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冬會主火炬塔如何誕生?對話清華美院主創團隊揭秘幕後故事
「丁香花開,香滿冰城」…… 2月7日晚,2025年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哈爾濱拉開帷幕,手提冰燈的孩子們與火炬手攜手前行,共同點燃主火炬塔,耀眼的火焰伴隨著璀璨的光影效果,照亮了冰城的冬夜。
主火炬塔有個好聽的名字「雪韻丁香」,主創團隊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繼設計北京2022年冬奧會主火炬台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馬賽帶領設計團隊再度亮相,將哈爾濱獨特的城市魅力融入此次冰雪盛事之中。
「雪韻丁香」火炬塔的設計是如何誕生的?每一個細節蘊含著什麼樣的獨特寓意?從設計到落地遇到了哪些預想之外的挑戰?2月8日,新京報記者對話團隊主創人員,揭秘亞冬會主火炬塔的幕後故事。

設計凸顯地域特色,團隊採取「歸零心態」
「珍稀的五瓣丁香被視為自然的餽贈,象徵著幸運與祝福;而晶瑩的雪花則是冰城哈爾濱獨特的文化符號……」馬賽介紹道。
「雪韻丁香」火炬塔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哈爾濱的市花丁香花,以及當地濃鬱的地方特色——冰雪文化,將象徵堅韌與優雅的丁香花曲線與承載純潔與和平寓意的雪花形態融為一個藝術整體。
火炬塔採用「同心圓」結構,設計團隊運用參數化技術,將幾何化的雪花與丁香花紋樣精心排佈於塔體上下兩端,從空中俯視可以見證丁香與雪花的「同心綻放」,與亞冬會「冰雪同夢,亞洲同心」的主題不謀而合。
其中,火炬塔下端雪花裙襬平均分為6組結構打造;火炬塔頂部丁香花共由5組丁香花瓣組合而成。塔身整體呈雙錐體結構,高28.55米,塔體腰身最纖細的部分半徑僅為0.65米,造型挺拔高聳。
火炬頭與花蕊整體採用中國紅,與潔白的塔身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張力,非常引人注目。內部的燃燒噴頭由56個如同花蕊般的金色鈦合金噴口組成,象徵著中國56個民族的萬眾一心。

「與曆次重大體育賽事火炬不同的是,亞冬會的火炬燃燒噴頭周邊環繞了縱向棱縫造型,連接火炬頭與塔身的肋板採用花瓣連接處的流線造型,既解決了結構問題,也使花瓣的仿生造型趨於完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範寅良告訴記者,這是曆次重大賽事火炬設計中首次對火炬本身做造型設計。
塔身幕牆採用PPG常溫氟碳塗料進行基材的預處理與塗層的分層施工,打造出色彩純白如雪、質感啞光簡約的整體效果,宛如雪雕般晶瑩剔透。
火炬塔底部燈光系統採用7080顆LED點光源組成,頂部花瓣配有總長120米的軟燈帶勾勒出丁香輪廓。同時,在火炬塔週身配有大投光燈和小投光燈,以高效節能的照明技術營造出晶瑩剔透的光影效果。

三年前,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禮上,奧運之火在主火炬「大雪花」中心燃起,彼時三大分組的火炬台亦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馬賽帶隊設計。此次再度設計亞冬會主火炬塔,馬賽告訴記者,自己和團隊採取「歸零心態」。
「每一次面對的都是新課題。在加工上積累了一些經驗,但設計上是要歸零的。」馬賽指出,亞冬會主火炬塔所在的位置是全國聞名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除了運用冰雪語言外,還要凸顯哈爾濱的城市風貌和獨特性,進而向世界展示中國對於冰雪運動的熱愛。
創新設計理念,細節彰顯設計巧思
「當時正值暑期,時間非常緊迫,我們組織師生對主辦城市文化特質進行深入研究後,並在近兩個星期時間內拿出了近10套創新性設計方案。」2024年8月中下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收到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執行委員會的邀請,參與主火炬塔的設計方案競標。
2024年9月24日,好消息傳來,由馬賽率領,工業設計系教授範寅良、教授張雷帶領博士後任續超及碩士研究生張泊寧、劉澤平等成員設計的方案從12家參與競標的單位中脫穎而出,成功中標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主火炬塔設計項目。10月2日,「雪韻丁香」主火炬塔設計方案確認通過,隨即正式啟動深化設計工作。

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哈爾濱入冬很早,一旦入冬,打地基以及戶外施工會特別麻煩,對工人來說挑戰很大。所以我們必須搶工期,搶在能夠施工的時間之前,把方案和所有細節敲定下來。」範寅良回憶到。
花頭是三維異形的,難以想像的是,由於材質特殊、工藝複雜,一個花頭重約兩噸,還需要和火炬塔塔身部分連接配合。「我們用了約200噸的吊車把花頭全部裝配完成,然後吊到了空中約30米高的位置。」
範寅良告訴記者,第一個花瓣用了兩個多星期時間才生產製作出來,在落地組裝時,僅把第一瓣花瓣掛上去,就花了兩三天時間。

底座部分也包含著諸多細節。「這個部分用了6000多個雪花造型,是通過參數化CNC編程技術做出來的,我們還採用了一種新的設計方法,將它們拚成了一個巨大的雪花造型,解決了材料的幅度限制的同時,形成了更加完美的藝術效果。」
火炬塔下方的點火裝置也蘊含著團隊的諸多心思。這個裝置的藝術造型是丁香花的種子,由清華美院團隊提供設計方案給到導演組,按照圖紙進行生產。「丁香花種子造型的點火裝置,與上空丁香花造型的火炬遙相呼應,也寓意著希望與綻放。」範寅良解釋道。

為了保證項目在短期內推進、問題有效解決,晚上「開會」成了團隊每天的必選項。彙報最新進展、尋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最後的結果是,2024年12月底交工,相當於從設計到施工完畢只用了三個月時間。
預想之外難題不斷,反復打磨擊破挑戰
這短短三個月中,從設計理唸到落地實施,卻經歷了複雜變數。「這是一次設計與工程的跨界探索,在設計理念與施工工藝上均有創新,中間經過了反復推敲和打磨,還有很多工程方面的挑戰。」馬賽說道。
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晶瑩剔透、渾然天成的主火炬塔,實際上是分成多個部分,火炬、花頭、塔身、雪花底座在不同工廠生產製造,經過在不同場地的試安裝,最終組合落地的。
其中,底座的加工廠商在天津,花頭的加工廠商在張家口,最終要達到外觀視覺效果統一,兩邊的相關工藝都需要同步。然而,還是在噴漆這個環節出了一段小插曲。
「我們當時已經選定了漆的型號和廠家,兩個加工廠商購置了同樣的漆,但噴出來的光潔度上卻出現了差別。我們開始兩邊跑,還是看不出差別到底在哪,又把張家口廠家做的花頭樣板運到天津,雙方放在一起比對,確認要返工。」範寅良講述道。
一旦返工,就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但是在緊張的工期下,團隊最終還是選擇讓廠家把花頭部分所有的漆都打掉,重新噴,和底座保持完全一致。「不一樣怎麼行呢?現場安裝後反光度不一樣,就出大問題了。」
範寅良進一步指出,在分塊的時候既要考慮到不同部分的施工工藝,還不能破壞主體造型,尤其在拚縫處花費了大量心思,最終要達到整體結構的穩定,實現預想的效果。

萬萬沒想到的是,各部分生產調試之後,在最終吊裝環節,再次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問題。
從外觀可以看到,塔身中段的幕牆系統有著優美的線條,腰身最纖細的部分半徑僅為0.65米,外圍的不鏽鋼幕牆和內部的支撐結構之間,大概僅有10釐米的間隙。這10釐米中,要能夠容納所有的掛接構件、燈光裝置,還需要為施工工人的手臂操作留出一定的空間,這對內部的掛接精度要求非常之高。
「按照原本計算的尺寸應該是沒問題的,但是由於生產中存在一定誤差,導致在最纖細的這個位置,外圍幕牆套不上去。」又經過一輪焦急的調整與等待,火炬塔最終得以完美組裝。
落地安裝那幾天,團隊成員都在現場。看著眼前的最終成品和效果圖相差無幾,他們心情無比激動。「這要求設計環節無比周密,給出施工圖紙,還要考慮到生產廠家考慮不到的種種問題,才能保證成品達到儘可能高的還原度。」
學生深入參與亞冬會,理論與實踐並重
聖火將持續燃燒至亞冬會閉幕。記者瞭解到,賽後,火炬頭將換身為永久的燈光裝置,繼續為哈爾濱的夜空增添光彩。這座凝結著匠心與藝術的地標建築,更將成為哈爾濱新的文化坐標。
實際上,不只亞冬會主火炬塔的設計,從亞冬會會徽、吉祥物,到色彩系統、核心圖形及體育圖標的創作,再到誌願服務公益形象大使、開幕禮執旗手,處處可見清華人的身影。
本屆亞冬會會徽「超越」由美術學院陳磊教授團隊精心設計。會徽由主體圖形、文字標誌、亞奧理事會太陽標誌三部分組成。圖形巧妙融合短道速滑運動員奮力衝刺的姿態、哈爾濱市花丁香花、舞動的飄帶、漢字「九」的造型與亞奧理事會太陽圖標等元素,將中國文化與奧林匹克元素結合,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不斷向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發起挑戰。

會徽以藍色和紫色為主色調漸變,逼真模擬陽光照射在冰面後折射的斑斕光影,寓意冰雪運動的無限魅力。此外,外部輪廓線條構成一個草書的「合」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合」文化,傳遞出中國人民期待與亞洲各國友人歡聚一堂、團結合作、攜手進步的美好願望。
吉祥物「濱濱」和「妮妮」原型是2023年9月出生於黑龍江東北虎林園的兩隻小東北虎,寓意「哈爾濱歡迎您」。該吉祥物由美術學院陳磊教授團隊設計。滑冰的「濱濱」身穿冬季運動服、腳穿冰刀,代表冰上運動的吉祥物;滑單板的「妮妮」身穿中國民間傳統毛領節慶紅襖,代表雪上運動的吉祥物。

吉祥物面部特徵參考了北方特色的傳統民俗玩具布老虎;耳朵和額頭上的裝飾借鑒了哈爾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正剪紙」的視覺語言;頭頂標誌性的「王」字虎紋和花襖上的紋飾使用了「雪花」的造型;手套上有哈爾濱市花丁香花的圖案。整體圖案將「東北虎」擬人化並與奧林匹克精神融合設計,彰顯文化自信。
調研、碰撞靈感、設計方案、建模、對接生產商、與施工方協調配合……每個環節學生都深入參與其中。「這些在單純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很難有切身的感受。只有真正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紙上談兵,畫一張很好看的效果圖就結束了。這對學生來說是難得的成長機會。」馬賽表示,清華美院一直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這也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人才培養與項目實踐成果的集中展現。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