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別處」的工作是怎樣的?
來源:北京網民說
(本文約17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從充滿民族特色的民宿里出來,跑到附近海邊趕趕海。然後,去岸邊的健身房參加瑜伽課,元氣滿滿。慢悠悠地端著茶杯,打開電腦,開始專注地敲擊鍵盤。
周圍不同膚色的同伴們,趿著拖鞋、穿著短褲,悠閑而緊張地穿越時差處理著工作……
這正是時下一種新型的工作方式——「數字遊民」。
「逐水而居」新職場
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35年,全球數字遊民的規模將超過10億;截至2023年底,中國大陸地區的數字遊民和潛在數字遊民人數大約在7000萬到1億之間。
這種職場選擇,正在以重構人與工作關係的方式,逐漸獲得年青人的喜愛。
目前,泰國清邁、峇里島是主要數字遊牧區。在更遙遠的美洲大陸、太平洋小島,也能看到有人一邊環遊世界,一邊工作賺錢。也可以把印度小山村冷冽的空氣,加勒比海翠綠的海水,土耳其迎著日出的熱氣球,斯里蘭卡午夜璀璨的星空,拿玻里火焰般鮮豔的晚霞等,當作工作的背景。
同樣,「爬8小時在蒼山上看雪,在洱海邊滑著滑板唱著歌,在雞足山上冥想,在林間小路中散步,騎電瓶車穿梭在古城大街小巷……」任何國內小城甚至鄉村都可以是棲居之地。
無論在何處,他們有的是遠程辦公者,有的是自由職業者,有的在全世界範圍內奔波、逐「水草」而居,而有的則選擇從縣城小鎮、山野鄉間尋找心靈的平靜。
遠程辦公新趨勢
隨著信息通信、智能科技的發展,數字遊民事實上代表著遠程辦公領域的一個新發展趨勢。
據最新數據,相較海外,國內數字遊民性別比例更均衡,男性佔51.77%,女性佔46.10%。這顯示數字遊民生活方式普遍受歡迎且具包容性,男女皆可享。
目前,數字遊民的工作領域涵蓋了技術、創意與設計、市場營銷與商業、教育培訓、諮詢與翻譯以及其他多個領域。其中,程序員、設計師、旅遊、攝影、文字工作者等職業,可以說是自帶數字遊民特徵。
那麼,數字遊民是怎麼「遊」起來的?
首先是地理套利(指利用因地理因素導致的差異來獲取利益的策略)。國與國之間有地理套利空間,國內也有套利空間,像是雲南大理、浙江安吉就有專門的數字遊民社區,提供共享辦公設備、住房等配套設施。
根據《福布斯》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全球已有超過40個國家推出「數字遊民簽證」。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在積極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和移動網絡建設,以滿足數字遊民群體的需求,承接一大波消費群體。
其次是市場需求。互聯網和無線網絡的廣泛發展為數字遊民提供了便利條件,使他們能夠隨時隨地接入網絡並處理工作。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推出數字遊民簽證等政策支持這一群體的發展,為他們提供更長的旅居時間和更便利的工作條件。而隨著全球化和數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接受長期遠程辦公的工作方式,這為數字遊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收入來源。
另外,拓展精神空間也是一大需求。居家辦公的經驗,讓一些人被動獲得了線上辦公的「體驗卡」。還有一些靈活就業的群體,在自媒體商機、零工經濟中找到了一種自洽的生活方式。這之後,部分人開始選擇將這種方式固定下來。
開啟工作新紀元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勇敢的人也先被世界拷問。
數字遊民意味著不受空間所限制,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工作,沒有工作壓力,收入的不穩定性是一個挑戰。數據顯示,數字遊民的平均年齡為32歲,如果成為「遊牧夫妻」,其生活成本便會隨之提高,流動的便利性也將大減價扣。
人擁有自由,這種自由不僅體現在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還體現在對自我本質的塑造上。一些裸辭後奔赴數字遊民勝地的年青人,不斷髮現關於自由和自我實現話語的另一面。所以只要開啟了追尋自我意義的「進度條」,人生一旦與價值思考產生「鏈接」,我便不再是那個舊我。
凱文·基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中就曾預測,未來自由職業者會越來越多,並且這樣的趨勢至少還能保持50年。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未來是否會出現新的組織形式,即人們可以通過AI的進化,在未來擁有鬆散的協作關係。
從人類第一次學會使用火,「火」在為我們的祖先創造出閑暇、語言和文化的同時,還召喚出了工作。可以說,閑暇和工作是從火中誕生的一對兄弟。沒有工作,閑暇也將失去意義。
數字遊民的出現,是人類不斷調整人與工作的關係、不斷重新發現工作意義,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瞬,甚至很可能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