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星」「織網」,「衝浪」無憂(走進民營企業看創新②)

圖為銀河航天研製SAR衛星在軌模擬圖(四顆)。圖為銀河航天研製SAR衛星在軌模擬圖(四顆)。
圖為銀河航天目前在軌8顆星模擬圖。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圖為銀河航天目前在軌8顆星模擬圖。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我現在在泰國曼穀,大家透過我身後的窗戶,可以看到曼穀的城市天際線……」大屏幕上,銀河航天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劉暢的聲音和畫面穩定清晰。今年2月12日,北京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身處北京亦莊主會場的參會者,見證了中國商業航天領域這一有意義的時刻。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影片連線,它使用的是衛星互聯網。日常我們使用的網絡,主要依靠地面基站,而基於衛星通信的互聯網,讓衛星成為太空中的「基站」,用戶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入互聯網。即便身處大山、海上、空中,也能上網「衝浪」。

作為商業航天的創新主體,銀河航天一直致力於通過技術創新助力航天產業發展,目前已成功發射自主研製的20餘顆衛星,並構建了中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小蜘蛛網」,完成了多項全球和國內首創的衛星互聯網應用驗證,並已在海外落地,具備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近日,本報記者走進銀河航天,探訪這家民營企業的創新故事。

做研發:

既要低成本,又要高性能

建設衛星互聯網,基礎是要研製低成本、高性能的衛星。對於銀河航天的工程師們來說,做出「便宜又好用」的衛星,是他們每天都要面對的課題。

北京銀河航天方舟實驗室里,一張金光閃閃的衛星「翅膀」引人矚目,展開長度約9米、寬度超過2.5米,厚度卻僅約1毫米。這張薄如蟬翼、可摺疊的「翅膀」,是衛星的太陽能「發電機」。

「我們研製可堆疊式平板衛星和柔性太陽翼,為的是最大限度節省空間,降低單顆衛星的發射成本。」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傑介紹,未來可以實現十幾顆甚至幾十顆衛星層層堆疊起來同時發射,一次性運送更多衛星入軌組網。

銀河航天近700名員工中,70%是研發人員,通過敏捷開發、快速迭代模式,他們已攻克數十項核心技術研發難題,包括讓脆弱的太陽電池可靠壓緊、讓太陽翼打開並實現空間二維旋轉等,實現了產品從地面到太空的全流程研製。

「作為一名‘轉專業學生’,最初進入商業航天這個領域時,衛星研發之於我就像是一片全新的未知大陸。」1988年出生的張佳,是銀河航天衛星信息總體崗團隊的一員。這個崗位的職責是把控整星設計狀態,對每個分系統的工作進行嚴格把控,製定總裝測試計劃,優化自動化測試流程,做好衛星數據管理,保障設計科學、測試高效、數據可靠。在校時張佳就讀於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職業生涯的前幾年一直與硬件電路打交道。然而,衛星生產製造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電子、材料、機械、通信等多個學科領域,工作人員需要在多學科知識交叉的基礎上實現知識共享與融合。

最初,張佳被派往熱試驗現場。面對複雜的溫控設備與數據監測系統,白天他記錄熱循環參數、分析異常波動,晚上還將衛星接口協議、通信鏈路圖逐一打印出來研究,甚至手繪相關細節圖。有一次,因為太投入,張佳完全忘記了時間,在試驗房外大廳待到了淩晨3點。

「這些資料涵蓋了衛星製造的技術細節和在軌運行通信原理,最重要的是包括各種材料細節的成本控制和優化方案。」張佳說,商業航天的衛星製造,低成本是關鍵因素。只有實現了低成本研製,才能為批量化生產衛星奠定基礎。因此必須降低單星成本,這就要求樹立低成本攻堅意識,在工作中的每個細節都進行創新性探索。

正是這種「邊干邊學」的積累,讓張佳迅速掌握了衛星製造核心邏輯,深入理解從單機部件到整星系統的通信需求、設計需求、試驗數據測試需求等商業航天的特色需求。後來,張佳歷經多種衛星型號的磨煉,從參與各類試驗和測試到負責衛星電纜網設計,再到負責重要衛星型號的信息總體設計工作,張佳逐漸成長為一名技術全面、經驗豐富的工程師。

從「轉專業小白」到「全能型選手」,張佳和同事的個人成長和商業航天的迭代一樣迅速。

近年來,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快速發展,技術、資本、人才等資源加速集聚,在火箭發射、衛星製造、應用開發等各方面均取得明顯進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衛星互聯網領域必須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在銀河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徐鳴看來,隨著政策的進一步開放,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衛星應用將與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相結合,拓展出更多應用場景,商業航天將迎來新的時代機遇。

看到自己負責的衛星從設計圖紙走向發射再到在軌運行的全過程,張佳感覺所有付出都有了意義。經過一次次「實戰」,銀河航天衛星信息總體崗的響應速度和研發週期大大加快,原來需要用三五年的時間研究一顆星,現在用一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可生產完成。

建工廠:

像造汽車一樣流水線「造星」

傳統衛星製造主要是單件研製模式,從方案論證到詳細設計、產品投產和交付、衛星AIT(集成總裝測試)的研製流程基本為串行實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空間和人力資源。而快速組網大大提高了對衛星產能的要求。為了批量化「造星」,在江蘇南通,銀河航天建設了一座衛星智慧工廠。

走進銀河航天南通衛星智慧工廠,智能物料配送小車來回穿梭,衛星智能產線採用人機協作模式,引入裝配機器人、智能測試設備、數字化製造系統等多種先進技術與裝備,實現了100至2000公斤級衛星的完整製造閉環,滿足年產100顆至150顆中大型衛星的研製能力。

「我們的衛星智慧工廠可適應各類型衛星,實現生產柔性化、總裝自動化、測試程序化,就像造汽車一樣流水線‘造星’。」在工廠負責人成明的進度表上,每一顆衛星正處於裝配、集成、測試的哪個環節,進度一目瞭然。「現在工廠里,有十幾顆衛星在同時作業。有兩顆衛星,這兩天已經出廠。」

像造汽車一樣「流水線造星」,何以實現?

銀河航天智造研發負責人張波下了不少功夫。他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國內工業體系中智能工廠已經很普遍,但應用在航天領域還是起步階段。如何將以手工為主的傳統衛星裝配方式轉化為流水線式的生產模式?首先要將傳統裝配過程的工藝流程「吃透」,然後研究如何對某一道工序進行優化,再將優化後的工序串聯起來,形成整星製造高效的工藝路線。這背後都要靠自主創新、不斷摸索。

例如,某個衛星型號艙板熱控銷釘黏貼工作,傳統模式是設計師提供圖紙,工藝人員編製工藝,然後現場操作人員在艙板上進行劃線和黏貼。這種方式耗時耗力,一個艙板要黏貼幾十顆銷釘,一顆星就要多人花費1天時間。銀河航天的製造工程師創新採用三維模型投影的先進技術,將模型輕量化處理後,直接投影到艙板上,操作人員按照投影進行快速黏貼,效率提升90%以上,黏貼位置的準確性也大幅提升。

「再比如精度測量,要測試單機裝配是否準確。」張波說,這個環節以前靠人眼去瞄,需要4個測量員再加1個測量指揮,即使是熟練工也要2天時間,而現在他們不到2小時就能完成。為什麼?引入自動化設備。更進一步,為了讓設備好用,張波又率領團隊基於衛星三維模型自主開發算法重構測試軟件,提高系統的適配性。

衛星零部件通常尺寸較大、重量較重,面對大部件裝備高精度的難題,製造工程師在傳統工業機器人基礎上優化升級,開發柔順力控裝備系統,實現人機協作和自動裝配的有效融合。最終,裝配效率提升80%以上,裝配時間縮短70%。

就像這樣,智慧流水線框架搭起來後,張波和同事們就在每一個環節攻關,用聚合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僅僅是智能工廠的數據分析和數字看板這一塊,過去3個月,我們大大小小已經迭代了7—10次。我們的工作方法就是迅速迭代,往下發放,試用後再迭代……」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1994年出生的張波已經是團隊里的「老人」,不斷有95後、00後加入,他們緊跟前沿科技、廣泛涉獵知識並創新應用於實際生產。得益於這群工程師的不斷努力,在這個智能製造工廠里,一顆衛星從單板總裝到整星集成,包括各項測試,只需60—90天就能出廠。

織生態:

帶動傳統製造企業「老樹開新枝」

降成本,離不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

長期以來,中國傳統航天在高軌衛星運轉上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地面工業體系愈加完備。但是對於商業航天企業,將工業體系內有基礎但還未涉及航天業務的企業嫁接到商業航天供應鏈體系中來,打造衛星生產低成本、批量化的小型商業閉環,這是一條全新的路。

銀河航天供應鏈總經理羅興睿表示,在成立之初,銀河航天就本著通信載荷、核心單機、衛星平台的自主研發與低成本量產的發展思路,開始探索開拓更加開放的供應鏈。

「在正選星研製期間,我們組建了包括技術、工藝、質量和法務等人員的一支考核團隊,遴選非傳統配套單位。」羅興睿說,當時,團隊從汽車配套企業中遴選出三家民營企業,在衛星製造的電裝環節,又選取了一家做工業計算機電裝的廠家。

為方便溝通交流,在前期探索階段,銀河航天的技術人員與供應鏈企業工作人員一起辦公,投入時間和精力共同打磨產品,以便隨時修正糾偏,促進產品快速定型。「這種模式在前期非常耗精力,一旦定型後,即可延伸開拓新的供應鏈,實現模式複製。」羅興睿說。如今,銀河航天的供應鏈已經從2018年的100餘家拓展到1300餘家,其中超過一半是民營企業。

在與供應鏈企業共創過程中,銀河航天探索出內部採購技術規範,從設計層面考慮產品的低成本和批量生產的可行性。目前,銀河航天已經和供應鏈企業累計簽署了30多份採購技術規範。早期培育出來的供應鏈合作企業,成為銀河航天工序環節上的主供單位。逐漸培養出來的新型供應關係,對銀河航天新產品研發、效率提升和產品穩定性方面都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

銀河航天引入了供應鏈企業反提合理化建議的工作機制,供應鏈企業在實操過程中可倒逼設計優化。羅興睿舉例說,有一家供應鏈企業在落實圖紙過程中發現某個環節耗電高、耗時長,隨即提出修改工藝設計的建議,他們瞭解到後,本著降本增效的初衷採納了這一意見,最終實現生產效率最大化的目標。

另一方面,供應鏈上的企業通過遷移衛星製造生產加工能力,實現了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開闢了新的業務線,生產加工能力提質升級。

為了滿足衛星製造低成本、輕量化的需求,浙江的一家軸承加工企業,在軸承生產過程中應用了新材料,助推工藝提升,反過來為企業自身發展開闢了新動力。類似地,一些傳統工業品製造企業,因為與銀河航天合作,「老樹開新枝」,公司發展邁上新台階。在連接器線束產品生產製造過程中,銀河航天的技術人員針對生產過程中的關鍵工藝技術環節,對供應鏈企業的員工現場進行實訓,也幫助對方企業提升了勞動者素質水平。

「在更加開放的供應鏈生態下,在6年多時間里,銀河航天的合作夥伴數量增長了10倍。」徐鳴表示,未來,銀河航天將積極發揮領軍企業帶動作用,繼續與產業鏈上下遊合作夥伴攜手前行,探索更多合作可能性,進而搭建新型航天生態,持續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注入新動能。(本報記者 葉 子)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8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