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獨家 | 在新戰場,中國展開公平競爭

#中國製造如何成為新的德國製造# 【#參考獨家# | 在新戰場,中國展開公平競爭】#中國在新戰場展開公平競爭# 德國工業境況不佳。對此的抱怨往往在對「德國製造」的輓歌中達到頂峰。人們說,這個長期以來享有盛譽的標籤正在失去全球重要性。但是,在這場決定未來工業將出現在何處的全球競爭中,還有一個戰場。它並不存在於工廠之間,而是有關規範和行業標準的戰場。德國也正在這裏失去優勢。換句話說:古老的德國工業標準正在衰落。

沒有人比基斯托夫·溫特哈爾特更清楚這一點。他擔任德國標準化學會執行董事會主席已有八年之久,自那時以來發生了很多變化。

溫特哈爾特說:「我任職開始時,我們還佔據著在我看來不可能動搖的統治地位。歐洲決定國際遊戲規則。」當時,德國工業標準對中國製造商具有決定性意義。任何按照德國標準生產的產品都可以進入全球市場,但這樣的日子正逐漸成為歷史。溫特哈爾特說,中國現在知道自己也可以製定規則。「如果目標是將‘中國製造’打造成高質量的標誌,就必須從標準和規則入手,他們已經明白這一點。」

這個戰場就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它是製定全球行業標準的地方。這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組織,公眾一般對它並不關注。因此,這裏對西方政客也幾乎沒有吸引力。然而,它卻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舞台。

曾在2015年至2017年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的張曉剛,今年在合肥一家行業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國際標準化已成為全球技術和經濟競爭的製高點。」合肥是中國東區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正在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和人工智能產業。

中國已經意識到,它可以成為人工智能等未來重要技術的標準製定者。「這可以從中國的五年發展規劃中看出來。」溫特哈爾特說,「積極參與標準化是一種方式。」它會導致權力趨向平衡。

另一方面,張曉剛希望擴大中國的影響力。「絕對少數正在代表絕對多數。」他在談到工業化國家的主導地位時說,「少數發達國家控制著95%的標準。」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工業總產值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卻只製定了0.7%的標準。張曉剛說:「我在看到這些數據時感到非常震驚。」德國作為一個小得多的經濟體,卻在國際標準製定方面名列第一,這是一種「不正常現象」。

張曉剛指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國際標準化參與度僅名列第六位。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技術委員會主席職位大多由美國人、德國人和日本人擔任。這樣的技術委員會有數百個,是製定真正標準的地方。僅西門子公司就有14位技術委員會主席,而中國總共才有50位。張曉剛認為,中國的大公司應該更多地參與其中,「這正是我們的差距所在」。

溫特哈爾特認為情況不會一直如此。他說,歐洲缺乏參與標準化進程的專家。「權力的轉移」並不是「因為我們懈怠了,而是因為中國人的參與度大大提高」。這涉及參與製定關鍵行業的標準。這將對「德國製造」是否仍是一種高質量標誌產生影響。溫特哈爾特說:「德國人必須為此而戰。在轉型過程中,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溫特哈爾特指出,中國正在國際標準化領域里公平競爭。

「德國製造」的故事就是張曉剛的藍本。他說,這個標籤誕生於19世紀末,最初是為了將低劣的德國產品與其他產品區分開來。時至今日,「德國製造」已一步步成為高質量的標誌。他現在希望「中國製造」也能如此,並且以快得多的速度實現這一目標。

本文由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網站11月13日發表,原題為《「中國製造」如何成為新的「德國製造」》,作者是菲臘·克龍和古斯塔夫·泰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