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易建聯沒能留在NBA?他和王治郅到底誰更強?
為什麼易建聯沒能留在NBA?他和王治郅到底誰更強?
易建聯是中國籃球歷史上的標誌性人物之一,從2003賽季入行打到2023賽季,易建聯終於告別了他長達20年的職業生涯,無論他有沒有虛報年齡,這個實打實的二十年生涯是無法被質疑的。易建聯又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從他取得的成就和NBA的履曆來看,他似乎是已經決定的中國籃球第二人,但純實力的角度,他和王治郅的比較始終沒有停止過,下面我們主要來聊聊易建聯在NBA到底是什麼水平,他和王治郅的實力又該如何比較呢?我們先從易建聯的NBA生涯開始說起。
易建聯第六順位進入NBA,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開局了,去看22歲的易建聯打球確實會讓你充滿想像,他的實力和潛力都肉眼可見,213的身高和220的臂展對於一個亞洲人來說已經是極其出色的水準,這種靜態天賦即便是放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堪稱優秀了,同時這個靜態天賦下易建聯還具有出色的動態素質,他的速度敏捷性以及跑跳能力都完勝姚明,而且作為一名四五號位搖擺人,易建聯的控運也不錯,而投射則是他的另一個亮點,在2006年那個時間點,司機和KG已經證明了射術精湛的大前鋒能做到什麼,易建聯擁有出色的射術也是他能拿到如此高順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NBA第一年易建聯得到了充足的出場時間,每場平均出戰25分鐘砍下9分5籃板1助攻,不過易建聯的進攻效率非常低,在%18的回合佔有率下只有%48的真實命中率,另外他的失誤也很多,助失比非常不好看。從出手分佈來看,易建聯第一年會大量投長兩分,類似於KG這種打法,而在這個區域他竟然打出了驚人的水準,命中率高達%46,這絕對是易建聯新秀賽季的最大亮點,但為什麼他的效率還是這麼低呢?主要就是易建聯的籃下命中率實在太低了只有%47,這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中距離和籃下命中率差不多,很多媒體說易建聯是聯盟中最差的終結者,作為一名內線球員籃下命中率要在六成以上才算合格,更何況易建聯也完全不打低位都是吃餅進攻。
第二年公鹿直接把易建聯交易到網隊,而在網隊易建聯大幅改進了自己的技術風格,他開始投三分了,每場平均出手3個命中率也能維持在%34左右,在那個時代也算是說得過去的投射水平了,不過他的真實命中率依然只有%47甚至比第一年更低了,主要是他這年的中距離命中率沒有維持住,長兩分已經跌到%36,而籃下命中率還是只有%46左右,這種效率實在難以稱得上是合格內線,甚至輪換水平也很難達到,任何時代的內線球員籃下效率低都是最大的罪惡,最終易建聯打出的數據和新秀年一樣非常穩定的貢獻9分5籃板1助攻。
第三年易建聯迎來小幅進步,每場平均砍下12分7籃板,在重建期的網隊易建聯得以大量持球進攻,每場平均上場時間來到32分鐘,但他的真實命中率依然很差還是只有%48,那年網隊拿到12勝當然不能怪易建聯,但也能說明那支球隊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球員們也都在胡打毫無章法可言。
在這之後易建聯去到過巫師和小牛,但他依然打的非常掙扎,防守偶爾有些亮點但架不住進攻實在太差了,一個內線真實命中率不足五成你很難想像他能在NBA里打球,最終在2012賽季他正式離開了NBA。易建聯擁有五年完整的NBA生涯,現在回看這五年的時光,我認為他最大的問題還是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在混亂的球隊里易建聯也沒能搞清楚自己的特長,投籃穩定性不高,籃下終結差,空間型四號位或者是終結型中鋒他都難以勝任,而且他還頻繁受傷打亂自己的節奏,至於性格沉默寡言不善於處理隊友教練之間的關係這些場外因素也是不大不小的問題,從場上到場下可以說易建聯從來沒有真正適應NBA,如果客觀評價易建聯這五年的NBA生涯,我認為他始終沒有達到一個合格的輪換級別球員。
那麼易建聯和王治郅的純實力到底誰更強呢?很多人會認為在CBA或者是國際賽場上王治郅更強,但NBA里還是易建聯更強,但實際可能並非如此。易建聯的NBA生涯相對完整,他基本上已經徹底證明了自己無法在NBA立足,而王治郅其實更可惜,他並沒有獲得很多的機會來證明自己到底行不行。王治郅23歲進入NBA而且是一個次輪秀,並且他還在一支對戰績有要求的球隊,這一切都導致王治郅的地位更低機會更少。
王治郅真正打的第一個完整賽季是2002賽季,打了55場都是後備,每場平均10分鐘的出場時間,但他已經展現出了非常強的投籃天賦,三分命中率高達%41,即便他很難和NBA級別的內線對抗,但這一手三分確實是厲害。雖然很多都是垃圾時間出場,但至少在垃圾時間里他打出了不錯的水準,再然後去到快艇也能維持不錯的三分水準,王治郅在NBA的特點更純粹,就是一個大個子炮台。
我會認為王治郅的上限會更高,但易建聯更穩定,王治郅進攻更好易建聯防守更好,但其實兩個人都不真正具備在NBA里競爭的實力,跟最佳陣容級別的姚明相比還是天壤之別,但即便如此易建聯和王治郅已經足夠出色了,現在的中國籃球已經無需多說,中國目前最強的球員可能都不如新秀時期的易建聯,這件事情已經足夠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