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觀晉 | 創造健力士記錄、火爆十年,這個小村有什麼秘訣?

晉城有個司徒小鎮,靠著村民演員,創造了一項健力士記錄。2024年4月20日,司徒小鎮108位炒籃匠人成功創造「最大規模的炒籃花表演」健力士世界紀錄稱號。

從2015年推出炒籃花以來,司徒小鎮已經火了整整十年,而且越來越火。北京、上海、陝西、河南,各地遊客紛至遝來,甚至來取「致富經」。

春節期間,記者在司徒小鎮採訪,小鎮門口堵車如長龍,景區內人多的甚至無處立足。「國慶的時候,晉城全市的酒店都爆滿了!」村支書周小明說。

小村爆火的故事,溯源起來,可以概括為一項技藝、一個帶頭人。

技藝是炒籃花。記者實地體驗了這個非遺項目——在當地打造的開闊舞台上,假山之下、人工湖旁,鐵爐熊熊,鐵水滾燙。手藝人焦國太,給記者手把手教學。

左手用一柄木勺,舀出高溫1600度以上的鐵水,輕拋至半空。右手握緊一根木板,看準了,用力向遠處擊出。

「啪!」記者耳邊傳來一聲沉悶有力的響,火花四濺,夜空絢爛!竟然能打出滿天星,打得這麼遠、這麼美!其實,鐵水拋在空中時,更像是固體狀的一個鐵球,比在此前練習的打水,更精準。「這項技藝的秘訣在於要趁熱炒籃,膽子要大!」焦國太說。

話雖如此——我還是望瞭望焦國太的鞋,有破洞。露出來的皮膚,有傷疤。是啊,每天如此大規模的表演,哪會毫無風險呢。這就是匠人!

焦國太說,晉城是煤鐵之鄉,自己的父親和許多人一樣,都是炒籃為生。小時候,過年看長輩炒籃花,只覺得好玩,沒想到後半生卻養活了自己。

如今,司徒小鎮炒籃花劇目《千年鐵魂》的花樣多,鐵花從十幾米的假山高處打下來,100多人一起打,可以旋出圓圈,打出不同的造型,壯觀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再說一個人。

司徒村村支書周小明現在已然是個網紅了,不少外地的朋友都告訴記者,經常在影片號看到,山西有個炒籃花村的周書記,拿著喇叭給遊客報銷高速過路費、免費發湯喝。

周小明在90年代末就回村當了村主任。曾經長期經商的周小明思維活,陸續帶村民辦起了企業,編織袋廠、琉璃瓦廠……

「2007年到2008年,我幾乎走遍了全國知名的新農村,尤其是旅遊村。」周小明瞄準了文旅行業。覺得旅遊發展起來了,「人山人海的,肯定能賺錢。」

自此,在村南原本的垃圾山上,一個個項目拔地而起——開心農場、美食街、古香古色的亭台樓榭,面貌煥然一新。

但周小明還是覺得缺點什麼。有了好吃的,得有好玩好看的吸引人過來。「什麼好看?咱這的炒籃花好看啊!」周小明和兩委班子開了會,大家幾乎異口同聲。

2015年春節,包括焦國太在內的36個村民初次亮相,帶來的炒籃花表演一炮走紅。

接著就是培訓。炒籃花演員數量增加至如今的100多人。十年來,有1000多人在司徒小鎮學會了炒籃花。司徒小鎮的炒籃花還與外省的景區合作,輸出到了湖南、江蘇等外省。對此,周小明常開玩笑說:「山西一直以來都是賣煤,沒想到我們一個小村莊,現在竟然對外賣起了文化!」

現在的《千年鐵魂》表演,聲、光、電、影俱全,有歌舞、有故事、有技藝。周小明說,這些幾乎全是靠村里自己做起來的。之前,也請過外面的專業團隊,但一是太貴,另外覺得他們對當地的文化欠缺瞭解。

現在,如焦國太一樣的各類演員有270個,加上後勤等員工有800個,其中將近200人是村民。

「以後有空,一定要看看《又見老山西》,那是我們山西的歷史。」周小明笑著向記者發出了新邀請。他說,司徒小鎮還是想向更多人展現山西的歷史文化,現在每天都有將近100場大小演出,不少都是山西本土的文化與歷史。

「當然,核心還是炒籃花,我們這每天晚上都是108人——世界健力士紀錄級別的演出!」

「金台觀晉」是人民日報社山西分社著力打造的新媒體品牌專欄。我們努力以人民日報的大格局觀察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佈局,努力呈現一個真實客觀的山西。

統籌:劉鑫焱

本期策劃:劉鑫焱

文字: 人民日報記者鄭洋洋

影片拍攝:盧鵬宇 張超寧

影片後期:董童

出品:人民日報社山西分社

投稿郵箱:rmrbsxf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