屬賽事紀錄片。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私兔」服務明碼標價已成常態,從1999元的基礎陪跑到萬元級VIP套餐都有。

李靜告訴記者,以長三角區域跨市比賽為例,普通跑者一般單場比賽總花費在1000元左右,包含報名費100元,交通費300至500,住宿費300至400元不等,而在個人裝備方面,衣服,褲子,跑鞋花費約2000元,但可以使用多次。

如果需要坐飛機去較遠的城市或者甚至出境去比賽則費用會貴很多。李靜坦言,在她的跑圈里,就有很多發燒友會去日本、東南亞等地比賽,「順便當旅遊了」。

據業內的資深「私兔」王小鵝(化名)介紹,依據客戶對賽事的目標不同收費也不同,比如「破四」和「破三」會貴一些,「破三,7000元起步」。但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私兔」,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客戶的青睞。但他也坦言,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私兔」,是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的,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客戶的青睞。

中國田徑協會發佈的《2024年中國路跑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舉辦各級各類路跑賽事749場,總賽事規模達704.86萬人次,較2023年同比增長100萬人次。上海馬拉松等7場頭部賽事平均直接經濟效益為4.19億元,間接效益和拉動效益則更為可觀。在《2024年中國路跑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非官方配速員」這一稱呼。據不完全統計,「非官方配速員」等個性化服務在馬拉松比賽中佔比達12%。這種現象背後,體現出跑者對成績的極致追求。

北京馬拉松協會會長趙福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私兔」的出現正是因為賽事官方配速員的存在讓更多選手認識到配速穩定的重要性,以及有人帶跑的經濟性。從長遠看,這呈現出賽事經濟越發多元和成熟的趨勢,作為個人願意為服務類消費買單的一個觀察窗口,可以持積極的態度看待。

與「私兔」的高收入有所不同,另一群特殊跑者正在為「參賽名額」而付費培訓。

在上海女子半程馬拉松現場,李靜(化名)穿著醒目的「急救跑者」馬甲奔跑。這位三年內曾參與20餘場馬拉松賽事的發燒友坦言:「去年報名北馬未中籤,後來有好友告知她,參加急救培訓考取資質,可以獲得直通名額。」

而這條通道也催生了特定產業鏈。上海某社會救援機構推出的「急救跑者定製班」,參加急救培訓收費1000元,承諾「包過考核、優先成為馬拉松賽事急救跑者資格」。因為中國田徑協會明確規定急救跑者需具備AHA(美國心臟協會)認證或是職業醫護人員,所以就有不少社會救援機構以此為「賣點」,以培訓班「搭售」急救跑者名額。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樣的培訓往往非常著急,導致能力資質存在注水現象。

商業化「私兔」邊界爭議 可能破壞公平性?

對於這種「新生意」,市場頗多爭議。

有業內人士指出,「官兔」本應是賽事的「活時鍾」,但商業化「私兔」可能破壞公平性。

有知情人向貝殼財經記者透露,2024年合肥馬拉松就曾出現「流氓兔」事件:某「私兔」為保護僱主強行阻擋其他選手,引發群體投訴。而急救跑者的資質亂象更令人憂心,某地馬拉松組委會曾抽查發現,15%的急救跑者無法正確使用AED設備,或在跑步過程中不按規定佩戴對講機等呼救設備。

面對爭議,市場化力量正推動行業規範。

2025年初,國內首個「職業陪跑員認證體系」上線,要求從業者至少具備馬拉松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男子全程3小時10分以內),並完成運動生理學課程。部分賽事開始設立「私兔專屬通道」,要求提前報備配速計劃。而在急救跑者領域,田協擬推行「雙軌製」,將急救資質與參賽資格脫鉤,同時提高官方急救跑者的福利待遇。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俞金旻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