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炸彈」襲來,中國企業有這三招應對

02:15
三招應對「關稅炸彈」,中美企業關係更鐵了?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攪亂全球市場,引來全球奮起反擊。
在中國率先「11箭齊發」迅速堅決予以反製後,全球主要經濟體已陸續出台或正在謀劃強有力的反製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關稅炸彈」落地後,中國企業的核心思路已不是「特朗普1.0」時的掙扎求生,而是與合作夥伴攜手,共同撐過危機。

通過與多名外貿業內人士交流,我們發現,中國企業的應對之策,可以總結為「等」「囤」「轉」三個法子。
「等」「囤」「轉」三招又合為一個「聯」字:面對白宮掀起的狂風惡浪,中美企業跨越大洋精誠合作,詮釋著「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的真諦。

關鍵詞:等
共擔風險,幫美國夥伴熬過去
特朗普自競選時就鼓吹關稅政策。此次引爆「關稅炸彈」,行業內沒有了「特朗普1.0」時的猝不及防,更多人抱有「靴子落地」的態度,與之對應的行業行動是等待。
「現階段,行業對美國政府政策實施的連貫性仍然存疑。」深圳一家國際物流企業的空運部負責人黃女士說,「因此,國際物流企業短期內總體仍傾向於維持現有運營框架,有部分企業上調清關手續費,也有部分企業通過局部收縮優化成本結構。」
換言之,不少企業認為自己比美國更能熬,活到「關稅炸彈」破產問題不大。目前看來,這種判斷正在獲得更多現實支持。

一方面,美國似乎誤判了「關稅炸彈」對自身的傷害,政策破產速度或遠超預期。
「炸彈」投出後兩個交易日,美股蒸發5.4萬億美元,納指期貨一度跌超5%,隨後引起特朗普任期內最大規模的抗議,人數超過50萬人。
重壓之下,特朗普被逼得在顛簸的「空軍一號」上慌忙改口,但仍難掩蓋團隊核心內訌疑雲。比飛機更搖晃的是國內局勢,加州州長紐森甚至公開反對關稅政策,稱正在想辦法「單干」。
另一方面,企業的「熬」和「等」不是坐以待斃,中企穩住自身後,正向美國夥伴伸出援手。
浙江浩弘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朱立黎說,美國進口商中,尋求與中國生產商共擔關稅上漲風險的不在少數,涉及的產品不乏塑料夾子、保鮮盒、無紡布、棉簽等低利潤工業品。
而大部分中國企業也沒有推脫逃避,而是正在積極與美國合作商進行協商應對。「如果工廠要‘保訂單’‘保客戶’,那他們是有意願負擔一部分額外關稅的。」朱立黎說。

言下之意是,高額關稅將壓迫商品的終端利潤,漲價應對是必然,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銷量的減少。如果中國夥伴主動扛下一部分關稅,就是在幫美國合作商共渡難關。
專業視角對這一現象也早有預判。今年年初,芝加哥大學的調查顯示,高達98%的經濟學家認為高關稅主要由美國消費者承擔。據穆迪公司早前推算,美國消費者承擔了加征對華關稅92%的成本,美國家庭每年因關稅而增加1300美元的開支。可以預見,在「對等關稅」拋出後,物價成本還會大幅攀升。

關鍵詞:囤
趕工備貨,粵企提前佈局海外倉儲
特朗普上台=加關稅,國際貿易行業內早有共識。相應地,「囤貨週期」早在特朗普勝選的一刻就開始了。
「囤貨週期」是該領域內的常見現象,貨物便宜時加庫存,漲價時清庫存,底層邏輯無非低進高出。特朗普早在競選時就賣弄關稅大棒,而美國本土缺乏生產製造能力,加上不少企業在「特朗普1.0」時就吃過大虧,三重因素疊加,使市場早在2024年下半年就開始看漲加倉,大批貨物在「關稅炸彈」投出前就已完成入境交割。

中國青年報編譯的消息提到,美國商人迪娜·加紮萊恩的公司Austere為幾家大型零售商提供高端影音配件,這些配件主要是在中國生產的。趕在政策生效前,她就進口了大量貨物,以期爭取時間,撐到公司順利轉型。
很多人和加紮萊恩抱有相同想法,有人比她更為激進。有消息稱,去年底今年初,美國進口商的囤貨規模驚人,按2年、4年的量囤積工業品的不在少數,目的均是撐到本屆美國中期選舉甚至下次大選,減少「關稅炸彈」的傷害。
在「看不見的手」的指揮下,中國企業與美國合作夥伴形成了默契的配合。21世紀經濟報導提到,去年12月,北美航線海運旺季已經過去,寧波琴升壁爐有限公司仍然接到了不少訂單,生產線仍然忙於趕工,就是在幫助美國夥伴提前囤貨。

中國企業提前備貨、加班趕工,既確保了美國企業能在關稅政策實施前獲得足夠的庫存,也讓美國2024年對華貿易逆差達到了驚人的12941.39億美元,同比擴大12.5%。今年1月,美國貿易逆差勁增34%,達到1314億美元,延續去年11月來的擴張形勢,登頂1992年以來的單月最高值。
美國商人「不嫌貨物太多,只恨倉位不夠」的急迫,也成為中國企業的全新商機。3月底,港股上市粵企傲基科技公佈去年財報,其中,得益於大規模的海外倉儲佈局,傲基物流服務的營收同比增長47.7%,佔比從上一年的19%增至22.8%。

關鍵詞:轉
開拓市場,向高端化品牌化衝鋒
在業內看來,「關稅炸彈」雖然來勢洶洶,但妥協與漏洞也比比皆是。
「目前,外貿企業正在儲備應急預案以應對可能擴大的貿易壁壘或地緣衝突,降低政策突變對現有國際物流體系的衝擊。」黃女士說。
具體而言,面對「關稅炸彈」,企業正為自己「轉」出新空間。
轉移市場——
對於倉儲成本高昂的食品鮮貨,國內國際雙循環讓相關企業不用「硬囤」;零售商家入局,將助力出口貨物轉回國內市場。
4月7日,永輝超市發佈公開信,承諾若企業因出口受阻而庫存積壓,永輝將開通「綠色通道」完成15天極速上架;外貿商品國內市場認可度低,永輝將提供推廣扶持;對於渴望產品升級的供應鏈企業,永輝將作為「市場助手」共同開發新產品。
「讓我們將‘中國製造’的星光,彙聚成照亮內需市場的銀河。」永輝在公開信中動情地寫道。

轉型升級——
朱立黎注意到,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的託運客戶集中在塑料製品等低端領域,「關稅炸彈」有望倒逼其向高端化、品牌化轉型。
近年來,這一現像在廣東跨境電商龍頭上尤為明顯:賽維時代推出女裝禮服品牌,劍指高端市場;傲基科技則直接完成了從電子產品到家居的賽道轉換,如今在全球傢俱份額上緊追宜家等超級大牌。
轉口銷售——
「特朗普1.0」時期,就有企業選擇將貨物先運至第三國,簡單加工後再出口至美國。這種「過一手」再出口的方式,使墨西哥等國獲得了「北美陽澄湖」的外號。
如今,全球都注意到特朗普「關稅炸彈」對各國稅率各不相同,再找一個「陽澄湖」的做法被認為仍然可行。

「從貿易結構看,現在對美出口市場大部分是跨境電商貨物。」黃女士說。美國取消對來自中國800美元以下貨物的「小包免稅」政策,可能衝擊以跨境小包為主要物流方式的商家。6月1日後,小包的關稅將增至每件50美元。
「若此類貨物轉回傳統出口方式,或許能拓展利潤空間。」黃女士說,「現在行業正在審慎觀察局勢演變。」
采寫:南方+記者 邵一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