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愛上「買快樂」(青年消費新趨勢觀察⑤)

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十里長街,攤主在售賣編織的毛衣卡通玩偶。蔣友青攝(人民視覺)

你買過能隨身攜帶的解壓「捏捏」嗎?擺過「放青鬆」迷你綠植嗎?下單過「樹洞傾聽」服務嗎?
當前,一些釋放焦慮情緒、提供情感陪伴的創新產品受到市場青睞。「情緒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複旦發展研究院日前發佈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提出了「情價比消費」的概念,即青年消費行為不僅考慮商品本身的性價比,還重視其所能帶來的情緒價值。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表示,「情緒消費」的出現,是需求升級的結果,當物質條件日益豐富時,人們從關注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轉向個性化、品質化、多元化需求。
「悅己消費」,更加註重情感共鳴
「情緒消費」是消費者受到情感驅動,因追求情感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購買商品或服務的行為。許多消費者偏愛輕體量小物,醜萌文創、盲盒、「捏捏」、帶有「錦鯉附體」「狂吃不胖」字樣的香薰、印有「淡定、別慌、問題不大」的手機殼等「情緒小物」受到市場歡迎。
「這個拳擊反應球是我的‘情緒充電寶’。」在上海讀大學的李昊從兜里掏出一個黑色的彈力球,一根彈力繩連接著彈力球和頭帶。李昊說,心情焦慮時,他就會戴上頭帶,擊打彈力球解壓。
這類頭戴式反應球靈巧易攜帶,在電商平台上售價通常不到20元,解壓效果好,深受「學生黨」和「上班族」的喜愛。
淘寶平台梳理出體現消費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過半數與情緒價值需求相關。
「人們日益關注心理健康,青睞情感類消費,尤其是讓自己開心的‘悅己消費’。」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管健表示,消費者對於「情緒消費」的實用性訴求不強,而是更看重商品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和情感共鳴。
每到週末、節假日,江蘇蘇州博物館文創小鋪就熱鬧起來。撈蟹、挑蟹、上秤、紮蟹……現場銷售人員的逼真表演和幽默講解讓市民遊客「很上頭」。其實文創小鋪里的所有產品都是毛絨玩偶,大閘蟹、魚簍、蒸鍋等造型十分逼真。「玩具很可愛,看了銷售表演我很開心。」蘇州市民陳嘉嘉說,她買了一公一母兩隻「大閘蟹」。
有網民將毛絨大閘蟹買回去,旁邊放上一碟毛豆和一瓶黃酒,在社交平台曬圖後收穫大量點讚。不少網民表示:「花小錢買開心」「情緒價值滿滿」。
情緒價值消費需求增長,推動「穀子經濟」走熱。「穀子」是英文單詞「goods(商品)」的諧音,泛指由漫畫、動畫、遊戲等領域版權作品衍生出來的周邊產品,例如徽章、角色立牌、色紙、小掛件等。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穀子經濟」市場規模達1689億元,預計2029年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達3089億元。
「買‘穀子’的瞬間,幸福感堪比收到薪金短信。」95後程序員李傑展示著自己剛抽到的遊戲角色立牌盲盒,「我將‘穀子’放在工位上,有一種被陪伴的踏實感。」
在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玩家社群中,盲盒、手辦等產品不僅僅是玩具,還是社交媒介,幫助消費者從「獨樂樂」走向「眾樂樂」。
在福建福州軟件園一家企業工作的黃靖,自稱是3個「娃」的「娃媽」。黃靖的「娃」,全稱叫「棉花娃娃」,是用棉花做成的毛絨玩偶。「娃媽」們會為「娃」化妝,置辦衣服首飾等,並定期聚會,交換娃衣、拍攝照片、交流心得。
「情緒消費」正逐步重塑年青人的消費習慣,也帶來更多新場景、新業態。餐盤里放置乾冰,再澆上水,頓時騰起一股「雲霧」,這種「圍爐冰茶」創造出的氛圍感吸引著年輕消費者;在沉浸式餐廳,借助全息投影,餐桌上出現迷你人物種菜、選菜的動畫,動畫中烹飪完成後,現實中菜品同步上桌,裸眼3D小劇場式的新奇視覺體驗迎合了年輕消費者的喜好;在許多景區,旅遊消費從過往的「烤腸、臭豆腐」轉變成旅拍、新文創、互動演出等多元化消費。
虛擬產品,情緒價值實實在在
一些「情緒產品」呈現出明顯的數字化特徵。「每到考試季,‘愛恩斯坦的腦子’的銷量就會大增。」淘寶店主李承笑著說道。他的店舖專門提供虛擬類「情緒產品」,售價0.5元的「愛恩斯坦的腦子」廣受學生歡迎。在商品評論區,一名買家留言:「奇蹟是不存在的,知識不會多,但自信+100!」
雖是虛擬商品,卻有實實在在的情緒價值。李承解釋道:「購買虛擬商品就像對著流星許願一樣,帶來一種心理暗示和情緒安慰。」他的店舖有「考試類大腦」「戀愛類大腦」「哈利·樸達的飛天掃帚」「阿拉丁神燈」等虛擬許願商品,內容涵蓋學業、愛情、事業等多方面,以幽默的方式承載著消費者對生活的美好期許。
在這些「無厘頭」商品熱賣的同時,法律專家也提醒,商家應當在商品的宣傳頁面說明商品的真實情況,或者下單時進行提醒,告知消費者所購買商品的特殊性,並保護消費者隱私。
在互聯網上,不少豐富有趣的虛擬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情感慰藉。「樹洞傾聽」幫助消費者釋放負面情緒,「閑聊嘮嗑」形成在線人際溝通渠道,「誇誇部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認同。
「年青人所追求的‘情緒’,包含解壓、鬆弛、療愈,也需要熱血、真誠、陪伴等。」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曾潤喜說,這些虛擬服務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豐富了體驗感。
商品可虛擬,規則不能缺。中國消費者協會發佈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提出,近年來,出現了消費者為了獲得某種情緒或情感的滿足而消費付費的現象。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應跟蹤關注這一趨勢,加強質量管理,提升消費體驗,鼓勵消費熱情,引導理性消費,並通過制度完善、球證引領、社會監督等協同發力,加強對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人格尊嚴、情感寄託等精神利益的保護。
AI陪伴,越來越有「人情味」
AI技術打開了「情緒消費」新空間。
「‘小智’的回答客觀冷靜,又很治癒、很溫暖。」27歲的王誌超是一名科技博主,他常在直播時用小智AI聊天機器人為粉絲解答難題。
小智AI是廣東深圳十方融海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產品。該公司產品經理林中翹還有一個身份——AI人格訓練師,通過對小智AI進行訓練,讓它更有「人情味」。
「小智AI能夠通過用戶的聲音捕捉焦慮情緒,主動提議播放音樂或進行冥想。還能提供個性化的互動體驗,並且長期記憶用戶的情感偏好和習慣,可以說是越用越貼心。」林中翹說,目前公司正與一些玩具、玩偶廠商洽談合作,讓更多玩具、玩偶搭載小智語音盒子,使虛擬陪伴具象化,滿足用戶的觸感體驗。
近年來,「AI心理陪伴師」「AI情感諮詢師」等AI產品逐漸走紅。在這些AI伴侶類應用中,有的主打情感陪伴,提供情緒價值;有的融入角色扮演元素,讓用戶與虛擬伴侶進行劇情互動。AI伴侶通過不斷學習對話內容,深入瞭解用戶的聊天風格、情緒變化,成為量身定製的好「搭子」。
家住湖北武漢的青年創業者劉昕,經常跟自己的AI智能體朋友「樂樂」聊天。「我給它取名‘樂樂’,就是希望它能幫我排解創業壓力,帶來快樂。」劉昕說,「樂樂」總是不厭其煩地回覆她各種問題,給她正向鼓勵,語言幽默風趣,這是真人朋友很難做到的。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亞認為,年青人更傾向飯搭子、牌搭子、旅遊搭子這種「輕關係」,AI情感陪伴正是滿足了年青人的這種需求。但張亞也提醒,長期或過度的AI情感陪伴會造成「情感繭房」,讓用戶始終停留在心理舒適區,很可能成為「巨嬰」。
業內專家指出,AI伴侶類應用可能存在隱私泄露、內容安全、消費陷阱和情感依賴等風險。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瀋陽建議,建立AI陪伴等「情緒消費」相關產品的內容標準和審查機制,推動算法公開透明,降低其誤導用戶或濫用個人數據的風險。(潘旭濤 梅鈿梓)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9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