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心理密碼、三個節點「管住嘴」,一線老師給高考生家長支招
北京2025年高考將於6月7日開考,目前距離高考還有十多天,考前還有三天的端午假期,考前的小長假是外出遊玩放鬆身心,還是認真複習保持緊繃狀態?老師和家長如何為高三學生做好心理引導和服務?考前是更多關注薄弱學科學習還是鞏固優勢學科?針對上述問題,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一線老師、心理專家尋求答案。

心理活動與體育活動結合,讓學生釋放情緒
「大多數考生的心態還是比較樂觀的,從心理老師的角度來看,既然學生們主動選擇了走上高考的道路,這代表他們都有一定的內驅力,也願意為之努力。比如我問一個學生怎麼看待‘今年高考人數更多’,他挺爽快地回答‘那高校錄取人數也多了’。」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畢業年級專職心理教師王子堯對記者說道,對考生而言,經歷了一個學年的學習,他們的心態已趨於平穩。
「大家非常清楚都要一起面對高考,各自的困難是一樣的,不會為整體氛圍焦慮,而是更多關注自己的成績。」王子堯介紹,高三學生會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剛升入高三的適應期,當學習強度突然拉滿,對於因為跟不上進度而焦慮的同學,心理老師會利用微課和講座等形式幫助他提升適應能力;第二階段則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提升學習效率;第三階段是加速提升成績期,如今已經進入第四階段,經過一模二模考試,學生們已經對自己的成績有了把握。
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研組長李響也有同樣的感受,「在最後的複習階段,可能會有點‘慌’,不知道有限的時間里是補劣勢學科還是將精力集中在優勢學科,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會一方面通過‘一對一’的方式給學生減壓,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全年級的心理減壓活動,讓他們可以釋放和發泄情緒。」李響舉例,比如讓學生通過呼吸和冥想放鬆身心,考前睡不著或者考試中大腦突然空白時可利用呼吸訓練法調整情緒。
「心理活動要和體育活動相結合,比如帶領學生們玩背靠背夾球、吹乒乓球比賽、擠壓氣球等活動,讓大家動起來、得到情緒的釋放,同伴合力的遊戲也會讓學生感受到‘我不是單槍匹馬的奮鬥’。」李響說道。王子堯介紹,隨著「5·25」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節的到來,該校已於5月19日舉辦了校級健康節,集章打卡、書寫「卡辛斯附體、金榜題名」等積極心理暗示的明信片……這些活動讓孩子們對高中生活進行了總結並強化對未來的期待,「現在學習的權重將回落,身心健康的權重上升,讓學生們有衝勁兒迎接高考。」王子堯說道。
解鎖心理密碼,助力考生提升「四力」
雨點的節奏在教室中躍動,一場別開生面的「雨點變奏曲」瞬間點燃現場氣氛,學生們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全身心投入當下;「1分鐘鼓掌次數」實驗,讓學生們驚訝地發現自身的巨大潛能;「計算小確幸」練習,幫助學生們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棉花糖實驗」則深刻揭示了自控力在目標實現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些妙趣橫生又極具深意的心理健康活動,是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正高級教師、北京教育學院豐台分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程忠智,近期在各大中學開展心理講座時的精彩內容。
程忠智表示:「在高考衝刺的關鍵階段,能否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和專注的學習狀態,對考生取得理想成績至關重要。一模、二模成績公佈後,部分考生因成績不理想,陷入擔心、焦慮與無力感的情緒漩渦,此時,及時的心理調整就顯得尤為必要。」
程忠智強調,在備考的重要時期,提升學生的「四力」——內驅力、自製力、學習力和戰鬥力,是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瓶頸、穩定發揮的關鍵所在。
在學習力的培養方面,程忠智推薦「費曼學習法」。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如吃飯、走路、坐車時,在腦海中對重要知識點進行「過電影」式回顧,通過這種方式將所學知識重新建構,實現知識的昇華與提煉。此外,「模擬」和「科學分析模擬題」也是提升學習力的重要環節。「模擬」如同熱身賽,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知識漏洞;而在分析模擬題時,整理做對的題目與整理錯題同樣重要。
程忠智解釋道:「有些題目雖然做對了,但可能是蒙對的,或是模棱兩可答對的。認真總結做對的題目,不僅能提高答題準確率、縮短答題時間,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他進一步建議,有餘力的學生可以深入分析各個區的模擬題,探究出題角度和關鍵點,這種自主總結歸納的過程,能讓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收穫遠比單純看老師總結更為豐富。同時,程忠智鼓勵學生每天進行「小確幸」計算,梳理出三件進步或愉快的事情。他介紹,大腦十分奇妙,積極情緒的調動能夠促進多巴胺分泌,讓學生心情愉悅,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考場發揮的好壞直接影響考試成績。為避免高考時臨場發揮失常,程忠智給出專業建議:考生應在考前一週開始調節生物鍾,確保考試時間段內大腦處於適度興奮狀態;考試時認真審題,遇到容易的題目,要警惕其中的細微變化;遇到陌生題目,需保持鎮定,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出題意圖,找準解題突破口。
優勢學科發揮好是關鍵,要把握好考場節奏
在學科方面,「補齊學科短板」還是「強化鞏固優勢學科」是不少學生的糾結之處。對此,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高三班主任、東城區數學骨幹教師楊若晨認為,在薄弱學科上投入精力已經是前段時間的主要問題,他建議當下不要忽視優勢學科的準備,在複習策略上要有所調整。「態度上不能輕視任何一個學科,薄弱學科雖然提分空間大,但高考在即,把優勢學科真正發揮好是關鍵所在。」楊若晨說道。
如何做到「正常發揮」?楊若晨的建議是「擺正心態」「抓大放小」,他常常跟同學講「只要朝著目標努力,即便不理想,也不會差太多」,付出努力一定會提高考好的概率。同時,他提醒學生們在複習時要保持節奏,將重點放在基礎知識上,抓能力範圍內能拿分的知識,對於短時間內難以得到很大提升的困難題型可以放一放。
「以數學為主的理科學科來講,既要‘多慮’又要‘自信’,‘多慮’是指要把困難預設充分,不要覺得一定會看到理想的題型,否則在考場上遇到新穎題目時容易亂了陣腳;‘自信’是指切忌妄自菲薄,以數學為例,乍一看覺得陌生的考題其實是‘紙老虎’,最終考的還是常見的核心素養。」楊若晨建議考生們把握好考場節奏,既要「準」又要「速度」,「準」是要認真審題,也不能太小心翼翼,耽誤了後邊做題的時間,「很多拿分題沒有時間做,往往是節奏出了問題」。
楊若晨認為,每個孩子和班級的學情不同,但從學科老師的角度,建議大部分考生在校內複習。「我常說‘平時高考化,高考平時化’,不要打亂學生的備考節奏。」楊若晨表示,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二模」成績不理想就慌了,想讓孩子在家補,但忽視了孩子在家的學習效率,「不要過度解讀二模成績,有太多同學二模不理想但高考考得非常好,要相信學校、相信老師。」
端午假期考生作息可模擬「高考時間」
今年高考考前還有3天的端午小長假,王子堯建議,學生的作息可以根據高考時間安排,比如假期第一天在考試時間段上午複習語文、下午複習數學,第二天下午複習英語……以此類推,「在固定時間內讓腦神經活躍起來,有利於暗示自己的生物鍾和高考時間平行。」王子堯說道。
李響認為,這三天不適合旅行,而是要讓作息日常化。她調研發現,在假期中少碰手機的學生可以更快地恢復狀態,因此建議高三考生不要在端午假期中刷劇、玩手機,要保持每天都進行有氧運動。「這三天不能睡懶覺,也別熬夜,千萬不要像之前一樣學習到十一二點,不要讓身體疲憊。」
隨著考試臨近,學生們容易出現心浮氣躁、學不進去的情況,尤其是在假期居家學習時,手機等電子產品近在咫尺,誘惑巨大。程忠智分享了「普瑞馬法則」,該法則被形象地稱為「先酸後甜」。他以吃葡萄為例,先吃甜的,再吃酸的,最後會覺得酸葡萄難以下嚥。學習和工作亦是如此,如果先娛樂休閑,等到開始學習時,就會感覺大腦疲憊,難以集中精力。因此,學生不妨先完成學習任務,再將運動、聽音樂等作為獎勵,以此有效約束自身行為,提升自製力。
5月8日,中國疾控中心發佈2025年4月全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哨點監測情況,「新冠感染又抬頭」的話題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王子堯建議,除了不要在假期出入人多雜亂的地方,積極的心理暗示也會起到作用。他發現,不少學生會進入「歸因」的誤區,比如考試考不好、關鍵時刻生病了認為自己「運氣差」。「這不過是因情緒不好產生了錯誤歸因,‘學習能力’才是最大的法寶。」
家長要「管住嘴」,避免「三高」
不少家長在高考期間的焦慮程度甚至超過孩子。程忠智表示,高考前後,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做好生活保障。學習消耗大量能量,家長除了保證孩子營養均衡,還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有助於穩定孩子情緒。同時,家長要避免「三高」——高保護、高控制、高期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比如讓孩子自主選擇考試期間是住酒店還是住家裡,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保持和諧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有成就感和歸屬感,才能讓他們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在高考中發揮出最佳水平。
王子堯則提到了「管住嘴」的策略,「不影響孩子身體狀態,不影響孩子學習慣性的保持,不影響家庭關係的穩定」的原則不能丟,不要不停灌輸期許,這會成為對孩子的潛在壓力,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並鼓勵孩子做好他的事情,互不幹涉、互相激勵,可以讓考生感受到溫暖。
對於「管住嘴」,李響強調,家長不要把高考作為決定孩子命運和反勝的唯一節點,在考前,不聊專業和大學的問題,以免讓孩子分心,高考完再探討這些。她提到在三個關鍵時間點不要對孩子過激職責。首先,高考第一科非常重要,考後不要有是否發揮好的憂慮情緒;第二,在所有學科考完後,要照顧和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第三,出分是關鍵節點,要保障其平穩的心理狀態,不能說過激的話,「考好考差,爸媽都會等你回家吃飯,正常發揮就是好的狀態。」
「我願用清華大學校歌中的‘無問西東’勉勵孩子們,一是鼓舞孩子們在最後階段不被外界干擾、專注前行,考到理想學府;二是,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像《無問西東》電影最後說的那樣,‘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楊若晨說道。
新京報記者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