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徒步危險頻發,專家建議加強應急呼叫系統建設

野外探險、徒步越來越流行,並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陣「戶外徒步熱」。然而,意外事故時有發生,參與者被困、受傷,甚至死亡。最近三個月,北京地區發生數起驢友登山被困事件,應急救援隊伍出動人員搜山救援,再次引起人們對野外探險、登山徒步如何保障安全的討論。

北京登山徒步發展形勢正猛

「遠離都市、屏蔽工作干擾,在山野間挑戰自我,享受無拘無束的快樂。」這樣的活動宣傳語吸引著越來越多上班族加入到戶外徒步的隊伍中。徒步愛好者們不斷「卷」出線路新難度,在求險、求極致中超越自我,也持續拉升著這項戶外運動的安全風險水平。

阿凱是一名資深徒步愛好者,他的徒步活動幾乎繞不開登山。愛上徒步的六年里,阿凱創辦了一個以北京地區為主的戶外活動團隊「徒步強國」。這些年,阿凱幾乎走遍了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所有知名徒步線路,高海拔野山、雪山上,留下了他的腳印。

登山這項運動,門檻較低。在社交平台上,不少遊學、親子活動的推薦里,都少不了登山。「風景好,還能鍛鍊身體,爬山不分年齡。」阿凱表示,一些高度商業化的景區已經不能滿足登山者的需求,他們開始選擇未經開發的、具有原生態特點的野山。

在北京,這樣的徒步山地不少。東靈山、香山-八大處集訓、百花山、靈山脊線等,都是徒步圈中的熱門線路。阿凱舉例,房山區貓耳山是他團隊曾經發佈的徒步線路之一,為「中級進階」難度,網上發佈的帖子裡特意提醒「恐高勿報」。在「徒步強國」發佈的徒步活動中,各條線路都會按照海拔高度、爬升高度、路程總長等參數,劃分為休閑、初級、中級、高級等級別。

近年來,北京的登山徒步活動呈現穩步增長形勢。「2022年左右是一個小高峰,後來喜歡徒步的人每年都在穩步增多。」阿凱介紹,慢慢發展、組建起來的徒步登山球會在北京起碼有100個,他們會為徒步愛好者配備領隊,提供車接車送等服務。

從相關行業的經濟發展中,也能看出「徒步熱」。根據某頭部OTA(在線旅遊)平台數據,與2019年相比,2023年戶外運動相關的訂單人次增長14.99%,2024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達到59.78%。

「不專業」的徒步經驗帖成意外頻發推手

最近三個月,北京地區發生了數起驢友登山被困事件:男子攀爬貓耳山被困懸崖邊,於次日淩晨獲救;驢友在黃草梁深山迷路,被困15小時;三皇山野山地段發生31人被困事件……

中國探險協會發佈的《2023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共發生戶外探險事故425起,涉及人員1350人,受傷320人,死亡及失蹤182人。戶外登山徒步,意外頻發。

「每個人享受這項活動的理由都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刺激,有些人喜歡看風景,有些人想要交朋友。」阿凱說。在「徒步強國」每場活動的開頭,總會有這樣一段話:「徒步不等於郊遊,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是家常便飯,走野路、鑽樹林、四肢並用是常規操作。從未徒步過的人,在第一次徒步之後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從此愛上,要麼從此不再徒步。」

難度越大的徒步線路,參與者要做的準備更多,對各方面素質的要求也會更高。向參與者提示難度等級,一定程度上是在對參與者做篩選。阿凱說:「現在很多社交平台的帖子裡會有一些不負責任的推廣字眼,比如‘有腿就行’,這其實是把難度過分縮小了,會誤導一些人。」

兼具一定社交屬性的登山徒步活動,在互聯網上「形勢正盛」。社交媒體平台助推徒步活動「野蠻生長」,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狀。在這些平台上,部分徒步活動發佈者的專業性無從考證,出現安全問題無法擔責。

某些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的「鑽空子」經驗帖,往往具有安全隱患。記者以「北京徒步」「驚險徒步線路」「小眾徒步」等關鍵詞在社交媒體、短影片平台上檢索後發現,這些平台上均出現了大量野遊探險筆記、徒步線路分享。有的帖子會寫明線路風險提示,有的則毫無提醒,甚至還會教網民如何繞過守山卡口、走險段,突破原本封閉的區域上山。

例如,在一條名為「丫髻山不需要買門票了,徒步寶子的福音」帖子下,點讚人數眾多,發帖人詳細介紹了如何避開景區收費大門,從旁邊的野山繞到景區里,同時配有在山石邊的「美照」,告訴大家繞行的一路上有不少「出片」的取景點。

戶外登山徒步的組織者,需要對參與者的安全負責。今年12月,北京市平穀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案件,當事人在徒步時偏離線路突發疾病意外身亡,法院認定當事人承擔主要責任,而被告活動組織者未盡到更高程度的注意義務,需要承擔次要賠償責任。

同樣,今年11月,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家屬訴自助遊組織者民事賠償案件。在該案中,當事人登山途中墜落身亡。法院審理認為,組織者未就登山危險性做出真實說明和明確警示,也未採取任何防止危險發生的必要措施,最終被判處承擔15%的賠償責任。這樣的判決是有依據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規定,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專業救援隊伍「知險而上」

登山、徒步本身就具有危險性,並不是只要有專業領隊帶隊就萬無一失。

今年10月底,房山一渡三皇山野山地段就發生了一起團隊被困事件。這是一個70餘人參加的親子活動,在下山途中,隊伍內31人迷路被困,其中包括15個大人和16個小孩。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城關消防救援站站長潘正飛帶領隊伍,參與了這次救援。

潘正飛回憶,當天迷路的隊伍中,還包括一名嚮導。「接到報警電話時,我們得到的信息是團隊里有老人、小孩,因為天黑和走錯路,不敢下山,就連嚮導也迷路了。」幸運的是,今年七八月份,潘正飛和隊伍曾在三皇山做過訓練,對地形相對熟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救援難度。

「山上都是小土路,雜草叢生,有些地方落差比較大,會形成小懸崖,需要攀爬才能通過。」潘正飛的消防救援隊日常會在周邊一些知名野山上進行山嶽救援實操演練,熟悉線路的同時,也為可能發生的救援行動做準備。

今年10月底,房山一渡三皇山野山地段發生一起團隊被困事件,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城關消防救援站組織救援。受訪者供圖今年10月底,房山一渡三皇山野山地段發生一起團隊被困事件,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城關消防救援站組織救援。受訪者供圖

「一雙舒適的登山鞋,作為輔助的登山杖和手套,再用背包帶上一些必要食物和小工具。」潘正飛介紹,上山救援,需要的裝備不多,但基本的輔助工具要有,比如夜晚,手電這樣的光源就必不可少。在轄區內的野山進行演練的時候,即便是登山經驗豐富的消防救援隊隊員,也會遇到摔倒、受傷的情況。「山路難走,不論是石頭路還是土路,如果是雨後或者雪天,都非常濕滑。」

貓耳山、車玉溝、窟窿石、紅螺三險等,是房山區戶外徒步的熱門線路,也是城關消防救援站負責的範圍。迷路、天黑被困、不慎受傷、失溫缺水……潘正飛的日常工作中,登山救援事件並不少見,其所在的消防站每年都會接到三四十起相關警情。

今年12月初,房山區貓耳山也發生了一起驢友被困事件。這名40歲左右的男性驢友回憶,自己獨自攀登貓耳山,在經過一個大石縫時不慎滑落,被困在懸崖邊。「剛才有個很大的動物從我身邊跑過去,嚇死我了,我現在都不敢動。」這是該驢友被困後發出的信息,數小時後,他才被救援隊救下。

類似的事件,貓耳山發生了不止一次。

今年12月8日,潘正飛在傍晚接到了一個救援請求。他回憶,是兩名20歲左右的大學生爬山被困貓耳山。「接到電話之後,我們就立馬出門找人了,幸好他們懂得一些爬山的基本常識,使用了戶外登山軟件,所以我們能夠通過他們的登山軌跡確定位置。」次日淩晨1點多,潘正飛的隊伍找到了這兩名被困大學生,並將他們護送下山。「當晚我們下山花了三個多小時,幾乎比平常多一倍時間。」

這些意外頻發的山嶽地形複雜,每年春秋兩季是意外發生的集中期。潘正飛說:「五六月、十月,爬野山的人會比較多,因為天氣比較涼爽。冬天可能為了看雪景,也有少部分人會去山上。」

特殊天氣救援,任務更重。今年年初的一個下雪天,加上潘正飛所在的救援隊出動了上百人,花了近30個小時,才找回被困貓耳山的五名高中生。「那天山上很冷,路特別滑,走山路要更小心,不然就會掉下懸崖。」潘正飛回憶,在找到被困者後,還需要立馬展開應急救援工作,比如取暖、補水,幫助被困者恢復體能。

2024年2月20日,

房山區消防救援支隊城關消防救援站冒著雨雪在貓耳山進行山嶽救援。受訪者供圖

實際上,在執行救援任務的過程中,救援隊面臨的危險並不比探險者少。去年3月,北京懷柔藍天救援隊一名經驗豐富的隊員在箭扣長城搜救被困驢友時,遭遇岩體坍塌不慎墜亡,年僅32歲。今年10月,四名旅遊登山者穿越秦嶺冰晶頂被困,救援隊在山上鬆樹掛雪且風大難以行走的條件下,仍上山救援,險些失溫。12月14日,兩名驢友被困北京市門頭溝區鐵駝山,在下山途中的懸崖處,救援隊搭起人梯,讓被困者踩著肩膀下撤。

代價是慘痛的,這也引起了公眾對於公共資源浪費、產生的救援費用誰來負責的討論。記者在檢索多起驢友被困事件的官方通報後發現,救援隊伍多由各方救援力量組成,主要包括當地消防救援隊、民間救援隊以及周邊熟悉地形的村民。這些救援行動,大多數是公益的。

但近年來,隨著「驢友」任性探險事件屢見不鮮,意外事故頻發,我國多地相繼推出了有償旅遊救援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第八十二條第三款也規定,「旅遊者接受相關組織或者機構的救助後,應當支付由個人承擔的費用」。比如,今年11月,江西五名獲救驢友就向宜春市奉新縣支付了2萬元救援費用。據媒體報導,這是江西省首次對違規探險造成的公共資源浪費行為進行追責。

山區所在鄉村面臨管理和發展兩難

這類意外頻發的野山,難道沒人管嗎?其實不然,根據相關規定,野山也有相應的監督管理部門,林業、園林以及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等機構,需要對野山進行部分管理工作,涉及生態保護、生態資源監測等內容。

此外,負責野山監管的還有村莊。根據《北京市森林防火辦法》,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底,是北京市森林防火期,在這期間,各相關單位需要對轄區內的野山進行森林防火工作。以貓耳山為例,海拔高達1307米,山勢較陡,又因深厚的歷史文化而深受徒步登山者喜愛,是房山區西山的主要山峰之一,也是房山區南窖鄉三合村負責的轄區。今年11月起,三合村指派了20名護林員,對貓耳山各個高點進行防火監管,工作時間為整個白天,並在山底入口處設置卡口,勸返登山人員。到了夜晚,三合村便會用銲接的圍擋封鎖入口,嚴禁人員進入。

三合村黨支部書記付振宇介紹,貓耳山只有一個進山入口,在這裏設置卡口,會有4名人員進行勸返和登記工作。「森林防火期是對所有人員都進行勸返,登記是針對本村一些需要上山進行祭祀的村民,他們自小在山上生活,對地形熟悉,但也有時間限制,中午12點之前必須下山。」

十年前,三合村在貓耳山上修了一條上山步道,當時依靠人工和牲畜將石板和水泥一點點運到山頂。付振宇說,如今這條步道上雜草叢生,不好行走。而且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改善,山上的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比如野豬這樣攻擊力強的動物,遇上了還是很不好應付的,我們只能儘量勸導大家不要上山。」

一米多寬的上山步道,熟悉地形的人也需要兩個小時才能登頂。付振宇說,原來的貓耳山根本找不到路,有些地形需要趴著身子,鑽過小樹林才能通過。「這裏並不是經過開發的旅遊區,既沒有護欄,也沒有鐵鏈等輔助設施,存在安全隱患。有些不聽勸的遊客進山發生意外,我們很擔心,也很無奈。」付振宇介紹,驢友發生意外時,村里幾名熟悉地形的村民也會加入到救援工作中。

回顧今年內發生的多起登山徒步意外事件可以發現,總有人不聽勸阻,無視景區提示。5月份,北京市懷柔區三名大學生在未開放的箭扣野長城露營,淩晨被雷擊中,其中一人被雷擊後暈倒;10月底,江西省奉新縣五名驢友不顧當地群眾勸阻,執意進入百丈山未經開發的山區「天狗嶺」探險,被困18個小時後才被救出;11月中旬,一名驢友從聖堂山景區經小路違規進入廣西大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探險,迷路後不慎摔倒……這些意外事件中,第一責任人都是參與者自己。

管理的另一面,還隱藏著村莊對發展的期待。過了森林防火期,貓耳山的卡口設置便會稍微放鬆些。付振宇表示,只要做好姓名、電話、預計下山時間等信息登記,檢查確認未攜帶火種,便會放行。

三合村是一個自然村,早先村民的生計依靠煤礦產業,後來煤礦關停,村莊的產業發展式微。近些年,徒步登山活動的流行讓村莊看到了新的發展方向。付振宇說:「村莊想要發展,就需要人氣,貓耳山的環境好、歷史底蘊豐厚,依靠這個就吸引了不少登山愛好者。我們也在思考,如何能利用好貓耳山這一資源,做好相應的服務和安全保障。」

專家:國內徒步旅遊缺乏強有力的產品評價體系

意外頻發的戶外登山徒步,將何去何從?

新時代文化旅遊研究院院長吳若山認為,作為一項結合了自然探索與身心挑戰的戶外活動,登山徒步的要求和規範對於保障參與者安全、維護活動有序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至關重要。基於多年實踐經驗,目前行業內已經形成了一套基本規範。

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發佈《國內登山管理辦法》,規定了登山活動的申請和批準程序、安全保障措施及環境保護要求,讓國內登山活動管理走向規範化。2022年,國家體育總局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戶外運動項目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通知》,對戶外運動項目、監管事項等內容進行規範和細化。此外,各地相關法律法規也相繼完善。

吳若山介紹,戶外運動的參與者應該具備健康的體魄,無不適合運動的疾病,同時要具備基本的戶外徒步知識和技能,並瞭解基本的戶外安全常識。

「行為規範是確保活動有序進行的關鍵。」吳若山提到,參與者在戶外活動過程中,應遵守活動主辦方的規定,不可隨意離開指定線路或區域。同時,參與者應尊重自然環境,保護生態資源,遵守環保規定,將垃圾帶回指定地點處理。

在安全方面,則需要進行風險評估和緊急處理。比如,戶外活動主辦方應對活動線路進行風險評估,製定應急預案,並提供必要的緊急救援服務。參與者則應提前瞭解活動線路的風險情況,做好相應的準備和防護措施。以阿凱組織的徒步活動為例,在出發前,他們會為參與者購買專業意外保險,保單內容、效力以及獲賠程度視具體情況而定。「戶外活動誰也說不準會發生什麼,購買保險也是對自身權益的保護。」阿凱說。

近年來,商業運作的戶外徒步運動組織和球會增多,良莠不齊,網絡空間造成的信息差容易誤導公眾和參與者。吳若山提出,政府和相關機構需要加強對這些組織的監管,確保它們具備合法的經營資質和專業的服務能力。「比如組織者應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為參與者提供更加專業、安全、優質的服務,同時加強安全教育,建立完善的應急預案和救援機制,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有效地開展救援工作。」

我國正全面進入大眾旅遊時代。吳若山指出,在生態旅遊大力發展和旅遊者需求日益個性化的背景下,戶外徒步日益受到市場青睞,植物景觀、氣象景觀和地文景觀等三大主題成為構建徒步旅遊熱門線路的資源本底。但將資源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中,各地的標準、參照不盡相同。「總體上看,目前國內戶外徒步旅遊缺乏強有力的目的地或線路產品系統評價體系,不利於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提升旅遊品質。」他建議,相關部門可結合地理數據、氣溫變化、活動時長、人體活動量等,精細發佈徒步旅遊活動舒適度指數,為遊客做徒步旅遊決策提供參考。

此外,各地還應積極引導有條件的旅遊吸引物,如A級景區、旅遊渡假區、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等,結合自身條件開發普適性更強的徒步旅遊線路,豐富戶外運動供給。同時,為推動戶外徒步旅遊高質量發展,各地還需進一步完善應急呼叫系統等戶外運動旅遊設施建設。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