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美「逆全球化」為中歐合作創造機會
參考消息網4月1日報導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24日刊登題為《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衰退之際,中歐關係有望蓬勃發展》的文章,作者是亞歷山大·格拉赫。全文摘編如下:
不久前,西方各國政府還在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來調整與中國的關係。
它們主要討論兩個概念:「去風險」和「脫鉤」。前者可以理解為將風險最小化,後者是一項旨在徹底切斷聯繫的政策。
儘管在這場辯論中有更多鷹派聲音進行遊說,但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的主流政客仍選擇「去風險」,只是因為巨大的中國市場很重要,不容錯過。此外,一些人認為,「脫鉤」的說法與過去40年來推動自由貿易的全球化精神相悖。
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經濟崛起無異於創造奇蹟。與此同時,在西方——尤其是北美和歐洲——全球化不僅被認為是實現繁榮的一種方式,還被視作宣揚西方民主基本價值觀的工具。一直以來,西方人認為此類價值觀為創新、繁榮的經濟提供了最佳框架。
然而,自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以來,情況發生劇變。基於共同價值觀和共同承諾而建立的大西洋共同體正在我們眼前分崩離析。
特朗普不再將美國定位為基於規則的全球化秩序的守護者。作為一個可以肆意對待他人、擁有核心霸主地位、恃強淩弱的國家的領導人,特朗普信奉強權即公理。
特朗普不考慮傳統立法意義上的政策。對他而言,更多的是關乎私人關係、忠誠度和依賴性。其內閣任命名單正是在這一基礎上作出的選擇,他也是在這一基礎上製定外交政策。
這使美國的傳統盟友變得更疏遠。與此同時,特朗普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商品徵收的、並揚言要繼續徵收的懲罰性關稅,正迫使各國領導人期待舊世界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經濟未來。
因此,不能再依賴美國的局面給中國和歐洲都帶來機會。
下一任德國總理——很可能是弗列特里希·默茨——及其政府應恢復與中國的對話。在美國退出多邊論壇後,世界面臨新的現實,在此情況下,兩國應探索其他途徑,以確保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利益。
兩國也相互需要。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中國能夠保持進入歐洲等市場的渠道,貿易能夠不間斷地持續下去,那麼中國就可以應對美國推動的「脫鉤」。在此類情境下,如果中德雙方採取相應行動,那麼德國企業可以寄希望於享受真正的互惠條件。(編譯/胡婧)

2024年11月27日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拍攝的歐洲議會會議現場(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