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和合號」文旅快車駛向春天
外國遊客在湖南張家界大峽穀景區高空峽穀玻璃橋上參觀。吳勇兵攝(人民圖片)
一列充滿生機與活力、滿載收穫與希望的文旅快車,在中華大地上飛馳向前——
今年以來,中國文化遺產、文學、藝術、影視等領域持續推進國際交流合作,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奏響文明交流互鑒的「和合」之音。各地開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譜寫出一曲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樂章,成為展現中國經濟韌性、文化自信的窗口,也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年終歲尾,我們盤點2024年文旅熱點,採訪相關領域的參與者、從業者、見證者,講述他們的經歷、感悟和收穫,展現中國文化旅遊的蓬勃活力、光明前景以及在增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重要作用。
「China travel」:中國之旅遠超預期
記者 趙 珊
愛爾蘭遊客格尼婭一直想來中國,終於在今年圓夢。「拿著護照,不用辦簽證,就能前往中國旅遊,真方便。我喜歡桂林陽朔,在那裡整個人都放鬆了,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令人震撼,廣西龍勝梯田像畫一樣美。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當大熊貓誌願者的經歷讓我難忘。這次中國之旅遠超預期,我喜歡旅行的每一分鐘。」
今年,「China travel」(「中國遊」)火遍全球,還位列2024年中國國際傳播年度熱詞榜前十。前三季度,約9500萬人次入境遊客來到中國,同比增長近80%。
發現美好中國的不僅有普通外國遊客,還有外國旅遊從業者。
美國環球國際旅遊公司總裁保羅·高漢表示,中國的旅遊基礎設施不斷提升,並通過新技術改善遊客體驗。「外國遊客喜歡探索長城、故宮等標誌性景點以及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奇觀。中國文化旅遊的亮點是沉浸式體驗,這非常吸引外國遊客。比如我們組團的美國遊客參加了中國的節日活動、學習傳統手工藝、體驗中國傳統的茶道等,從而加深了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法國遊客結束中國旅行後,給出了非常積極的評價,中國有完善先進的基礎設施、熱情好客的人民,這些都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法國歐美亞集團總裁周建防介紹,他是一名海外華人,多次來過中國。「今年10月,我和法國旅行商參加湖北旅行商大會。我們一行對武當山的中國道教文化和武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曾去過三峽,三峽大壩的雄姿讓我震撼。」周建防說,「中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現代化成就以及熱情友好的人民都是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我對中國旅遊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今年1至12月,通過免簽政策進入中國的遊客佔入境遊客總量的近三成。免簽政策提高了中國入境遊客的數量,這是今年入境遊最大的亮點。」中旅旅行所屬國旅總社副總經理趙紅宇告訴記者,「未來我們會向熱愛中國文化的國際友人進行一站式推廣,展示中國頂級的文旅資源和線路產品,例如選擇最具中國代表性的長江、黃河、運河、古都、茶葉之路、絲綢之路、瓷器之路等,向世界講述美好中國的故事,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搭建橋樑。」
「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旅遊的安全、高品質等好評越來越多,相信未來中國入境旅遊將蓬勃發展。」保羅·高漢說。
藝術交流:發現彼此更多共性
記者 賴 睿
對於匈牙利留學生唐梅(Tang Mei Tímea)來說,2024年是忙碌而充實的一年。就讀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山水畫專業的她,4月與同學一起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寫生,暑期又參加了學院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赴杭州周浦改造鄉村展廳空間。她用所見所聞入畫,創作了《良渚寫生》《鄉村創作》《落葉戲舟》等中國畫,還計劃用匈牙利語撰文,向匈牙利朋友介紹中國藝術。
2000年出生的唐梅,從小在匈牙利的孔子學院學習中國畫,長大後進入中國美術學院深造。如今,中、匈兩國文化在她的畫筆下交融——唐梅以羅馬尼亞民間傳說和匈牙利音樂作品《世俗康塔塔》為靈感,創作同名山水畫。在畫中,她借鑒春秋時期文字「鹿」的寫法,用中國古代文字代替了鹿的形象。「越往文化的古老層次探索,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似之處越多。」在唐梅看來,藝術是一種超越文化差異的實踐。
同樣出生於2000年的趙蓮漣來自浙江杭州,是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的碩士。年初,她在德國漢堡美術學院交換學習。「我們班里做3D建模影像的學生比較多。這是我很感興趣的方向,因此我和其他同學會自然而然地討論技術問題並相互學習。」趙蓮漣說。2月,趙蓮漣在交換期間完成的影像作品亮相漢堡美術學院年展,用作品與其他藝術家和觀眾交流,她收穫了很多寶貴的建議。
學習之餘,趙蓮漣還前往歐洲多國,感受當地風土人情,參觀了路德維希美術館、西班牙畢加索博物館、法國蓬皮杜美術館等百餘家美術館和畫廊。「通過這次交流學習,我不僅在專業上有很大提升,還開闊了國際視野,讓我可以從更多角度去思考。」趙蓮漣感到,藝術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可以打破界限,促進人們相互溝通與理解。
2024年,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推進「留學國美」品牌建設,在原有3個海外研修基地之外,於保加利亞國立美術學院掛牌「中國美術學院國際藝術研究中心(保加利亞)」,拓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藝術類人才」項目等,更多中國美術學院師生赴海外研修;法國、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留學生前來交換學習,中外藝術領域人才雙向交流更加頻繁。
旅遊鄉村:亮相聯合國大舞台
記者 楊 迅 劉發為
一棟棟木屋錯落有致地點綴在青山之間,縈繞的薄霧給苗寨添了幾分靈動的氣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里,常可見遊客凝神聆聽導遊講解,或在「精準扶貧」的標語旁留影。冬日的鄉村生機勃勃。
不久前,聯合國旅遊組織公佈了2024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包括十八洞村在內的7個中國鄉村入選。作為精準扶貧的首倡地,「八山二田水,地無三尺平」的十八洞村,經過多年發展文旅,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十八洞村駐村第一書記龍科介紹,目前,將近一半村民從事民宿、農家樂、餐飲、直播帶貨等文旅相關工作,文旅產業已是村里的支柱產業。2023年,十八洞村接待遊客83.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74.5萬元,帶動周邊3萬餘人就業增收。
十八洞村的故事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村里和國外的交流互動越來越多。2023年,「十八洞」減貧與發展論壇在村里舉行,多國嘉賓齊聚一堂。主論壇上,十八洞村與老撾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市聽鬆村簽署締結「國際姊妹村」意向協議。如今,每個月都有國際友人前來,見證十八洞村的發展成果,學習脫貧攻堅經驗,感受苗族非遺傳統文化。十八洞村也通過拍攝紀錄片、宣傳片等方式,積極向世界展示全新面貌。十八洞村正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鄉村發展新圖景的一扇「窗口」。
苗繡的扇子、枕頭和養生錘……十八洞村的苗繡生產基地裡,各式苗繡手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順蓮介紹,隨著文旅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外國遊客來到十八洞村,他們對苗繡手工藝品很感興趣。「苗繡上為什麼繡了4只蝴蝶?」「蝴蝶是苗族的圖騰,象徵福在眼前,四方來財。」「扇子上的圖案為什麼有鳥有花?」「鳥叫了,花就開了,寓意花鳥呈祥」……通過與外國遊客的交流,石順蓮和繡娘們也在傳播著中國文化。
2023年,村里的苗繡企業實現產值達50萬元。如今,苗繡作品已作為禮品,出口到德國、奧地利、馬來西亞等國。石順蓮所在的合作社還帶動附近的馬鞍村一起致富,新的一年,她希望有更多附近村落的婦女加入苗繡工藝品的製作,讓苗繡被更多外國遊客所熟知和喜愛。
新年在即,展望未來,龍科表示,十八洞村將繼續推進農旅、文旅融合發展,帶動周邊片區群眾共同富裕,走好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中外大展:搭建「對話世界」平台
記者 鄒雅婷
上海博物館「寰宇東西: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和世界」展覽現場,一幅《威尼斯城市圖》吸引不少觀眾駐足觀賞。這幅版畫是現存最早的大型城市鳥瞰圖之一,描繪了寬闊的廣場、鱗次櫛比的建築、港口與運河中成群的船隻等,凸顯了這座國際商貿中心的繁榮與強盛。
為紀念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逝世700週年,今年4月,上海博物館與威尼斯市政博物館基金會於意大利威尼斯總督府聯合主辦「馬可·波羅的世界:一位十三世紀威尼斯商人的旅行」展,取得良好反響。11月,由上海博物館與意方策展人重新策劃的「寰宇東西: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和世界」展覽亮相上海。
「在意大利舉辦的展覽著重展現馬可·波羅的旅行經歷和威尼斯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上博舉辦的展覽則是以馬可·波羅為切入點,講述13—15世紀中國與世界的文明交往故事。」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中方策展人王樾介紹,「寰宇東西」展彙集28家中意文博機構的204件(套)展品,包括文書、版畫、絲織品、玻璃器、錢幣、瓷器、建築構件等類型,其中大部分意方展品為首次來華展出。
來自水城的馬可·波羅對橋情有獨鍾,他在遊記中稱中國盧溝橋為「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大石橋」。展廳中多處採用橋的元素,串聯起東西方琳瑯商品和多彩文化的交流。
「此次展覽得到意大利駐上海總領事館和威尼斯大學的大力支持。威尼斯大學校長、著名漢學家李集雅幫助我們做了很多溝通工作。她曾在複旦大學學習中國哲學,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善於用適應中意雙方文化背景的方式推進合作。」王樾說。
展覽中不僅呈現了精美的文物,還用動畫還原了繁華的威尼斯、恢宏的元大都和馬可·波羅眼中宛如天堂的杭州。「展覽的各個細節都經過認真推敲,包括文物的闡釋、場景的構建、圖片的搭配等。」王樾告訴記者,意大利拖連奴大學一位教授觀展後,評價展廳里所用的一張教堂背景圖非常符合史實。
2024年,上海博物館共舉辦5場國際合作展。其中,「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是迄今全球規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開展4個多月來已接待購票觀眾超100萬人次,成為火爆出圈的「現象級」大展。
據介紹,2025年,上海博物館將與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POLA美術館等海外文博藝術機構合作,舉辦古代漆器、銅器和現代印象派藝術作品展覽,為廣大觀眾奉上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藝術盛宴。
中國遊戲:喚起全球玩家共鳴
記者 鄭 娜
《黑神話:悟空》無疑是2024年最引人注目的文化IP之一。
12月13日,被視為「遊戲行業奧斯卡」的遊戲大獎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遊戲《黑神話:悟空》斬獲年度最佳動作遊戲獎和玩家之聲獎。遊戲策劃負責人江柏村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這是一個東方神話綻放出的光彩。
《黑神話:悟空》由中國遊戲開發商「遊戲科學」曆時6年開發完成,是一款以中國經典名著《西遊記》為背景的動作角色扮演遊戲。遊戲中,玩家扮演一位「天命人」,為了探尋昔日傳說的真相,踏上一條充滿玄幻和傳奇的西遊之路。逼真的角色、酷炫的動作、緊湊的劇情、瑰麗寫實的畫面,為玩家們打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西行世界。
今年夏天,《黑神話:悟空》一經問世便在全球颳起「旋風」。遊戲發售首日即登頂Steam、WeGame等遊戲平台的多國銷量榜首。「我很喜歡《黑神話:悟空》,已經玩了好幾遍。這是一款經得起反復玩的遊戲,每次玩都會有新的體驗和收穫。」在中國留學的日本青年大津公暉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黑神話:悟空》作為中國首款3A遊戲,絲毫不輸給歐美和日本遊戲,而其中最吸引外國人的便是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
在海外遊戲論壇上,不少玩家一邊打遊戲一邊閱讀《西遊記》,研究中國神話體系,通過自己的方式走近這個東方故事。不少外國朋友還「跟著悟空遊中國」,實地探訪遊戲中的山西晉城玉皇廟、杭州靈隱寺、重慶大足石刻等中國古建,探尋陝北說書人,重走西遊「取經路」,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東遊記」。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國遊戲「刷屏」全網,為大家打開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喚起全球玩家的情感共鳴,激發不同文明的雙向奔赴。
「遊戲是優秀文化的新容器、驅動文化消費的新觸點、引領文化生態創新的新變量。」在2024中國遊戲產業年會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敖然表示,遊戲作為「新觸點」,正有力「激活」文化生態的大循環。
「《黑神話:悟空》能夠取得這樣的國際影響,離不開中國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孫佳山分析認為,中國文化產業已經初具IP矩陣式的規模效應,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的文藝作品、產品,大都可以通過IP模式取得產業鏈意義的延展。相信在更為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未來還將湧現出更多精品佳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為鮮活、生動地傳播到海外。
電影「出海」:不斷拓展受眾範圍
記者 苗 春
截至2024年11月,《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海外發行已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法國首映當日即位列歐洲票房榜首。法國新聞電視台BFMTV報導稱:「這部電影是一個票房奇蹟。中國電影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流浪地球2》,迄今已在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海外票房超1億元人民幣。
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曾入圍第97屆美國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大名單和英國電影學院獎,並已在英國、新加坡、澳州等多個國家出售發行權。影片在海外影壇收穫廣泛讚譽,美國報紙《荷李活報導》稱其為「以影像銘刻歷史的深情佳作」。
此外,動畫電影《熊出沒·伴我熊芯》已譯製為15個語種,將進一步開展海外發行。
據統計,2024年,中國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中國電影節展,還在香港、法國康城和安納西以及第45屆美國電影市場設立中國電影聯合展台,集中展示中國電影發展成果。
華人影業是中國主要的國產影片海外發行方。其國際發行負責人、副總裁趙琳介紹,公司已在全球多地建立成熟的電影直髮發行網絡和版權銷售網絡,將90多部華語電影推向國際市場。2024年,在北美、澳新與英國地區的全球重點票倉市場,華人影業發行的春節檔口碑影片《第二十條》、暑期檔票房冠軍《抓娃娃》都斬獲數百萬美元票房,樹立了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的品牌形象。
《年會不能停》《走走停停》《獨行月球》《你好,李煥英》等影片的海外發行商表示,這些影片在美國、加拿大、澳州等國家的院線上映,票房成績可觀。海外主流媒體與專業媒體對這些中國電影普遍持正面評價,海外華僑華人更因能在海外及時欣賞到國內院線大片而興奮。
考慮到海外觀眾與國內觀眾在審美和文化期待上的差異,華語影片的海外發行需進行精準的觀眾分析,常採取本地合作策略,優先在對華語電影接受度較高的區域進行推廣。《里斯本丸沉沒》聯合製片人栗顏介紹,團隊通過本地化翻譯、與國際電影節合作展映以及舉辦專題活動等,逐步拓展受眾範圍。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海外發行上映的成功,顯示了國產電影走向世界的潛力和前景,也給了我們電影工作者信心。」電影《封神》系列製片人羅珊珊說。
趙琳表示,華人影業未來將加大國際項目的篩選和開發力度,推出更多符合國際市場觀眾需求的題材類型,並融入中國文化特色。還有海外發行商強調,中國電影「走出去」需要有更多適合海外市場的電影,也需要進一步拓展海外發行渠道。
海外漢學:助力「讀懂中國文明」
記者 黃敬惟
來自伊朗的青年學者艾森已在中國生活15年有餘。這些年,他不僅是中國社會巨大變遷的見證者,也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實踐者。
原本學習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的他,因友人意外遭遇車禍後接受針灸治療的經歷,對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如今,艾森致力於中國文化相關的研究和翻譯工作,譯介《黃帝內經·素問》《論語》《孟子》《道德經》等典籍、探尋歷史中古老中華文明和波史芬明的交流往來、將中國新時代的脫貧經驗介紹給波斯語世界……他用自己的翻譯成果,將中國的歷史與當下介紹給伊朗讀者,幫助更多人瞭解中國。
「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而這些典籍正是傳承與弘揚這一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翻譯工作,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伊朗人民有機會接觸並深入瞭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從而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艾森說。
時隔4年再次來到中國,美國漢學家瑪麗·克雷爾·圖琪(中文名蘇獨玉)「感覺像回家一樣」。她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音樂人類學系首位專攻「花兒學」的學者,主要研究中國民歌、旅遊和文化遺產中的音樂、中國電影音樂等。她還曾被青海當地民歌歌手編進「花兒」唱詞,演繹了一段「印第安納白牡丹」的佳話。
在課堂上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傳授「花兒」、在美國當地的民俗節上推介「花兒」、在學界推出自己的民俗學研究成果介紹中國非遺……多年來,蘇獨玉從事民俗學研究,致力於推動中國「花兒」民歌走向世界。「如今的中國有很多學者關注民俗學,在研究方法和理論等方面不斷深入,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人關注中國的非遺、民歌等。」她說。
像艾森、蘇獨玉這樣的海外漢學家群體正成為助力世界「讀懂中國文明」的重要力量,他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介紹給各國民眾,奏響文明交流互鑒的「和合」之音。
網文流行:各國青年爭相「入圈」
記者 張鵬禹
《鬥羅大陸》《慶餘年》《全職高手》《我們生活在南京》……這些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網絡文學作品,不久前又有了「新家」。今年11月,大英圖書館宣佈,10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被收錄進其中文館藏書目。這是繼2022年16部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入編」該館以來的再次收錄。大英圖書館首席運營官賈斯·拉伊表示,這樣的收錄合作能讓圖書館藏書更多樣,為英國讀者帶來新鮮的體驗。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步履穩健,「圈粉」海外讀者的案例屢見不鮮,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元素構成了巨大吸引力。「中國網絡文學中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中國文化元素,讓讀者耳目一新。」俄羅斯Eksmo出版集團出版人達莉亞·古絲妮蘇娃說,該社出版的中國網絡文學品類豐富,包含愛情小說、仙俠小說、推理小說、考古與懸疑小說等,市場反響熱烈。
在海外,關注中國網絡文學的不僅有大眾讀者,更有年輕創作者。尼日利亞00後網絡作家「魔法工匠」是中國網絡作家「蠱真人」的書迷。「說實話,讀中國網絡小說之前,我對中國文學一無所知。」他表示,閱讀中國網絡文學提升了自己寫長文的能力。中國作家筆下的作品,時空架構多元豐富,角色形象鮮明。海外網絡文學平台為中外創作者搭建起溝通的橋樑,許多海外網絡文學作家從中國同齡人的創作中汲取經驗和靈感。
道、刺繡、茶藝、功夫……越來越多海外作家在創作中融入中國元素。有的海外作家直接以中文命名角色,一些海外作家創作的作品在主題設定、文化符號等方面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印記。加拿大作家「青玄」給自己起了個「中國風」的名字,其作品在寫作模式上與中國網絡文學一致。「我甚至會特意將一些東方玄幻元素放置在小說副本。」「青玄」說。加納作家「光榮之鷹」則表示,在起點國際(WebNovel)的寫作,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光榮之鷹」本名露西亞,全職寫作後,她的收入已足以供自己和家人生活。
《2024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海外網絡文學門戶網站起點國際(WebNovel)已上線約6000部中國網文的翻譯作品,海外原創作品數達68萬,海外原創作家44.9萬。AI翻譯助力多語種網文「出海」、IP全鏈條全球共創模式升級、融入Z世代流行文化……中國網絡文學日益成為世界文化景觀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民俗文化:為小城添國際魅力
記者 朱金宜
到廣東佛山看龍舟競渡、「彎道漂移」,在福建泉州聽一場地道的高甲戲,去河北蔚縣欣賞星火燦爛的「打樹花」……今年以來,隨著入境遊市場持續升溫,越來越多外國遊客將旅程從一線城市延伸至「寶藏小城」,追尋中華大地上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非遺技藝,開啟獨特的文化之旅。
今年暑假,一支美國華裔青少年遊學團隊走進四川自貢,沉浸式體驗綵燈製作、自貢紮染等民俗技藝。在中國綵燈博物館里,孩子們親自動手,用鐵絲固定綵燈部件,沿著燈架貼上綢帶;在紮染實踐中,孩子們用細繩將T恤衫捆成不同形狀,用靛藍染料染製花紋,學習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蜀頡」技藝。
「每到春節,美國唐人街都會掛起綵燈,烘托節日氣氛。」美國華裔青少年鄭佳敏表示,通過參加研學團來中國親手製作綵燈,她對中國綵燈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支近200名學生的遊學團隊還前往四川德陽、樂山、眉山等地,跟著非遺民俗遊曆小城,深度品悟巴蜀文化。
支付寶平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入境遊客消費金額同比增長8倍,其中入境消費增速領先的旅遊目的地,多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小地方」,包括湖南湘西、雲南麗江、浙江金華、廣東潮州等。
除了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多彩民俗也為熱門目的地增添了富有「文化味」的新體驗。
近年來,湖南張家界憑藉瑰麗奇秀的自然風光,成為深受入境遊客喜愛的「必打卡」目的地。今年前三季度,張家界共接待入境遊客129.43萬人次,實現入境旅遊收入3.5億美元,境外客源地達到183個國家和地區。
走進張家界土家織錦文化創意園,來自德國、土耳其、新加坡等國的遊客在繡娘的指導下,手握梭刀,腳踩竹竿,略顯生疏地操作著織機。「我們選擇來張家界遊玩,本來只是想看看《阿凡達》取景地的真實樣貌。沒想到這裏的土家族人民熱情而友好,製作的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十分精美。」德國遊客謝米特表示。
中國旅遊研究院調查顯示,超六成受訪者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中國優質的旅遊資源和傳統文化正成為吸引國際遊客的「超級實力」。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過境免簽政策全面放寬優化,外國遊客遊中國能夠選擇的目的地範圍進一步擴大,民俗遊、小城遊等「體驗式旅行」將成為入境遊市場重要的發展方向。
策劃:李 舫
統籌:劉 泉 羅 蘭
編輯:尹 婕 徐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