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小舞台 掌中大乾坤——走進閩派文藝精品系列報導之漳州布袋木偶戲

核心提示
漳州布袋木偶戲——這項流傳千年的「掌中戲」,憑藉「十指弄乾坤」的絕技,將傳統戲曲的唱念做打濃縮於方寸舞台之間。2006年,它以「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漳州木偶頭雕刻」入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國罕見的跨類別非遺項目。這一古老的閩派文藝精品,曆久而彌新,時至今日,仍以其神奇的魅力,活躍在中外舞台上,令海內外觀眾為之叫絕……
東南網4月1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 趙文娟)
一雙手,能為沉睡的木偶注入生命,能在方寸之間演繹百萬雄兵,能讓異國觀眾為之落淚。從千年前的廟會神戲到當代的國禮藝術,漳州布袋木偶戲,「小」而博大,「小」而永恒。
「哪吒來了!敖丙來了!」
最近幾個週末,漳州木偶藝術表演館內座無虛席。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最新編排的《哪吒鬧海》精選片段在此上演。在藝術家指尖掌控之中,哪吒翻滾起舞,在龍宮激烈打鬥,保殊張牙舞爪,瞪目吐火……觀眾席上,孩子和大人被深深吸引住了。
掌中絕技:賦予木偶靈魂
在閩南,布袋木偶戲有南派與北派之別。南派盛行於泉州晉江,北派盛行於漳州。漳州布袋木偶戲的木偶身形挺拔,注重動作戲,善用京劇程式做複雜武打,有「一口道盡千秋事,十指弄成百萬兵」之譽。
1963年,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電影《掌中戲》開篇語中說道:「藝術家的手,使木偶有了生命。神妙的手,創造了優美的藝術。」影片中,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大師楊勝雙手各執一員武將,表演對打。
雙手合演「對手戲」,這是漳州布袋木偶藝人的拿手絕活。
3月4日,在漳州木偶藝術表演館,記者近距離觀看了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副主任、二級演員梁誌煌表演的經典布袋木偶戲《兩個獵人》。只見他馬步一紮,右手控虎撲人,左手執人騰躍,腳下步伐配合手上動作移動,上演激烈的人虎交戰。
「食指控頭,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單 手表演時,一隻手執偶,另一隻手可協助表現木偶的腿部動作;雙 手表演時,則各手各執一偶,雙手合演‘對手戲’。」表演後,梁誌煌摘下木偶布套講解道。
藝人的手指戲法,還能讓木偶變幻各種姿勢。他們將手套在木偶服裝里,悄悄地反轉過來,背向套著偶人,就能讓木偶做出「昂首背手」的神氣姿勢,這稱為「反套」。人偶跳脫出操縱者的手,或騰空,或躍牆,然後絲滑地套入操縱者的另一隻手,專業術語叫「飛套」。「反套」和「飛套」包括一系列程式動作,不但能讓木偶表現出不同的立姿、手姿、步姿,還能做出流淚、大笑、喝酒、騎馬、武打、翻騰等複雜動作。
成就一個木偶角色,光有手上功夫不夠,還得講究「人、手、偶」相統一。
「木偶沒有生命,是演員的雙手賦予其感情和靈魂。演員不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深入理解角色。」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演員、漳州布袋木偶戲市級傳承人李智傑說,不同的勾手角度、手指細微動作,可以展現出木偶不同的體態、姿態和神態,所塑造的角色性格也截然不同。
他在學校接觸的第一個角色就是《大名府》里的經典醜角「把門官」。塑造這一人物時,李智傑將其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融入表演細節,例如,他用拇指關節蠕動,模擬喝酒的微動作;用拇指關節突顫,模擬受驚時脖頸後縮的微表情。這些誇張的肢體語言,成功塑造了市井小吏的狡黠。
「演員要把內心的情緒傳遞到手上,再傳遞給觀眾。」李智傑說,在「自念自唱」的表演形式中,木偶的神態、姿態與道白唱腔皆由此生發。他記得老師傅曾說,某次鄉間演出後,聽到溪邊洗衣的婦女抹淚感歎:「活人竟被沒心肝的木偶騙出了眼淚!」
手塑新生:無止境的藝術創新
這雙賦予木偶靈魂的手,始終在為木偶尋找新的生命律動。
「傳統木偶只有20多釐米的‘玩具身材’,而且四肢關節無法屈伸,能呈現的動作比較簡單。」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漳州布袋木偶大師陳南田之子,現年84歲的陳錦堂回憶。
上世紀70年代,陳錦堂到軍營表演《智取威虎山》,「觀眾向我們提意見,說我們演了那麼多英雄,但是木偶都短短的,不夠神氣」。於是,他和漳州布袋木偶大師楊勝之子楊烽一起打破陳規,發明出「指通」和「關節通」等輔助工具,讓木偶的四肢、手指關節也能屈伸,嘴、眼都能開合,解決肢體和麵部表情僵化的問題。隨著舞台增大和輔助工具運用,木偶尺寸也「長大」到0.46~0.6米。
藝術的創新沒有止境。上世紀70年代,漳州布袋木偶戲題材創作、舞台美學全面升級。
1979年,一出大型木偶神話劇《三打白骨精》轟動漳州。該劇打破布袋木偶傳統表演方式,融入西洋樂和表演特技。只見在舞台上——「妖怪!哪裡跑?」孫悟空一聲喝,從觀眾席順著鋼絲「飛」到台上與白骨精交戰,舞台上聲、光、電交織,令人身臨其境。
看了十幾年樣板戲的觀眾,被眼前這出神話劇深深震撼:原來,木偶戲能演得如此奇幻!
「有一次,我們到東山縣演出,漁民紛紛拿著魷魚來,要跟我們換門票!」曾是《三打白骨精》導演的陳錦堂回憶,《三打白骨精》在漳州連續演出一年多,場場滿座,觀眾達40萬人次左右。
現代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漳州布袋木偶戲升級。一方面,LED大屏、可移動背景裝置與劇場光影系統相結合,將傳統戲台升維至沉浸式敘事空間,從「平面戲台」到「立體劇場」,10餘個木偶同台表演的大場面已然成為常態;另一方面,為適應影視拍攝的需要,木偶頭雕刻技術不斷精進,一個木偶頭最多內置36個機關,可精準把控挑眉、眼球轉動、張嘴等神態細節。
「飛天遁地、擒魔拿妖,人戲做不到的,木偶戲可以做到;人戲所能演的,木偶戲能更細膩。這是布袋木偶戲的獨特魅力所在。舞台再擴大、技術再先進,它的根永遠在藝人的指掌之間。」陳錦堂說。
指尖薪火:從田間到課堂
創新的翅膀,讓漳州布袋木偶戲飛得更高,而傳承之手,則讓它飛得更遠。
舊時,布袋戲民間班子以走村串巷、流動演出為主,師徒二人「一口布袋演天下」,其教學傳承,通過「家傳父教,師徒授業」的方式進行。
1959年,「南江木偶劇團」與「藝光木偶劇團」合併組成漳州市木偶劇團,成為當地第一家職業木偶劇團,鄭福來、陳南田、楊勝等老藝人加入。與此同時,「龍溪專區藝術學校木偶科」(今「漳州木偶藝術學校」)成立,開展漳州布袋木偶戲專業教學,設置木偶雕刻班、編導班、表演班、舞美班等專業,木偶表演班的學製為6年。學校面向全省招生,招納手指條件好、小學畢業的適齡兒童。
「扯指、壓指、劈指……入學第一年就一件事:苦練基本功。每天至少練2個小時,一開始練得筷子都拿不住。」李智傑回憶,在校期間,木偶表演班學員不只學習木偶表演,還要學習木偶雕刻、聲樂、舞蹈、視唱、美術、民族器樂、身段、唱腔等課程,什麼都學,「小道具都可以自己雕刻」。
半個多世紀以來,漳州木偶藝術學校培養了大批木偶表演、製作等專業畢業生,他們大多數走向國家或民間職業木偶劇團,或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教學和輔助管理工作。
在開展系統性學科教育的同時,漳州市布袋木偶戲還拓展木偶文化傳播場域。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木偶大師楊勝就幫助漳州市巷口中心小學成立「紅領巾木偶劇團」。70多年來,在傳承人指導下,「紅領巾木偶劇團」自編自導自演了70個節目。近年來,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還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與漳州市實驗小學、閩南師範大學等院校結對成立木偶社團,培養更多孩子和年青人對木偶藝術的興趣。
2021年,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組建「小木偶 大世界」非遺文化文藝誌願服務隊,將公益演出的範圍從漳州古城、大中小學校拓展到農村、社區、軍營、敬老院、福利院,至今共開展誌願服務約400次,服務對象約18萬人,有2000多名學生主動報名學習布袋木偶表演及製作。
「當我們到基層演出,看到老人們的笑容,年青人放下手機專注觀看演出,孩子們爭著搶著上台跟木偶互動……他們發自內心的好奇和喜歡,讓我們覺得特別自豪!」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負責人許潔莉說。
以手為橋:跨國界的心跳同頻
1957年5月,漳州布袋木偶戲《大名府》在法國巴黎首演。整部劇沒有一句台詞,卻讓外國觀眾深深感受到中國木偶的魔力:它們可以頂缸、耍盤子、射箭、舞綢……無所不能!首演一炮打響,此後,《大名府》先後斬獲羅馬尼亞、捷克等國際木偶藝術節金獎。
從此,惟妙惟肖的掌中絕技,成為外國人瞭解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迄今為止,漳州布袋木偶戲作為「文化交流名片」,先後近百次出訪了亞、歐、大洋、美四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一次次跨文化交流中,展現出開放包容的姿態,通過創造性轉化賦予藝術新的生命力。
2024年12月,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之際,漳州市布袋木偶劇團參加「中法美麗鄉村行」,帶著全新創排的劇目《巴黎聖母院》走進法國4個鄉村劇場,為當地觀眾送上一份文藝大禮。
「它很鮮活,操作性和互動性強,用來演繹《巴黎聖母院》更容易走近法國觀眾。」中國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郭小男說。
新劇在木偶形象塑造上,以上世紀50年代上映的《巴黎聖母院》電影造型為基礎進行創作,讓法國觀眾一眼就能認出。在舞台設計上,創新打造實景式舞台,戲台造型為教堂,設置了門、窗戶、天台、廣場等多個表演區域,表演者可以在不同區域同時演繹,還設計了控制木偶動作的機關,滿足多種場景、動作的需要。
「當艾絲米拉達在教堂前廣場上跳舞時,追光燈打向教堂窗口,展現弗羅洛指使卡斯拿斯莫多的片段;卡斯拿斯莫多在廣場受鞭刑時,演員穿著‘隱身衣’來到台上,追光燈打在木偶身上。這些手法營造出‘一個場景、兩個空間’的感覺,前所未有。」梁誌煌說。
劇團在法國鄉村演出之行,場場爆滿。每到一處,觀眾都抑制不住對木偶的喜歡。「在盧爾馬蘭的演出結束後,一位法國女士淚流滿面,他說,中國劇團帶來這樣用心的演出,讓她非常感動。」梁誌煌說。
多次出國交流演出的漳州布袋木偶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黎暉說:「外國觀眾注重交流、喜歡互動,我們將蘊含在非遺藝術中的中國文化融入交流之中。比如,他們對《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名著感興趣。我就告訴他們,悟空是正義的象徵,關羽是忠義的代表,孔明是智慧的化身等。」就這樣,中國非遺藝術和傳統文化悄然走進了外國觀眾心裡。
從田間草台到世界舞台,從師徒相授到跨國對話,漳州布袋木偶戲傳承人始終在回答一個命題:如何讓沒有生命的木頭,綻放永恒的藝術之花?
當法國觀眾為東方的卡斯拿斯莫多木偶流淚時,答案已現。
專家訪談
守正創新,應以技藝本體為核心
福建日報記者 趙文娟
漳州布袋木偶戲,曆千年而生命力蓬勃。其藝術魅力何在?又如何生生不息?對此,記者採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副主編高舒博士。
她認為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生命力,首先體現在「小而美」且「小而專」的獨特定位。它兼有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漳州木偶頭雕刻兩項首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其本體包含偶型雕刻、操作表演、音樂奏唱、舞台藝術等多元維度,系統、完整而且特殊,在「地方小戲」中實為難得。
其次,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堅守「北派」傳統的基礎上,又融入閩地文化特徵。在音樂上除了唱京昆,還唱潮劇、薌劇(歌仔戲),題材結合閩南民間故事與當地文化,服飾運用漳繡工藝,雕刻運用樟木等等。文化交融,既保持傳統精髓,又彰顯地域特質,形成「掌中一絕」的獨特美學體系。
高舒認為,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守正創新,首先要「小」而坦蕩,以技藝本體為核心,不應放棄偶戲的形似和神似而向真人戲靠攏,不要忘記小偶、小舞台、小切口的自我特質。否則,與取得的一點所謂進步相比,失去的可能更多。
其次,新劇目創作是保持劇種生命力的關鍵。應聚焦創作凸顯本土歷史文化、民間傳說的新劇目,例如,可以結合「北派」的武戲特點,更多地挖掘本地英雄人物故事,這將讓布袋木偶戲這一「小」劇種釋放「大」能量。
在技藝產業化延伸方面,可發揮漳州作為全國木偶雕刻中心的優勢,建立雕刻技藝產業化體系;同時,強化社區美育與校園傳承,將木偶戲納入地方教材,多條腿走路。
總之,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守正創新,需以技藝本體為核心,構建「傳統程式現代化、文化資源產品化、傳播方式多元化」的三維體系,在堅守「指掌乾坤」藝術精髓的同時,開拓非遺活態傳承的新範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