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北上》「花街小院」:劇組如何讓運河文化活起來

電視劇《北上》以運河沿岸一群少年從相知相伴到分離重聚的人生軌跡為脈絡,以大運河文化及時代更迭為背景,描述了個人成長、時代奮鬥和鄰里人情的故事,旨在展現運河的百年歷史變遷,以及三代人對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劇中,大運河不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推動人物成長與鄰里關係發展的重要橋樑。在運河畔的「花街小院」里,人們有著不同背景、不同經歷,卻因運河緊緊相連。日前,該劇總導演姚曉峰、總製片人譚君平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揭秘」了劇中最為重要的場景之一「花街小院」的搭建和創作。

運河畔的「花街小院」里生活著相親相愛的幾家人。

河流提供了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

作為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中國大運河充分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有著促進南北經濟交流與融合的歷史意義和情感連接意義。《北上》通過「一城一河一精神」的敘事閉環,將地域文化符號轉化為情感共鳴,實現主流價值觀與青春語態的雙向抵達,也讓觀眾感受到非遺背後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深度。劇中,大運河不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推動人物成長與鄰里關係發展的重要橋樑——花街鄰里在運河畔相聚,有人運貨擺攤,彼此互助;有人堅守貨船,有人選擇賣掉,分歧與和解交織;有人北上奮鬥,有人返鄉創業,共同助力夢想成真。正是這些平凡而真實的生活場景,勾勒出了一幅充滿煙火氣息的運河人家生活圖鑒。在運河畔的「花街小院」里,人們有著不同背景、不同經歷,卻因運河緊緊相連,彼此幫助,這種相處模式正是運河精神的生動體現。

當《北上》的鏡頭推開波光粼粼的運河水,讓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漕運通道,更是一部流動的文明史詩。它在家長裡短中不斷強化中華文明的集體記憶——原來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博物館的玻璃展櫃里,而在升騰著煙火氣的早餐攤、飄著紅綢的婚船、浸潤著汗水的雕刀之中。在「花街小院」里,生活氣息濃鬱,每一戶人家的飲食起居和手工技藝都經過精心設計。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長的長魚麵,劉玉玲賣的綠豆糕……這些細節不僅是生活本真的呈現,更是運河精神的象徵——包容、互助、生生不息。姚曉峰認為,河流提供了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目標去實現,新世代青年不斷沿著父輩的纖痕繼續前行。

為了找尋「花街」,總導演姚曉峰和原著作者徐則臣、編劇趙冬苓沿著運河走了一圈,從揚州段出發,一直走到了徐州宿遷,直到淮安。當時在江蘇勘景和採風的過程里,大家去了非常多的地方,幾乎江蘇所有的運河沿線姚曉峰都跑遍了,最終確立了以小院生活為敘事核心。姚曉峰說,「花街小院」是這部劇的一個絕對主場景,它承載了所有的中心故事,是劇中主人公們20年所有的時光,是他們的故鄉、成長的地方,他們離開以後想念的家園,他們回來以後發現自己血液流淌的還是這裏的情感。正因如此,「花街小院」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時代浪潮下普通人命運的縮影。「它(花街小院)的承載量非常大,是關鍵的一個環境。」

大華子和媽媽在運河邊自家小攤上勞作。

最核心的問題是建立運河和人物的關係

為真實還原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劇組不僅深入大運河沿線進行實地取景,還在主要取景地——巴城老街搭建了一個充滿江南特色與歷史韻味的「花街小院」,為觀眾呈現了一幅生動的時代畫卷。「花街小院」是在搭完景之後劇組一點點規劃出來的,在姚曉峰看來,劇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建立運河和人物的關係,因此,如何建立運河和花街、運河和小巷、運河和小院之間的關聯尤為重要。劇組改造了街道和小巷,建起了小院;改造了碼頭,調來了船,讓這裏的一切活過來,就是一個花街的世界。

在最初,姚曉峰並沒有找到自己心中的花街,他看到的實景花街和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不是他對於《北上》中江南小巷、運河邊「水和人」的共生關係的想像。以至於劇本完成了以後,選景的時候,姚曉峰跟著美術來到蘇州,看到了運河上一條大船,像一堵牆一般從身邊劃過,這個龐然大物讓姚曉峰印象深刻。「一條大運河從家門而過,穿城而過,這就是我想要的。」劇中還融入評話、竹雕、崑曲、長魚麵等非遺文化、非遺工藝元素,以及漕運等歷史元素,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的深度融合。觀眾在跟隨花街六子穿梭於青磚灰瓦的小巷間時,不僅能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厚重,也能領略到現代經濟的蓬勃活力。在姚曉峰看來,運河江蘇段千百年來都是大運河發展最為繁華的流域,作為南北運輸、經濟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重要節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綿延千年仍生機盎然。因此,主創團隊選擇把整個采景地放到蘇州的運河段,其中既有運河人家充滿煙火氣的生活,也包含著傳承而過的文化以及時代印記。

譚君平至今還記得,當時大家找到一條能夠實現的「花街」都非常興奮。「導演非常想要去呈現他小時候一些生活細節和溫暖,那個時候那裡還只是一塊空地,導演會說我們在這裏蓋這個,這是誰家,誰在那裡做飯,他在跟我們介紹搭建花街環境的時候會非常仔細地說,這邊要擺什麼,那邊要擺什麼,誰轉過頭就能和另一家借東西。我覺得當時導演心中已經有這六家人的雛形,以及他想要烘托出來的鄰里關係。」

花街二老。

在鄉愁和創業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一柔一硬

在故事後半段,隨著主人公「北上」創業,故事的場景進入北京。在地域文化表達上,姚曉峰通過運河關聯花街與北京。運河北上,花街的青年們也在高考後奔赴運河的終點——北京。在北京,除了青年人創業的必備地標「中關村」之外,《北上》還將鏡頭對準了通惠河畔、亮馬河畔的生活,突出了運河以及水帶來的鄉愁和柔軟。

在姚曉峰看來,北京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地方,同時,對於《北上》而言,他希望營造出一個不同氣質的帶有拚搏感的北京,首先是對水元素的納入,在過去的影視作品中很少拍北京的水,但《北上》離不開水,包括通惠河邊、亮馬河邊的水,在鄉愁和創業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一柔一硬,也構成了劇中不同地理環境下的風格呈現。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