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盡頭是康復科?8個動作帶你遠離損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健康優正選展戰略」。近年來,隨著全民健身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多地探索以運動處方推進全民健康,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健康新模式。
運動康復不僅解決運動中的損傷,也有助於人們進行健康管理,保持身體最佳狀態。從面向專業運動員到服務尋常百姓,如今,運動康復正惠及越來越多人。
1
及時干預運動員的傷病隱患,助力比賽訓練
近日,在2024—2025賽季世界七人製橄欖球系列賽新加坡站比賽中,中國女子橄欖球隊獲得第六名,取得世界系列賽參賽以來的最好成績。備賽中,隊伍的醫療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的手腕、肩部和腰部都有傷,尤其腰部總是隱隱作痛。專家團教了我幾個動作,堅持練習幾天后,疼痛緩解很多。」中國女橄隊長閆美玲說。
閆美玲提到的專家團,是指國家體育總局派出的醫療專家團。前段時間,中國女橄在海南萬寧集訓,國家體育總局「送醫下隊」,集結骨科、運動醫學、康復醫學等領域專家,針對運動員常見傷病開展干預,為隊伍提供醫療保障和康復指導。
隊員陳燦在年初的一場比賽中與對手衝撞導致受傷,當時診斷她需要8周時間才能重返訓練場。專家團對她的膝關節和踝關節進行診療後,製定了康復計劃,不但縮短了她的恢復時間,也幫助她在康復期就能隨隊訓練。
「隊伍近期參賽較多,隊員積累了不少傷病。我們通過巡診,對可能存在的隱患及時干預。」國家體育總局備戰醫療專家、北京積水潭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王雪鬆說。隊員王趙靜此前沒有肩部傷病,但專家組在摸排中發現她的肩關節活動度存在隱患,提醒她需加強肩部小肌肉群的鍛鍊以避免受傷。隊員陳雨倩則被篩查出左腿肌肉力量弱於右腿,需要加強左膝周圍肌肉力量訓練,並在訓練中佩戴護膝。
為了應對不同的傷病情況,隊伍將訓練場分為4個區域。綠區的項目所有隊員都可以參加,黃區進行輕度的跑步和對抗,紅區跑動和激烈對抗較多,而黑區則是超過比賽強度的跑動和對抗。隊員進入哪個分區訓練,需要精確把握。
「我們會根據專家巡診意見進一步調整訓練計劃,提高針對性和精準性,以更完整和健康的陣容迎接接下來的比賽。」中國女橄領隊王姝說。
2
幫助患者盡快恢復運動能力,避免代償損傷

「保持這個角度」「堅持住」……在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康復治療師王源洋正耐性地指導患者王曙光進行鍛鍊。
35歲的王曙光參加拔河比賽時左膝前交叉韌帶斷裂,「當時一使勁兒,只聽到膝蓋‘啪’的一聲,腿就動不了了。」
接受韌帶重建手術後,王曙光在醫院進行康復治療。每週三四次、每次1小時的手法治療配合理療儀器,再加上每天在家訓練1小時,4周後,王曙光順利擺脫枴杖。
「術後第一時間就介入專業康復,患者也積極配合,通過練習屈膝、抬腿、足跟划船等動作擴大膝關節活動度。」王源洋介紹,「就像修車後需要進行調試,人體在手術後也需要康復指導才能恢復到最佳狀態。運動康復就是通過合理鍛鍊幫助患者盡快恢復運動能力,避免走姿歪斜等代償損傷。」
然而,在王曙光暢想像以前一樣健步如飛時,康復治療遇到了瓶頸。進入步行訓練時,他總把重心放到未受傷的右腿,導致走路打晃,穩定性很差,「下肢的每一次訓練都覺得疼痛難忍。」
為瞭解決這一問題,王源洋使用平衡評定訓練儀,幫助王曙光找到重心不穩的原因,並通過儀器里配置的「紮氣球」「射擊」等遊戲,幫助他調整身體重心。「你多做一點,就能改善一些;只要練,就有效。」王源洋的鼓勵為王曙光帶來信心。
「每個患者的受傷情況不一樣,康復過程也有很大差異,必須密切關注患者的變化,關注他們的感受,並及時調整康復方案。」王源洋說,「康復並非回到受傷前的狀態,而是為身體打造更堅實的防禦系統。」
「春光正好,我現在可以跑步了。」王曙光心情愉快。王源洋馬上叮囑:「跑步時一定要注意運動前熱身和運動後放鬆,謹防二次受傷。」
3
越來越多學校培養應用型康復人才,打造服務平台
「跟著你們的小程序鍛鍊了一段時間,我最近腿腳靈活多了,走得越來越快了!」前不久,上海體育大學運動健康學院運動康復專業碩士研究生賈璐寧收到了市民沈阿姨的感謝。
沈阿姨使用的小程序叫「AI康復師」,由賈璐寧所在的課題組研發,專為老年人群體提供運動康復指導。使用者在小程序里輸入身體數據和病情資料,就能獲得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和訓練計劃,再配合居家康復、社區康復、誌願者回訪等形式,形成完整的支持體系。
起初,推廣小程序的時候,課題組遇到了很多困難:「不會用小程序,太麻煩了。」「AI的建議誰敢聽?」
如何打消顧慮?課題組改變思路,將「人工智能評估」等文字指令改為「拍一段走路影片」等簡單易懂的話語。大家走進社區,耐性講解指導,讓老年人群體感受運動康復的作用、科技帶來的便利。
如今,「AI康復師」已服務近4萬名老年人。「我們希望將項目推廣到更多地區,讓更多人動起來、更健康。」賈璐寧說。
上海體育大學運動健康學院黨委副書記嚴芳介紹,近年來,學校整合體育學等多學科資源,搭建科技賦能、專業支撐、服務下沉的實踐育人平台,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和能力。
上海上體傷骨科醫院科室里,一堂生動的康復動作指導課正在進行。
「等速肌力訓練中,患者所遇到的阻力是一種順應性阻力,當肌力較弱時,等速儀器提供的阻力相應減少,安全性較好。」上海體育大學2023級運動康復專業本科生華雯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使用康復器械。
幾年前,華雯雯經歷了白血病骨髓移植手術,術後連走路都吃力,通過運動康復治療,她又能奔跑起來了。「身體指標的恢復靠手術、吃藥和臥床休養,但運動能力的恢復需要專業的康復指導。」華雯雯說。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替別人撐把傘。2023年,華雯雯參加高考,考入上海體育大學。「運動是良醫,專業的運動康復不僅能幫助患者修復身體創傷,更能點燃他們的信心,重拾生活的希望。」華雯雯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培養運動健康類特色復合應用型人才,為建設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貢獻力量。」上海體育大學運動健康學院副院長王琳說。
(王翔參與采寫)
小貼士
科學健身防傷病
周敬濱
春暖花開,運動正當時。科學鍛鍊,防傷防病尤為重要。
運動須循序漸進,讓身體各部位肌肉、關節等逐步適應運動強度。
訓練中如出現急性腰扭傷,不建議輕症者進行按摩或者複位矯正,可以佩戴護腰,一週左右症狀可得到緩解。如果症狀沒有緩解或者反復扭傷,建議去醫院進行系統檢查。
肩部問題要前往專科醫院明確診斷。如果確定是因肌腱拉傷、撕裂造成的肩袖損傷而非肩周炎,就要注意保養,儘量減少晾衣服、釘釘子等抬手超過頭部的動作。運動時做好防護,可在肩關節周圍貼貼布。單雙杠等運動不適合大多數中老年人。
發現膝關節有不適時,要調整鍛鍊方案,減少劇烈運動的頻率。儘量避免選擇羽毛球、跑步、登山等對膝關節損傷較大的項目。中老年朋友要注意減少太極拳等需要長時間進行半蹲位姿勢的運動量。
走路是一種很好的健身方式,但是每次要走到1小時左右才能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對足部有骨刺的患者來說,需要控制量,可將每次走路分為幾段完成,每段中間休息10—15分鐘,讓足部得到充分休息。
(作者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科主任,人民日報記者孫龍飛採訪整理)
體壇觀瀾
愛運動,也要會運動
呂莉
北京有條徒步線路叫「香八拉」(從香山集訓到八大處),很受徒步愛好者歡迎。一位朋友慕名打卡,一來沒經驗,二來裝備不專業,一開始走不下來,但多「刷」了幾次不僅能走完全程,還愛上了徒步運動。然而,隱隱作痛的膝關節成為新困擾。到醫院康復科尋求幫助後,朋友的疼痛逐漸緩解。
有人說,「運動的盡頭是康復科」。雖是玩笑話,但也提醒我們,愛運動的人未必會運動。
運動要循序漸進、遵循規律。如今,全民健身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群眾運動熱情高漲,但切不可「蠻幹」。首先,要瞭解自己,根據年齡特點、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項目。遼寧阜新有個國民體質監測中心,花半小時做個體質檢測,市民能得到一張免費的運動處方。有了「憑證」,適合參與什麼運動、哪些技能還需加強,一目瞭然。事實上,在醫院康復科就診,進行體質評估也是第一個環節。
如何讓運動康復惠及更多人?
觀念要跟上。運動康復並非專屬於運動員,如今日益普及。身體勞損或受傷後,不僅需要因人而異、緩解疼痛的方案,也需要恢復身體功能、矯正動靜體態的方法。康復醫學依託核磁共振等方式,借助等速肌力測試儀等設備,能拿出更具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同時,也幫助人們在治療過程中學會自主鍛鍊肌力、避免損傷的知識。
缺口須補上。當前,運動康復領域的高質量供給仍不足,無法匹配不斷增長的群眾需求。運動康復涉及醫學、運動學等領域,對從業人員的資質要求較高。人才短缺、良莠不齊是當前限制該領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需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從業人員職業認定、建立針對不同人群的運動處方庫。
堅持運動健身,幫助人們獲得健康、享受快樂。運動康復學科和產業的發展,為全民健身提供支撐。在大江南北的活力圖景中,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運動康復大有可為。

人民日報記者 李碩、閆伊祖
版面責編:鞏育華、唐天奕、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