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中國角:多位代表共謀低碳韌性城市建設
11月1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主題為「積極防範氣候風險,建設低碳韌性城市」的邊會在中國角舉行。其間,來自中國、阿聯酋、澳州等國的多位城市代表分享了建設低碳城市和氣候適應城市的經驗。在全球氣候危機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一個重要的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開展了81個低碳城市試點
當天,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致辭中指出,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政府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並重,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並在做好國內工作的同時盡己所能為相關發展中國家提供務實支持,截至目前,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4份合作備忘錄。
趙英民表示,為強化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81個低碳城市試點和39個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積極探索城市低碳發展和韌性建設的經驗模式。他強調,中方願與各方一道,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共同加強早期預警和氣候風險評估、促進綠色低碳和韌性轉型、打造城市氣候夥伴關係。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陳誌華在會上分享了中國適應氣候變化行動進展報告(2023)。他指出,中國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溫升水平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2年,氣候暖干特徵明顯,旱澇災害突出。2023年,天氣氣候更加複雜,極端降水、颱風、高溫、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多發。
2022年6月,中國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聯合發佈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並出台多項適應氣候變化政策,採取積極的適應氣候變化行動。8月,《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製指南》出台。截至今年5月,已有29個省區市正式印發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
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行動特別顧問塞爾溫·赫特、阿塞拜疆國會議員蘇丹·瑪瑪多夫、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副秘書長高比·白蘭特出席邊會並致辭,對中國綠色低碳發展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所取得的進展和成就表示讚賞,表達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建立城市夥伴關係的期望。
多個城市代表對話低碳轉型和氣候適應
本次邊會舉辦了主題為「加快城市低碳轉型,協同社會經濟發展」的城市對話,來自中國蘇州、成都以及阿聯酋杜拜、巴基史丹卡拿奇、澳州雪梨等地的代表分享了城市低碳轉型的經驗。
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曉明基於對蘇州市的研究分析,提出在經濟發展同時實現減少碳排放的可行方案,並在會上向各方呼籲雙零(零碳、零廢)城市建設倡議。
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楊荷基於近年來成都市在低碳試點創建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分享了通過空間規劃優化工業佈局實現城市綠色低碳轉型路徑,並探索了低碳、韌性與空間規劃協同的結合點。她表示,近年來,成都把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作為城市發展戰略重要內容,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加快建設氣候友好型城市。
杜拜環境和氣候變化局局長艾哈邁德·本·薩尼分享了城市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建築、綠色交通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最佳案例,通過杜拜綠色轉型成功經驗強調了城市清潔化發展的可行性。薩尼提到了杜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席德·阿勒馬克圖姆太陽能公園,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項目之一,可以為數千座建築提供清潔電力,並創造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經濟機會。
雪梨市前任環境主席兼宜可城全球執行委員會委員陳威廉結合全球城市低碳發展經驗,強調以氣候變化問題為導向,積極開展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面向未來提出城市低碳韌性建設發展建議。
隨後,邊會還舉辦了「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提升城市氣候適應能力、建設韌性城市的城市案例與經驗分享」的城市對話。來自中國深圳、九江以及美國河濱市、意大利威尼斯市的代表作了分享。
作為中國南部的海濱城市,深圳面臨著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在本次城市對話中,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譚清良分享了「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設中的實踐。他指出,深圳將海綿城市理念有機融入到城市建設之中,系統推進「大-中-小」三個層級的海綿系統建設,積極探索並實踐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努力讓城市更安全、更韌性、更宜居。
九江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明重點分享了水環境治理與城市韌性建設的經驗。九江位於長江與鄱陽湖交彙之處,2200多年的歷史都與水息息相關。面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九江從全生命週期、全系統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統籌解決城市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逐漸建設出一座「綠色低碳、安全韌性、幸福宜居」的新型氣候適應型城市。
威尼斯可持續基金科學顧問與威尼斯瀉湖系統研究活動管理聯盟(CORILA)主任皮耶爾保羅分享了威尼斯在應對海平面上升危機時的做法。皮耶爾保羅重點提到了威尼斯的「摩西斯工程」(MOSE),這是一項防洪工程,幫助威尼斯應對不斷加劇的暴雨洪澇災害。他表示,希望威尼斯的經驗為其他同樣面臨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沿海城市提供借鑒,從而提高城市韌性、保護文化遺產。
新京報記者 謝蓮 巴庫報導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