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青年藝術家佳思博個展《壓》開幕,呈現在京創作八幅繪畫作品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作為2023「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得主之一,法國藝術家佳思博(Gaspar Willmann)在北京度過了兩個月的駐地生活。近日,佳思博的個展《壓|Compression》在坐落於中法大學舊址的藝術8北京藝術之家開幕,呈現了他在北京創作的八幅繪畫作品。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月17日。
佳思博目前在巴黎生活和工作。他畢業於里昂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並曾在漢堡美術學院交換學習。通過繪畫和影片的實踐,佳思博關注於剪輯和轉化,強調了我們與圖像的消費關係、它們的傳播過程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情感和集體意義。2019年佳思博在里昂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獲得巴黎獎,2023年獲得由寶詩龍傾力支持的「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近年在巴黎、馬賽、巴素利等地舉辦過個展。
「藝術8」創始人佳玥(Christine Cayol)介紹,「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曾在書中寫道:‘毫無疑問,我們的時代……更偏愛圖像而非實物,複製品而非原件,表象而非真實,虛幻而非存在……’從屏幕上海量的影像中提取出能讓我們停下並思考的畫面,然後拿起畫筆將之重新轉變成一幅繪畫,這正是佳思博所面對的挑戰。在這個加速虛擬化的世界中,他的作品成為一次靜謐而耐人尋味的暫停。」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以「壓」為題。佳思博喜歡將儘可能多的信息、記憶或者感受集中在一幅畫面中,並將它們全部「壓縮」在一起。而在數字世界中,「壓縮」也意味著將某個數據轉化成更加簡潔、高效的方式進行保存或傳輸,同時並不失去其原有的意義。佳思博喜歡這個概念,這也與他的創作理念一脈相承。
作為一名「圖片收藏家」,佳思博喜歡收集風景和靜物的圖片,其來源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搜索引擎而來,他會選取搜索結果中排名靠前的圖片,在他看來,這些圖片具有一定的集體性,會給人帶來似曾相識的感覺;另一類則來自於他的智能手機,來自於他的真實生活,一根尚未燃盡的菸頭、一杯紙杯打包的咖啡,扭曲的塑料瓶、捲曲的數據線等等,這些圖片更加私密,見證著過去的某段記憶或者某個時刻。
在那些快速而混亂的筆觸之中,佳思博創造出一幅幅新的風景。
佳思博創作的起點就從這裏開始,他首先在電腦上將這些圖片拚接在一起,彼此覆蓋或疊加,觀者甚至很難辨認這些圖片的來源。將製作好的電子圖片打印在畫布上之後,佳思博重新拿起畫筆以傳統的方式開始繪畫。在他看來,繪畫是一次重新呼吸和思考的過程,也是一次重新凝視那些圖片的過程。在那些快速而混亂的筆觸之中,佳思博創造出一幅幅新的風景。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