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隊思路跟不上「時代版本」,國乒急需壓艙石

隨著林高遠/林詩棟無緣男雙四強,國乒50年來首次無緣男雙獎牌。隨著林高遠/林詩棟無緣男雙四強,國乒50年來首次無緣男雙獎牌。

國乒又輸了,這次是在男雙賽場。

香港時間5月22日晚,男雙8強,中國隊組合林高遠/林詩棟1比3不敵中國台北隊的高承睿/林昀儒,無緣四強。

由於一天前梁靖崑/黃友政的輸波,國乒創造了一個頗為尷尬的紀錄——這是國乒自1975年世乒賽以來,50年間首次無緣世乒賽男雙獎牌。

從開賽首日薛飛止步首輪,到賽程中段雙打均只剩「獨苗」,再到如今男雙創50年來最差戰績。若要說國乒這艘大船此次出行與以往有何不同,那便是船艙尼馬了一塊「壓艙石」。

男隊總教練王皓的壓力顯而易見。男隊總教練王皓的壓力顯而易見。

包攬五金,常規操作?

出征多哈前,接受央視《體壇零距離》採訪的馬琳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們的目標是不輸外戰,每個人守住自己的這條線。」

而王皓的回答是:「作為總教練第二次備戰單項世乒賽,我感覺這可能是近十年或二十年最困難的一次。」

一個是目標,一個是現實。畢竟,相比優勢明顯的女乒主力層,出征多哈的男隊員身上,沒有一人擁有「三大賽」冠軍頭銜。

目標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截至男雙無緣領獎台,國乒一共輸掉了7場比賽,無一例外全是外戰,也就此錯過了世乒賽包攬五金的計劃。

事實上,國乒包攬世乒賽五金的成功率並不高。過去六屆賽事中,僅有三屆賽事國乒包圓冠軍獎盃,且均為奧運會前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未能包攬冠軍的「翻車」項目均來自雙打。

2021年候斯頓世乒賽,法爾克/卡爾鬆連勝樊振東/王楚欽與梁靖崑/林高遠。2021年候斯頓世乒賽,法爾克/卡爾鬆連勝樊振東/王楚欽與梁靖崑/林高遠。

2013年巴黎世乒賽,陳建安攜手莊智淵奪得男雙冠軍,金赫峰和金仲則摘得混雙金牌。2017年杜塞爾多夫世乒賽,吉村真晴搭檔石川佳純,幫助日本時隔48年再次奪得混雙金牌。2021年候斯頓世乒賽,法爾克/卡爾鬆連勝樊振東/王楚欽與梁靖崑/林高遠兩對中國組合,讓瑞典人時隔30年再次捧起「伊朗杯」。

這些與中國無緣的金牌,國乒甚至大多都沒能闖入決賽,如2013年混雙決賽上演了一場「南北韓對決」,2017年日本組合決賽戰勝的是中國台北的鄭怡靜/陳建安,2021年候斯頓男雙決賽,站在瑞典人面前的是南韓搭檔張禹珍/林鍾勳。

只是相比之下,本屆世乒賽的國乒雙打組合,出局得稍早一些,才造就了「50年來最差戰績」這樣的尷尬。

梁靖崑/黃友政也沒能在雙打賽場走得更遠。梁靖崑/黃友政也沒能在雙打賽場走得更遠。

組隊思路跟不上「時代版本」

國乒為何會在世乒賽雙打項目上屢屢翻車?原因始終繞不開奧運戰略。

自1988年首次亮相漢城奧運會,奧運會乒乓球項目設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子雙打和女子雙打四個項目。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團體項目才取代雙打。從1988年到2008年期間,國乒在男女雙打層面上,僅丟掉過1989年和1991年兩屆世乒賽男雙金牌,此後便開啟了長期的統治。

從奧運會項目時期的統治地位到近十年來世乒賽的頻繁丟金,與其說是國乒統治力下滑,不如說是國乒的戰略傾斜了。

畢竟當混雙項目尚未成為奧運項目時,為了實現「養狼計劃」向世界推廣乒乓球,國乒甚至還嘗試過跨國組合,最終許昕搭檔南韓球員梁夏銀摘得2015年蘇州世乒賽的混雙冠軍,林高遠攜手美國球員張安收穫2021年候斯頓世乒賽混雙銅牌,從而紀念「乒乓外交」50週年。

許昕搭檔南韓球員梁夏銀摘得2015年蘇州世乒賽混雙冠軍。許昕搭檔南韓球員梁夏銀摘得2015年蘇州世乒賽混雙冠軍。

國乒在男女雙打上的資源收縮,光是本屆賽事的簽位表便能窺見端倪——當國乒牢牢把持著賽會男女單和混雙的頭號種子身份,女雙方面的賽會頭號種子是日本搭檔大藤沙月/橫井咲櫻,男雙的賽會頭號種子則是來自法國的勒布倫兄弟。

由於國乒奧運的備戰重心一直放在單打和混雙上,團體項目中的雙打組合走的都是「大巧不工」的路數,即依靠單兵實力的厚度壓制對手。至於這對組合是否在雙打項目上具備絕對統治力,並非國乒的重點。

在雙打重回奧運賽場的當下,相較於外協會長期穩定且風格互補的陣容搭配,國乒長期依賴「實力厚度」征戰雙打賽場的模式就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版本」。

要知道,除了本屆世乒賽男雙無緣領獎台之外,一向以穩著稱的國乒女隊,近年來也在女雙賽場摔過跟頭——杭州亞運會上,孫穎莎/王曼昱在8強中以1比3不敵日本組合木原美悠/張本美和,隨後陳夢/王藝迪在另一個半區以1比3不敵印度組合S·穆克吉/A·穆克吉,女雙同樣出現無緣大賽領獎台的尷尬。

目前的國乒需要馬龍和樊振東這樣的「壓艙石」。目前的國乒需要馬龍和樊振東這樣的「壓艙石」。

國乒急需「壓艙石」

某種程度,國乒在本屆世乒賽上也很難稱得上「實力厚度」,畢竟一屆世乒賽輸掉7場外戰,國乒的掙扎顯而易見。

並且,本次世乒賽的男女雙打陣容,都帶有一絲陣容過渡的意味。

男雙方面,小將黃友政初登世界舞台,林高遠則在新的奧運週期里逐漸隱身,當前的世界排名來到第16位,於是男雙的兩對搭檔多少有點以老帶新的意味。女雙方面,蒯曼進步形勢不俗,但依然缺乏大賽經驗,陳幸同和錢天一雖然已是中生代,但並非奧運級別選手。

不是國乒不想排出以往那種「王炸組合」,實在是既要兼顧新人成長,也要衡量兼項帶來的賽程壓力,當下的國乒只掏得出這樣一副牌。

畢竟進入新一輪奧運週期的王楚欽和孫穎莎,不再是「橫衝直撞」的小將,而是坐鎮一方的領軍人物,讓二人像巴黎奧運會那般身兼三項,體力與精力的考驗都太過殘酷。

王楚欽/孫穎莎。王楚欽/孫穎莎。

需要注意的是,當國乒在本屆世乒賽雙打賽場丟掉第一份「雙保險」後,引發的是一串連鎖反應——國乒無緣男雙領獎台當晚,王楚欽一度0比2落後高茨,直到中途申請更換波衫後才穩住局勢完成逆轉;孫穎莎面對申裕斌,如果不是第六局在對方手握4個局點的情況下完成逆轉,孫穎莎也將被拖入泥潭;而在一天前,王曼昱更是用一場1小時7分鐘的鏖戰,才艱難地以4比1擊敗德國削球手韓瑩。

當失利的氛圍在國乒隊內遊走,每個人都在無形中受到了影響。

此時便能理解王皓出征前那句「二十年內最難」的含義,「每一屆世錦賽、奧運會,我們都有衛冕冠軍帶著大家去打,但是這次確實不太一樣,需要像王楚欽、林詩棟這樣的年輕運動員扛旗。(國乒)主力運動員都是經歷三四次,甚至五次以上的世錦賽才最終奪冠,所以我們這次只能放手去拚。」

過去十年,在競爭最為激烈的男乒賽場,國乒習慣了「老中青」的陣容結構。除了奧恰洛夫摘得2017年世界盃冠軍外,所有的三大賽男單冠軍均被馬龍和樊振東瓜分。換句話說,作為過去十年國乒「硬仗」殺手鐧,無論年輕球員表現如何,馬龍和樊振東都能守住國乒的基本盤。

但來到本屆世乒賽,當國乒這艘大船失去最穩的兩塊「壓艙石」,多少顯得有些風雨飄搖。

樊振東。樊振東。

對於當下的國乒,雙打陣容適配度的問題只是技術層面,如何找到能定住球隊軍心的人更具戰略層面的意義。在某個階段,力爭讓樊振東這樣的球員重回賽場,或許會是一種解決方案。

天才的培養不是種田文,割一茬長一茬無窮盡也,需要球員的天賦、教練的栽培、賽事的洗禮,三者缺一不可。

多哈世乒賽男雙的失利,可是視為國乒的一次挫折,也可以看作一次成長的機會。畢竟為數不多的好消息是:這並不是奧運會的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