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護士節丨不是超能力,而是盡全力!看TA們的十八般「武藝」

TA們是患者眼中的白衣天使,是病床前的生命守夜人,更是「嬰語」十級學者、火眼金睛的「器械管家」……5·12國際護士節,一起解鎖TA們的十八般「武藝」,探尋那些鮮為人知的溫暖力量。

葛雪嬡:新生兒的臨時媽媽 「嬰語」十級學者

在新生兒ICU病房,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早產和危重寶寶,作為無陪護病房,家長進不來,寶寶又無法像成人一樣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多聽多看多觀察,要有慎獨精神,以臨時媽媽的角色去照護他們。

新生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比較低,為了給他們提供相對較安全的環境,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經過嚴格消毒滅菌後的專用衣服,手部衛生更是重中之重。每次接觸寶寶前後和他周圍的環境和物品後都要進行洗手操作,每天洗手至少幾百次甚至更多,在每個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眼中,洗手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刻進了DNA。

葛雪嬡參加2024江蘇省婦幼高質量發展科普技能比賽暨首屆訪問節目大賽葛雪嬡參加2024江蘇省婦幼高質量發展科普技能比賽暨首屆訪問節目大賽

和其他病房不太一樣,新生兒監護病房會有很多聲音,包括監護儀的報警聲、呼吸機運行的聲音、寶寶的哭聲,11年的工作經驗讓我養成了只用耳朵聽,就能分辨出是哪個儀器發出聲音的本領。因為經常聽寶寶哭,我們還練出了一個「隱藏技能」,就是從寶寶的哭聲,和他們的小表情、小動作中分辨他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或者是哪不舒服,可以說是「嬰語」10級學者。

這份工作讓我對生命更有敬畏之心,也有更強烈的責任感,每個小生命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當看到這些小不點從幾百克,慢慢長到2~3斤,最後健康地回到爸爸媽媽身邊,會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佘子軒:一半是硬核救治,一半是溫柔照護

跟普通病房比,ICU可能是最「冷靜」的地方。這裏沒有探視的喧囂,如果豎起耳朵,只能聽到醫療設備運轉的聲音,還有病人微弱的喘息。這裏的患者往往還伴隨著發燒、疼痛等症狀,我們要熟練地進行鎮靜、鎮痛和降溫處理。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時刻觀察患者的狀態,從生命體徵、睡眠、大小便情況,到腎臟、中樞、各系統的每一個細微反應,都容不得半點疏忽。患者危急時,我們還要和醫生通力配合,實現最快最精準的救治。

佘子軒在義診活動中科普心肺復甦佘子軒在義診活動中科普心肺復甦

但這裏也是最需要溫度的地方。我們會仔細調節鎮痛泵的旋鈕,儘可能地讓患者處於舒適的狀態,會用最熟練的手法擦拭患者皮膚,防止產生失禁性皮炎。有些患者雖然用了鎮靜藥,但依然有聽覺、有意識,因此我們還要做好心理照護。大家會給清醒的患者讀家屬寫的字條,會為白血病的孩子折一枝梅花放在床頭,也會對器官衰竭的患者「撒謊」,告訴他「今天指標很棒,好好康復,就能見到家人」,我們會默契地把病情討論留在門外,只為守護患者心中那簇希望的火苗。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五年,時間不算長,但我已然找到心中熱愛。在未來的無數個五年,我會用我的專業知識和人文關懷,滿足患者身心社靈的需求,爭取幫助更多人跨過「生死線」。

馬體會馳:在生命賽道上分秒守護

成為護士前,我跟很多人一樣,以為護士不過是「打針換藥」的「機械操作員」。直到在急診室摸爬滾打11年,才明白這兒的護士個個都是行走的「急救百科全書」。從預檢分診到實施搶救,我們要對各種急危重症的臨床表現、常見症狀瞭然於心,同時又能在關鍵時刻立即開展搶救。急診室和其他病房不同,這裏沒有家屬探視時間。面對家屬的擔憂,患者的焦慮,我們需要換位思考,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讓患者和家屬聽得懂,安心配合治療。

馬體會馳參加第七季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全國醫院擂台賽城市類總決賽馬體會馳參加第七季改善醫療服務行動全國醫院擂台賽城市類總決賽

在這裏,我們見過太多生離死別、白髮人送黑髮人,因此更加懂得理解患者和家屬,更加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在工作之餘,我們積極參加各種比賽、宣講活動,把健康理念和急救知識傳遞給更多人。這份工作也給了我很大的成就感,每當我們成功搶救回一個病人,再大的疲憊也會被衝淡。急診室不是冰冷的搶救間,而是用全能技術和奔跑速度,實現從「急」到「穩」,希望我們每一次爭分奪秒的搶救,都能成為托起生命的力量。

戴卉:老年病房的「金牌私教」

在老年科工作,我們更像是高齡長者的「健康私教」。這裏的患者平均年齡超過90歲,最高齡達106歲,與普通病房不同,我們面對的是多病共存、多重用藥的複雜狀況,更需要像中醫講究的「平衡之道」那樣全面照護。

每天下午四點,病房大廳就變身 「康復訓練場」,在護士的帶領下老人們練起八段錦和五禽戲,臥床患者也會在指導下進行抗阻運動:用彈力帶拉伸,或在床上模擬踏車動作。這些運動方案,可以幫助老人在鍛鍊中維持肌肉功能。在飲食管理上,我們也要像營養師般嚴謹,每天精確計算蛋白質、碳水、脂肪的攝入量,為特殊患者開具個性化食譜。

戴卉照護病人戴卉照護病人

曾經長達二十年的心臟科工作經歷讓我習慣了爭分奪秒,自2020年轉入老年科後我才學會了「慢的藝術」。照顧老年患者要像照護不會表達的嬰兒一樣,時刻保有慎獨精神,給予足夠的耐性和細心。在我們科室有個特殊的培訓——「高齡體驗」,即照護人員穿上高齡體驗服,親身體驗身體機能老化帶來的不便,當穿越時光,切身感受到聽力減退、視力模糊、關節僵硬等變老的狀態時,理解和共情就產生了。也正是這種同理心,讓我們練就了「痛苦面容識別」能力,能從一聲歎息、一個翻身動作中察覺老人的異常。

每晚睡前,我都會複盤當天的工作總結不足,這種日複一日的反思,不僅幫助我提高了護理技能,也讓我更加懂得,作為銀髮療愈的協作者,我們需要用專業與耐性守護每一位長者的尊嚴,在慢節奏中托起每個家庭的希望。

桑治兵戰:在射線里為心臟撐開安全結界

在我們心內科導管室,每天最熟悉的「裝備」就是身上這件二三十斤重的鉛衣,它能替我們擋住手術間里X光的輻射。我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幫助患者疏通堵塞的心臟:手術醫生在錯綜複雜的影像中尋找血管的堵點,我們就在旁邊當「速遞員」——遞導管、送導絲、換器械,要做到樣樣精準,不能有半點耽誤。畢竟,時間就是心肌,快一分鐘,就能挽救患者更多的心肌細胞。

桑治兵戰桑治兵戰

高考填誌願時,我報考的是計算機專業,後來陰差陽錯滑檔到了護理專業,那時心裡落差很大。如今工作快二十年,我習慣了這件鉛衣的重量,更習慣了忙碌的時候一天二十幾台手術。我們最欣慰的時刻,就是看到患者有救治的可能,大家共同努力,讓患者安安穩穩地出病房。家人曾問我,進入護士行業會有遺憾嗎?說實話,如果重新選擇,我或許仍會猶豫,畢竟臨床的壓力確實不小,但回到當下,我想,既然這份工作選擇了我,我定會全力以赴把這份職業做好。

陳歡歡:是「器械管家」,更是醫生的「最佳搭檔」

在手術室里,我的角色是「器械管家」。手術前,我會把上百件器械擺放成整齊的「方陣」,發揮火眼金睛的超能力,對器械、敷料、縫針等雜項物品進行全面清點,確保器械無損壞、零件無缺失、敷料無破損。最關鍵的是,術中要做好醫生的「最佳搭檔」,醫生伸手的瞬間,血管鉗已穩穩落在掌心,手術刀滑開組織的同時,紗布已按在出血點,縫針穿過皮膚的刹那,持針器已旋轉著遞上合適的角度。

陳歡歡在術中巡視陳歡歡在術中巡視

我們這兒沒有準點下班的概念,手術多的時候,常常踩著月光來,又踩著月光走。但在這裏,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有一次局麻手術,病人突然病情變化,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我們醫護團隊快速反應,迅速處理,無縫配合,最終幫助病人轉危為安,患者清醒後,第一時間為我們豎起了大拇指。從業十餘年,我學會了專注與堅守,未來我會繼續同等、良善、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患者,生命相托,必定全力以赴。

王豔:「一針見血」的指尖「魔法師」

作為兒童醫院輸液室的護士,我們每個人都是「哄小孩達人」。為了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輸液室的牆上貼滿了卡通貼紙,我們的護士帽也綴著小熊、兔子圖案,趁孩子被這些吸引時,我已快速定位好血管並完成穿刺。為減少孩子們的疼痛感,我們練就了「一針見血」的本領,在高峰期時,一名護士一天的穿刺量高達300人次,平均每2分鐘就要完成一例,進針時間更是僅有2-3秒。

王豔接受荔枝新聞中心記者採訪王豔接受荔枝新聞中心記者採訪

常年觸摸孩子的手讓我們練出特殊本領:冰涼發白的小手往往提示高燒未退,需先搓暖四肢恢復血管彈性;乾癟的血管意味著脫水,要調整進針角度避免淤青。和「一針見血」的專業技術同樣重要的是溝通,每次穿刺前,我們總會花上幾分鐘的時間進行信息核對和健康宣講工作。尤其面對血管狀態不太好的患者時,獲得家長的信任變得尤為重要。新手護士不僅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訓,更要能獨立解答家長的提問才能進行實操。

那些藏在卡通貼紙後的快速判斷,那些反復宣教的護理要點,那些與家長建立的信任,早已超越單純的技術操作。當看到孩子們緊張的小臉面露鬆弛時,我知道,讓每個針尖都承載溫度,才是這份職業最重的責任。

居雅蓓:解鎖順暢呼吸的「超級玩家」

面對緊張的小患者,我們練就了獨特的溝通技巧。用童趣化的語言解釋治療過程,口袋里永遠備著可愛的卡通貼紙,這些小細節都能幫助消除孩子們的恐懼。

在呼吸康復訓練中,我們創新地將專業治療融入遊戲。自創的趣味呼吸操、彩虹色的呼吸訓練器,把枯燥的訓練變成歡樂的遊戲,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呼吸鍛鍊和自主排痰。看到孩子們因為掌握新技能而露出的驕傲笑容,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兒童病情變化往往就在瞬息之間,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專業警覺,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做出判斷,同時還要安撫驚慌的孩子和家長。即便是在最緊張的時刻,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句輕柔的安慰,都能帶來莫大的力量。出院並不意味著護理的結束。對於需要長期管理的患兒,我們會詳細指導家長居家護理要點。從拍背手法到呼吸訓練,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延續性的專業照護。

居雅蓓居雅蓓

17年的護理生涯,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那些與病痛抗爭的小小身影,教會我用更柔軟的心去對待世界。當遇到焦急的家長時,理解與溝通往往比專業知識更重要。我深深懂得:真正的護理,是用專業傳遞溫暖,用愛心守護健康。每當看到康復的孩子臉上重現笑容時,那份純粹的快樂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好的回報。

「一針見血」的本領、急救的「百科全書」……所謂的十八般「武藝」,不過是把護你周全當做了本能。那些「隱藏技能」是向愛而生的鎧甲,更是仁愛之心的跳動,5·12國際護士節,致敬用平凡與熱忱守護生命之光的你們。

來源|我蘇健康工作室來源|我蘇健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