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馬拉松賽道成為「雞娃」場所
北京延慶龍慶峽森林公園,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進行迷你親子馬拉松運動。科學健康的路跑運動正成為親子關係的橋樑。視覺中國供圖
近日,馬拉松賽道上「未成年人蹭跑」現象備受關注。
據多家媒體報導,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的一場馬拉松賽事,一位父親體力不支棄賽,將自己的參賽號碼布貼在10歲的女兒身上,讓其獨自完成全馬(全馬距離為42.195千米——記者注)。小女孩獨自奔跑的片段在社交媒體上一度「催淚」,被視為「溫馨」「正能量」代表。
賽後,賽事組委會表示,女孩在未獲得參賽資格的情況下違規參賽,系「蹭跑」,相關部門對女孩父親作出了取消比賽成績、停賽3年的處罰。女孩的父親向媒體回應稱,女兒從7歲開始正式接受長跑類訓練,帶她跑全馬是想鍛鍊孩子的意志和耐力,為她的10歲生日留個紀念,「但蹭跑行為是不對的,我們向廣大網民道歉,也接受處罰」。
這並非今年首次出現未成年人違規挑戰全馬的情況。3月的鄭開馬拉松,一位原本報名歡樂跑的自媒體博主帶著9歲的兒子站上全馬賽道,經網民舉報後被停賽兩年;4月保定馬拉松,一名10歲的孩子蹭跑完成全馬;8月,遼寧瀋陽一位父親帶著6歲兒子跑全馬,被工作人員攔下後父親情緒失控,倒地大哭……
「這些家長本身就不是合格的跑者,他們對馬拉松比賽的風險嚴重缺乏認知。」資深馬拉松跑者李華民認為,「馬拉松不是一個體育鍛鍊的項目,不論對孩子還是大人,它都是一項極限挑戰。即便孩子經過長期跑步訓練,也不代表其進行的是馬拉松訓練,跑步和馬拉松不是一個概念。」
過去5年,「帶領孩子跑起來」就是李華民的生活主調,他在北京經營一個400人左右的跑團,主要面向6-12歲孩子,「孩子們都是長期訓練,但從未被要求跑過8公里以上的距離,尤其10歲上下的小朋友,慢跑四五公里已經是極限了」。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近年來,跑步日益成為受歡迎的親子運動,不少在學生時代留有「長跑陰影」的家長在孩子帶動下跑起來,但也有部分家長盲目「上頭」,不顧健康和科學,把跑步距離和速度視作衡量孩子「努力」「天賦」的指標。
李華民擔心,如果有個別嘗試被互聯網流量裹挾,這種違規的不科學行為就容易被包裝成正能量,引發更多「跟風」效仿。他強調,無論是家長還是賽事組織方,不僅要讓孩子們喜歡跑,更要科學跑、放心跑。
「賽道雞娃」背後看不見的風險
中國田徑協會發佈的《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辦賽指南》明確規定,馬拉松及以上距離參賽者須在比賽當年滿20週歲,半程馬拉松和10公里項目參賽者須在比賽當年滿16週歲。
「規定背後有科學的考量。」北京體育大學體能訓練博士方華表示,馬拉松本質上是挑戰極限的項目,對心肺功能有極高要求,並不適合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的青少年,「經過體檢篩查的成年人依然有猝死的意外發生,何況孩子的心肺還處在快速發育階段,過早參與馬拉松這樣的專項耐力項目,更容易產生健康風險。」此外,跑馬拉松對骨骼系統的壓力也很大,對於骨骼發育尚未完善的孩子來說,過量奔跑可能會積累一些損傷,影響身體健康和生長髮育,「甚至可能影響到身高發育」。
因此,方華建議,十五六歲以前的孩子不宜參與馬拉松等專項耐力訓練,「他們應該在身體發育成熟後再考慮增加運動負荷」,即便有天賦的孩子想往專業跑者方向發展,「這個年齡開始專業系統訓練也不晚」。
「賽道雞娃」除了給孩子帶來健康風險外,無視規則的蹭跑行為得以發生,也應給各大馬拉松賽事組委會敲響警鍾。
「這一事件中,不僅存在小女孩違反全馬參賽者年齡標準規定的情況,還有蹭跑轉讓號碼牌的行為。」北京市法學會體育法學與奧林匹克法律事務研究會秘書長董雙全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蹭跑行為不僅違反了馬拉松比賽規則,違反了《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管理辦法》以及《中國田徑協會路跑賽事辦賽指南》等文件的要求,如果存在組委會明知其參賽未及時勸阻,還陪跑的情況,若小參賽者發生意外並遭受損害或給參賽的第三方造成損害的,「賽事組織者和這位父親都會面臨法律風險,很可能要承擔相應責任」。
董雙全強調,體育賽事規則是保障公平競賽的基石,任何違規行為不僅是對其他選手努力與付出的不尊重,甚至更可能給賽事運營和公共安全帶來潛在風險,「據報導,這次婺源馬拉松參賽人數約1.5萬,參賽者如造成一定後果,比如擾亂了大型群眾性活動秩序,那麼還有因擾亂體育比賽秩序被處以拘留處罰的法律風險」。
因此,蹭跑尤其是未成年人蹭跑絕不能被效仿。「針對賽事組織者,其應嚴格履行安全保障義務。嚴格執行賽事報名審查程序,進行賽事風險告知。在賽事舉辦中增強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一經發現違規蹭跑者,應立即罰下賽道,合理為參賽人員提供引導、急救等服務。」在董雙全看來,體育管理部門、賽事主辦者、公安機關等各方均應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引導參賽者根據自身身體條件,理性參加馬拉松賽事,遵守賽事規則秩序。
而家長作為監護人應對未成年子女的安全負責,選擇和其相適應的體育比賽活動,「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情,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參加適齡的少年兒童馬拉松比賽,揠苗助長並不可取。」董雙全說。
不能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避免過早專項化是當前青少年體育發展中需要重視的問題。」方華表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運動需求,例如,3-6歲的孩子應掌握基本動作技能,如跑、跳等位移技能和拍球、踢球等操作技能,而6-10歲則是發現孩子天賦和能力的關鍵階段,「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嘗試不同運動,讓其找到最喜愛的項目,並保持熱情,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運動道路上走得更遠」。
方華強調,從小接受正規的基礎運動能力訓練,如爬、走、跑、跳、投等,能夠為孩子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減少運動傷病,延長運動壽命。因此,她建議家長在田徑、體操等基礎大項上,再為孩子選擇一項與操作有關的體育項目,鼓勵孩子在10歲前多接觸不同的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羽毛球等,這有助於鍛鍊孩子全身協調能力並提高專注力」,或者游泳以及冰雪運動,不僅有助於孩子全面發展體能和技能,還能提高他們的平衡感和肌肉發力感受。
同為家長,方華能感受到越來越多家長增強了對孩子體質健康的重視,但隱約呈現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以前都在抓孩子的成績,現在體育也‘卷’起了風潮」,在她看來,親子活動的目的應當是陪伴、交流、創造共同回憶,不應被錦標主義所驅動,「如果從孩子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家長能督促孩子做到每天在戶外運動一個小時,已經非常好了」。
「跑步是適合青少年的運動,關鍵在於度的問題。」在田徑國際級球證、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閆俊濤看來,「未成年人蹭跑」釋放出的不完全是負面信號,一方面,要提醒賽事組織者嚴格辦賽流程,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年輕群體對路跑賽事的需求,從而開闢更多樣化的賽事空間,「是不是可以看到新的機會?」
閆俊濤表示,「青少年蹭跑」現象最值得警惕的是評論中不少將其視為「正能量」的評價,「這說明我們缺乏科學、健康的跑步文化和體育觀」,在他看來,近年來,中國路跑賽事的迅速發展有助於讓新一代年青人擺脫跑步運動「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但前提是要通過家庭、學校甚至賽事體系的正向引導,「要先從適合身心健康的距離開始,從趣味開始,絕不能一蹴而就」。讓青少年跑起來這件事,賽事應該主動「卷」。
「賽事是體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李華民表示,他從不提倡家長帶孩子參加長距離的路跑賽事,但鼓勵大家去參加短距離親子項目,「但這些賽事在檢錄、領獎等環節仍缺乏專門針對小朋友的服務與保障」,他建議,要吸引孩子真正愛上適合他們的賽道,賽事組織方首先應當設置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參賽的距離,其次,應當在號碼牌、裝備領取、趣味互動等環節進行優化,「比如,獎牌、毛巾等賽事周邊能不能更符合孩子的審美?拍照、放鬆等區域能不能有一些動漫角色的加入?」
在李華民看來,讓孩子投入體育運動像是為未來人生進行技能和「三觀」的儲備,例如,如何為實現一個目標去有條不紊地準備、統籌時間?如何在感到疲倦和枯燥時重拾動力?如何在規則內贏、體面地輸?「在這些獲得的素質中,尊重規則是前提和底線,帶孩子蹭跑這件事,從站上起跑線的一刻,這位父親就已經作出錯誤的示範了。」
本報北京12月9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12月10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