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開講啦!桑治建忠:中國深海考古邁向世界前沿

封面新聞記者 雷蘊含

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它的表面有71%被海洋所覆蓋。千年以前,先輩們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出了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通往世界各地的門戶,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篇章。

四川博物院「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特展正在熱展,來自意大利和中國的文物珍品,為觀眾帶來一場穿越時空、領略東西方文明交融的視覺與文化盛宴。3月15日,川博特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院長、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桑治建忠進行學術講座。川博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不少觀眾帶著與水下考古相關的問題提問探討。

講座現場(攝影 陳成)講座現場(攝影 陳成)

近年來,桑治建忠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水下考古探測關鍵技術研發」,組織領導了我國深海考古系列發現,並於2018年4月乘「深海勇士」號進行了我國首次深海考古作業,填補了中國深海考古的空白。正在主持的國家文物局重大項目「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考古調查」榮獲「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當天,他的講座以《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為題,分為三個部分:水下考古學是什麼,何謂海上絲綢之路,水下考古所見到的主要沉船。

據桑治建忠介紹,水下考古學是考古學分支或重要分支,是陸地考古向水下的延伸,又是歷史學的組成部分,是歷史學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延伸和拓展。水下考古學主要研究淹沒於水下的人類物質文化遺存。它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地中海地區,其產生與人類好奇尋寶、近代科學和考古學發展、輕潛技術發明有關。

中國水下考古誕生於1987年,標誌性事件有:當年3月,國家水下考古工作協調小組成立;8月,意外發現「南海I號」;11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成立。此後,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發展突飛猛進。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亞非歐各國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與「陸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古代東西方交流路網,形成於秦漢時期,跨越2000餘年,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講座過程中,桑治建忠介紹了多個重要沉船,例如南海I號沉船、新安沉船、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長江口二號沉船、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等。其中,曾經榮獲「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於2022年10月發現,2023 – 2024年進行深海考古調查。一號沉船長37米、寬11米,出土890件套文物,有多種瓷器、銅器等,器物種類豐富、色彩鮮豔,還有特色琺華器;二號沉船長21米、最寬8米,船貨主要是原木(烏木),還有少量陶瓷器等。專家推測,一號沉船為正德年間,二號為弘治年間,分別是外銷和回航船隻。這兩艘沉船是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再現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繁盛,標誌著中國深海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水下考古開拓新領域。

 展廳里的威尼斯風情  (攝影 張豔) 展廳里的威尼斯風情  (攝影 張豔)

整場講座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特別是從沉船打撈出水的瓷器等文物,琳瑯滿目,令人震撼。直至講座結束,還有許多觀眾意猶未盡,積極提問。

講座結束之後,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的採訪時,桑治建忠表示,中國深海考古近年來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深海科技的強力支撐。以「深海勇士號」為代表的載人深潛器高頻次下潛作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中國深海考古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操作經驗和完善的技術流程,他表示:「相較於歐美國家而言,中國深海考古依託國家級科研機構與專項投入,從考古發現和技術水平上來說,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

近年來,隨著公眾考古的興起,眾多考古隊長、專家學者開設自媒體帳號,面向公眾科普考古學知識,成為一種現象。桑治建忠透露,早在2009年擔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時,他就策劃實施了「走近考古,步入桑治金」的講座活動,拉開了山西考古走向公眾的序幕。諸多媒體以公眾考古的「破冰之旅」來形容。桑治建忠持續參與公眾考古,在他看來,「專業考古人面向公眾科普,既能避免誤讀,也能讓公眾更直觀地理解文化遺產的價值。」除此之外,像《里斯本丸沉沒》等影視作品的播出,再現了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同時可能也會引發公眾對於海洋探測、水下考古的興趣,也是好事。

水下考古是否需要考古人掌握游泳甚至潛水的技能?談及人才培養,桑治建忠笑言,水下考古也是考古的分支,需要掌握考古學紮實的學科技術,入職之後也會進行一些潛水培訓。如今的深海考古已經成為系統性工程,考古人借助載人深潛器下潛作業,游泳或者潛水技能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學科交叉雖是大勢所趨,但考古學訓練仍是根基和核心。

同時,桑治建忠也提到,年青人選擇專業、職業的時候,面對「考古熱」需冷靜思考:「年青人若僅因‘熱度’入行,恐難持久。唯有真正熱愛,才能在這份艱辛的職業中找到樂趣。」他還提醒,考古資源不可再生,「編製有限、遺存有限,熱潮褪去後,如何為新生代考古人提供可持續的發展空間,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深海考古正以技術為帆,駛向深藍,星辰大海,永無止境。中國深海考古的航程,既是向歷史深處的溯源,也是向未來科技的拓路。當科技之光照亮幽暗海底,沉睡的文物終將講述更完整的人類文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