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歐洲國家為何再掀「訪華熱」?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董一凡 

近期,歐洲官員再掀訪華熱潮。3月23—27日,意大利參議院議長拉魯薩率團訪華;3月24—28日,葡萄牙國務部長兼外長蘭熱爾訪華,其間舉行了中葡第二次外長級戰略對話;3月27—28日,法國歐洲和外交部長巴羅和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祖維奇同日訪華。據媒體透露,西班牙首相山齊士也將於4月開啟訪華之旅,實現其任期內第三次訪問中國。

國際格局的深刻演變,正在推動歐洲國家集體展開「對華外交攻勢」。在特朗普2.0時代開啟後,從慕安會上美國副總統萬斯的「驚天演講」,到美國甩開歐洲與俄羅斯單獨談判,再到美國高官頻頻放言要弱化對歐洲的安全保障,歐洲清醒地意識到,需要再評估其在全球的戰略定位。而中國則最有可能成為未來歐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今年2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談及對華關係時已不再持以往的強硬論調,而是稱中歐「可以達成協議」「甚至可以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關係」。

在此輪「訪華熱」中,歐洲國家謀求合作、應對挑戰的意願明顯上升。法國外長巴羅在華演講時強調,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加強兩國合作,這一合作將有助於地緣政治穩定、繁榮及全球未來,中法應攜手超越「某些人試圖強加的分裂和個人思維」。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馬羅什・謝夫祖維奇則表示,中國是歐盟的重要合作夥伴,願深化歐中經貿合作,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分歧。他還在社交媒體上提及「中歐在解決雙邊和全球問題以及彼此分歧方面有著共同利益。」

面對全球和地區性挑戰,中歐共同拿出強有力的務實舉措至關重要。隨著美國宣佈對所有進口汽車加征25%的「無差別額外關稅」,歐洲的汽車產業將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如何在保護主義風潮不斷蔓延的背景下,推動中歐貿易摩擦的妥善解決,同時進一步深化雙方的各領域合作,對於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注入更多確定性至關重要。

事實上,中方也展示出願與歐方共同抵製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明確意願,強調將持續擴大開放,以創新、轉型以及良好營商投資環境促進雙向交流。

在面對全球性重大挑戰時,中歐應繼續共同承擔大國責任,為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議程提供更多助力。今年正值《巴黎協定》簽署10週年,中法兩國近期簽署了有關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這不僅是對10年前中法攜手促成《巴黎協定》簽署的肯定,也預示著中法、中歐將在全球治理領域擴展共同承諾、深化共同議題。與此同時,中方還宣佈支持法方舉辦《巴黎協定》10週年紀念活動,派高級別代表團出席今年6月在尼斯舉辦的聯合國海洋大會,延續中法相互支持環境氣候治理的良好態勢。

在中歐關係即將迎來建交50週年的關鍵節點上,歐洲掀起訪華風潮具有標誌性、風向性意義。中歐將以更長遠的戰略眼光和更大的行動魄力,推動雙方務實合作走深走實。(作者係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