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00家用人單位釋放萬餘個崗位,廣州春季招聘會進京攬人才
4月8日,廣州市在京舉辦「百萬英才彙南粵」春季招聘活動(北京站)新聞發佈會,向京津冀地區優秀人才發出「灣區之約」。廣州市副市長賴誌鴻介紹,4月12日將在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辦大型招聘活動,屆時將有超300家用人單位現場攬才,釋放超萬個優質崗位。現場還準備了貼心暖心的城市禮遇:安排嶺南特色節目表演,提供包括食宿住行遊的「大禮包」。

招聘活動首站落地北京,提供萬餘崗位
據悉,今年廣東省「新春第一會」提出實施「百萬英才彙南粵行動計劃」,拿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崗位,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來粵就業創業。今年3月16日,「百萬英才彙南粵」大型春季招聘會在廣州舉辦,緊接著4月中下旬開展2025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鮑煒介紹,首站招聘活動落地北京,將於4月12日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辦,後續還將在上海、杭州、武漢等8個重點城市舉辦。
賴誌鴻表示,廣州有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有托舉人才的優厚政策、有品質一流的宜居環境。「作為華南地區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這裏‘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很發達’。」賴誌鴻說,廣州市正加快構建「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等15個戰略性產業蓬勃發展,具身智能等6個未來產業加速崛起,現代金融等8個現代服務業活力迸發。廣州市推出「四高」「四無憂」政策待遇,在就業補貼、創業扶持、人才待遇和培養資助等方面給予高額度支持;在落戶、安居、子女教育、配套服務等方面給予多重「無憂」保障。在發佈會上,賴誌鴻向京津冀廣大學子和青年人才發出誠摯邀請,4月12日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啟動的春季招聘會上,將有超300家用人單位現場攬才,釋放超萬個優質崗位;現場設置五大功能區,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廣州產業發展、引才政策、宜居生態等特點;同時準備了貼心的城市禮遇,將安排嶺南醒獅、經典粵語歌曲等節目表演,採取集章抽獎的方式,提供包括食宿住行遊的「大禮包」。

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林念介紹,「四高」即就業補貼高、創業扶持高、人才待遇高、培養資助高。博士到廣州就業可享最高20萬元安家費,黃埔區、南沙區對就業和落戶的人才再給予相應補貼。入選廣州市創新創業團隊項目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項目補助。出站後留穗工作的人才最高可領195萬元補貼。入選「啟航」「續航」「領航」計劃的人才最高可申請30萬元科研項目資助。
「四無憂」,即落戶無憂、安居無憂、子女無憂、服務無憂。全日製本科以上學曆人才可直接落戶。本科以上學曆人才等,可購買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或租住人才公寓。非廣州戶籍人才的適齡子女享受戶籍生同等待遇。博士和博士後購買家用車可享車牌補貼,市屬博物館向人才及隨行家屬免費開放。
走進京津17所重點高校開展專場招聘
廣州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黨組書記、主任劉勇介紹,本次北京站招聘活動,主要面向京津冀地區高校畢業生、博士博士後青年科技人才、海外留學歸國人才等。本次招聘活動將建立「1+1+N」招聘場景。4月12日,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設1個線下招聘主會場,現場346家企業提供超1.4萬個崗位;設1個線上分會場,約1500家企業提供超4萬個崗位;設N所知名高校招聘專場,4月13日,廣州11個區和6個產業主管部門將走進京津17所重點高校開展專場招聘。
線下主會場設開場儀式、現場招聘、宣傳展示、交流互動和深度服務五大功能區。同時,現場宣介廣州引才政策,開展直播帶崗、引才簽約等活動,並提供職業指導、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發佈會後還將邀請近30所知名高校進行座談,精準對接產業和人才需求。
劉勇表示,此次前來招聘的企業和崗位呈現出企業層次高、產業能級高、崗位質量高的「三高」特點。廣汽集團、視源電子等知名企業,廣州醫科大學、廣州國家實驗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硬核崗位,企業覆蓋廣州「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現場提供百萬年薪崗位超200個,50萬—100萬年薪崗位超1000個,博士博士後專屬崗位數千個。
廣州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穀忠鵬介紹,17支校園專場招聘「小分隊」帶崗位、帶政策、帶禮遇深入京津17所高校,精準推送廣州的優質崗位、發展平台,把引才誠意送到學生身邊。將精準匹配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圍繞首位產業和重點行業領域,有針對性地選擇北京大學醫學院、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等重點院系、特色學科、優勢專業開展招聘活動。同步開展線下互動與線上對接。各校園專場招聘「小分隊」分產業精準邀約廣州實驗室、廣州醫科大學、廣汽集團等380餘家重點用人單位深入各高校現場招聘;線上有針對性地發佈1500多家企業、近4.5萬個優質崗位。
同時,統籌推進就業招聘與學生實習。「我們歡迎高校畢業生在廣州就業創業的同時,開發近800個定向實習崗位,為在校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實習保障。」穀忠鵬說,廣州市產業主管部門和各區政府還將與相關高校就進一步建立就業戰略合作關係、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實習實踐基地等進行溝通和洽談。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張磊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