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奔「縣」吧】臨潭:扯繩兩端 文武雙全
跟我奔「縣」吧,帶你發現甘肅小城的N種可能!

「中國拔河之鄉」
「中國文學之鄉」
獨具江淮遺風
被譽為「青藏之窗·甘南之眼」
一個小城
究竟還藏著多少寶藏
當你來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
肯定會感慨臨潭,能文能武
新甘肅客戶端《跟我奔「縣」吧》欄目
第一站走進臨潭

一根繩
「開拔——!」
「萬人扯繩」
始於明洪武年間
農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開拔
三晚九局
全縣十里八鄉男女老少擼袖上陣
上街隊與下街隊展開激烈角力

隨著一聲清脆的哨響
一根長1808米、重16.8噸的鋼繩
猶如「巨龍」橫貫街道
呐喊、加油、歡呼聲此起彼伏
其場面火爆、聲勢之震
讓人直呼「攢勁」
贏了?風調雨順
輸了?照樣樂嗬
畢竟
拽的是繩子
聚的是人心
圖的是那股子「牛勁兒」

600年前明軍練兵的力氣活兒
愣是被臨潭人玩成了
健力士世界紀錄級別的民俗「頂流」
2021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國拔河之鄉」果然名不虛傳
一部書
臨潭還是「中國文學之鄉」
1998年
臨潭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對口幫扶對象
20多年來
臨潭文學創作隊伍逐漸壯大
先後走出多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在《人民文學》《文藝報》
等百餘家文學期刊積極踴躍
發表作品、出版文學圖書
從此臨潭文學從高原走來
洮州的壯闊山川
文化底蘊開始享譽全國
如今
當你漫步當地街頭
迎面走來的也許就是一位作家或者詩人
文學,已經成為臨潭的一種生活方式
一個節日
臨潭的端午
不賽龍舟,賽龍神!
端午龍神賽會
全國獨一無二
國家級非遺
十里八鄉男女老少
共赴一場端午文化盛宴

跑佛爺、接迎會、獻羊
降香、入城隍廟(龍神殿)、踩街等儀式
飽含人們對祖先的敬仰 對故土的懷念
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這場融合傳統文化、
民族團結與時代精神的文化盛宴
在歡聲笑語間中傳承創新
一座城
從歲月中緩緩走來的臨潭
是古羌人的家園
吐蕃王朝的領地
境內的磨溝仰韶文化遺址
被評為「2008年度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到了明代
彼時的臨潭還叫洮州
相傳大將軍沐英奉朱元璋命
駐防在此開荒屯田
由此大批軍士及家眷從江淮一帶遷來
徽派建築的典型風格「馬頭牆」和
水鄉韻味的磚雕木雕出現在這裏
漢藏聚合,農牧交融,久而久之
臨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隴上江淮文化
留下了保存完整的明代洮州衛城

洮州衛城所在地——
新城鎮也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一種風景
臨潭
山俊水秀 風光旖旎
既有高原的雄渾
又有江南的靈秀
冶力關
號稱「甘南之眼」
是一處以冶力關鎮為中心
由高山、湖泊、森林
草原、峽穀等特殊地質景觀環繞
的「大觀園」
去年剛升級為國家5A級景區

逛完千萬不可錯過
品嚐這裏的美食
如「鎮關三絕」
臘排、炒雞、冷水虹鱒魚
還有「野菜四寶」
窩龍頭、鹿角菜、柳花菜、蕨菜
均可謂是
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享超所值

這裏還有蓮花山
雲霧繚繞 宛若仙境
有「西崆峒」美譽

冶木峽穀
山色秀美 溝壑峭拔
茫茫林海中
空氣濕潤清新

穿行在赤壁幽穀
兩旁經歷了千萬年風雨
的赭紅色砂礫岩體
寫滿了歲月的故事
穀中的仙魔十八洞
清濁七十二眼泉
各具傳說
這裏是探險者的樂園
是攝影家的天堂
更是心靈棲息的淨土
一種味道
高原的陽光與微風
賦予了臨潭獨特的生態韻律
小麥、青稞、藜麥
孕育出了一道道別具風味的美食
得益於多元民族文化間的交融
這裏的美食被譽為
味蕾上的「混搭藝術」

江淮人家代代相傳的糍粑米酒
與草原牧人的羊肉羊湯巧妙融合
品嚐一口
便能感受到南方美食的細膩軟糯
與青藏高原的原生態鮮美在舌尖交織跳躍
彷彿DNA都在為之顫動

酥油茶配青稞餅
再來碗犛牛肉麵片
高原的豪邁盡數都在碗裡
阿媽們現做的「花兒」糖畫
甜得能唱出歌來
更不必說
口感爽滑、酸辣可口臨潭涼粉
肉質鮮嫩,營養豐富蕨麻豬
糌粑、手抓羊肉、酸奶
……
臨潭人的灶台
擺著半部民族融合的活態史書
一項技藝
在臨潭
繡娘們以針為筆、以線為墨
將心中的美好願景傾注於繡品之中
創造了「洮州傳統刺繡」這項非遺絕技

取材於大自然間的
花鳥魚蟲、山水人物
千百年流傳下來的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
都在飛針走線中被精心繡製上了繡品
讓你拍手叫絕

洮水湯湯、林木茫茫
朋友,來臨潭吧!
一根繩,飽含山的豪邁
一部書,飽含海的情懷
一個節日,飽含記憶和文化
一座古城,飽含忠誠和守望
一種味道,飽含故里和鄉情
這裏是大海留在高原的思念
這裏是你的心靈之「潭」


END
撰寫:楊玉潔
海報設計:王裕霞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臨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