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深化交流互鑒 共赴良渚之約
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良渚遺址,11月25日再次成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舞台,各國嘉賓如約而至,為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智慧。
上午八點,中外嘉賓陸續到場,新朋老友一相聚,便有聊不完的話題。伊拉克詩人薩迪克是第二年參加良渚論壇了,去年參會的經歷啟發他創作了一首中文和阿拉伯語雙語結合的詩,今年他希望在良渚尋找更多共鳴和靈感。
伊拉克詩人 薩迪克·穆罕穆德: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都是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國家,兩種文明在交流中能不斷向前推進,我很高興能夠參與其中。
西班牙巴塞隆拿利賽歐高等音樂學院項目發展部主任 瑪麗亞·馬田內斯:我們剛剛才認識,他來自阿根廷,這很有趣,我們的交流將從這裏開始。
雅典大學考古學教授 克法利杜:我很渴望看到世界各國文化與我們國家的異同,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新朋友。
主論壇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得主白簡恩率先上台,結合她對良渚的最新研究,做了題為《全球視野下的考古學與文明形態多樣性》的主旨演講。隨後,來自中國、美國、西班牙等不同國家的嘉賓,圍繞「世界文學的共鳴與人類社會發展」「中外音樂傳統的現代迴響」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得主 白簡恩:我覺得這次的會議提供了一個平台,通過共同分享過去的歷史,我們可以減少不同文明相互間的偏見。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1-4期」首席專家 趙 輝:你只有在比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把握住我們歷史的特點,才能回答我們中國之所以是中國,東方之所以是東方,這樣一個根本的問題。
今年的良渚論壇進一步聚焦到文化遺產、文學、音樂等重點領域,三場平行論壇和「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成果展示、專題音樂會等配套活動,將歷史視角和全球視野相結合,進一步凝聚各國攜手共築人類精神文化家園的共識。
比利時作家 瓦力·德·鄧肯:如果我作為一個西方作家能寫一些關於中國文化的書,能夠增進東西方相互理解,尤其是我的讀者都是孩子們,我認為這很重要。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副主任 楊曉萍:交流的內容會更加的廣泛,更加的充分。我們也希望就是藉著良渚論壇這樣一個國際視野的交流平台,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合作的方向。
記 者 鄭曉彤:我身後這個圖案是「良渚論壇」今年面向全球徵集的全新形象標識,兩隻對稱的眼睛,如同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互望,也像水紋一樣交彙相融。我們也相信,借助良渚論壇的平台,世界文明會進一步「因互鑒而豐富,因交流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