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身心健康二十條」,北京中小學校有哪些做法?

五大部分、20項具體措施,從五育融合、學校主導到家庭育人、社會參與、組織保障,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關於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為中小學校如何同步提升學生強健體魄和積極心理品質指明了方向。這也是北京首次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一體謀劃部署。

「此次下發的‘身心健康二十條’非常有操作性,作為一線老師我自己挺受益的。」北京市豐台區一位學校專職心理教師說道。記者從北京多區中小學校瞭解到,通過為學生創設輕鬆的校園環境、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充分利用班會課、家校社協同等多種方式,學校正在逐漸織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保護網。

五育融合,讓每一「育」都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身心健康二十條」強調五育融合,重點是要有效增強學生自身的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讓每一「育」都作用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5月13日,東四九條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進行班級跳繩對抗賽。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5月13日,東四九條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進行班級跳繩對抗賽。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校園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也是提升學生身心健康的關鍵。「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要提升學生心理韌性、抗挫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在合作與對抗中實現身體和心理同步成長;同時,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舒緩心情、豐富精神、陶冶情操、溫潤心靈。

「我們的體育活動很豐富,一年有兩屆運動會。同時,我們每週都有圓明園跑步活動,初中生跑3公里、高中生跑5公里。」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劉子森表示,校園里幾乎每天都有各種班級聯賽,「每年迎元旦的時候,還有一個10男10女的接力賽,每個班的半數學生都要參加。還有藝術節、校園十大歌手大賽、微電影節、施光南藝術節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身心得到舒緩。」

北師大二附中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國治也認為,體育課程以及多樣化的體育活動是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的關鍵課程,該校從2008年開始就實行每天一節體育課,並通過常態化的體育嘉年華、體育節等活動引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體育運動,「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可以多維度觸發的,我們在原有的音樂、美術課基礎上,開設了影視、舞蹈和戲劇課。同時在初一面向全員開設舞蹈課,引導每一個學生用肢體語言大大方方地表達,助力學生性格的塑造。」

為學生打造「心理小屋」、量身定製「心理營養餐」

為學生們創設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已經成為了中小學校的共識。

走進北京一零一中的校園,既有美麗的「湖光山色」,也有各種可愛動物。「我們要塑造一個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校園環境。」劉子森表示,學校擁有一兩百種植物,還有包括羊駝、孔雀、貓等在內的幾十種動物,「在心理學上有植物療法、動物療法,不想對別人說的話,也可以對小動物說。學生們在校園里會感覺非常放鬆,這也有助於他們身心協調發展。」

該校還為學生搭建了多樣化的展示舞台。「每年5月學校的心理社團、班級心理委員都會設計各種活動,比如‘學長幫幫我’,高中、大學的學長,還有北大、中科院心理專業的學生都會來到學校,為學生們答疑解惑。每年11月,我們還會有‘校園健力士大賽’,有摸高、魔方、單腳站立、射箭、漢諾塔等幾十個項目,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擅長的項目。」

史家胡同小學心理主管吳麗梅告訴記者,該校打造了各式各樣的「心理小屋」,幫助學生們放鬆身心,自我療愈。每到午休期間,同學們可以單獨或結伴來到「心理小屋」,或傾訴煩惱,或放鬆休息。「心靈花園」個案輔導室是其中之一,佈置簡單而溫馨,有需求的學生在安全、溫馨的環境和老師一起探討自己遇到的困惑,獲得成長。

史家胡同小學打造了各式各樣的「心理小屋」。學校供圖史家胡同小學打造了各式各樣的「心理小屋」。學校供圖

「築夢空間」沙盤輔導室則擺滿了有趣的玩具和沙盤裝置,通過沙盤遊戲療法,孩子們能夠展現豐富的內心世界。如小夥伴們共同完成一個商談後確定的主題,通過沙子和模型築造夢想中的世界,在其中感受著團隊合作,體驗競爭、謙讓、溝通、體諒的心路歷程,充分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遊戲中,孩子們還會在老師引領疏導中講述成長的快樂和煩惱,分享夥伴的收穫。這裏也接受個體心理輔導——沙盤治療,與個性化的微課結合,幫助孩子舒緩情緒,提升孩子的自我認知,自我效能感。在自助式放鬆體驗房間,學生們則以自助的形式,通過各種遊戲參與體驗,以積極正向的方式消除壓力,提高注意力、記憶力、自信力和表現力及抗挫能力。

「人的身體需要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我們把心理健康需要的營養元素比喻成身體需要的營養元素,比如說‘接納’,就像碳水化合物,‘愛’就像蛋白質一樣。」北京市豐台區第一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王琳介紹,例如對缺愛的孩子,會邀請家長到學校,告知其需每日擁抱孩子、表達愛意,或者每天陪伴孩子,拿出一定時間來做親子遊戲等。記者瞭解到,這一項目覆蓋了幾乎所有學生,通過這種前置的預防機制,為孩子營造一個利於成長的環境,降低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同時,該校還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個性化成長檔案,除記錄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在校表現等,還包含了上述對於家長養育方式及學生所需成長環境的情況追蹤。

5月13日,東四九條小學心理教師李明玉在給小學生上心理沙盤遊戲課程。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5月13日,東四九條小學心理教師李明玉在給小學生上心理沙盤遊戲課程。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將心理健康課與班會課整合,研發不同學段的心理班會

「學校育人要靠課程。課程的豐富多樣和可選擇,能夠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這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陳國治表示,學校長期以來重視課程建設,尤其是差異化的課程,「目前三帆中學每學期開設近270門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在課程當中特別強調與身心發展高度相關的課程。」

陳國治表示,學校充分利用思政課程和班會課程,力求從價值引領上塑造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立起學生的主心骨,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比如班會,班主任要對班會課進行課程設計,同時在組織上要系列化,實施中避免簡單的說教。」

面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課?

北京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心理教師楊曉明告訴記者,該校將心理健康課與班會課進行整合,在一至六年級開設心理成長班會課,利用每月最後一次的班隊會時間來上這堂課,「低年級側重於習慣培養和入學適應,中年級偏重於情緒管理和人際交往,高年級會涉及學業指導和生涯規劃。」同時,針對四至六年級,一師附小每隔一週開設一次心理課程。

從課堂開始的熱身遊戲,到老師如何聚焦主題提問,再到主題相關故事導入和媒介選擇……海澱區實驗小學以班會為載體的系列「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特色鮮明。該校德育副主任王歡介紹,學校目前已經研發48節覆蓋低、中、高三個學段,包含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入學升學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內容的心理班會設計及配套資源,「心理班會的主題選擇來自於教師、學生、家長調研以及心理學原理的有力支撐,希望通過科學化、系統化、系列化的班會活動,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身心發展。」

在貫通培養的大趨勢下,北京市第171中學也在集團中小學之間探討「一體化心理健康課程」研究。「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判斷比較簡單,情感依賴性較強,遵從成人指導;中學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更加凸顯,更在意自己的想法,有更多和同伴交流溝通的需求。」學校心理教研組組長孫冬君說道。

楊曉明明顯感受到心理健康課給學生帶來的改變。

「通過心理課,孩子對於日常的人際交往會反思,比如我跟別人說話時,態度是不是溫和?語氣是不是恰當?在表達自己需求的時候,能不能精準合理表達?這些有助於緩解學生人際方面的矛盾。」同時,楊曉明也表示,隨著學生的成長,可能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上過情緒管理類的課程,他就會知道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去宣泄情緒,但是不能情緒化地表達。孩子們現在基本都知道,在表達情緒的時候有三個原則:第一不能傷害自己,第二不能影響他人,第三不能破壞環境。我覺得他們的改變還是蠻大的。」

「我們倡導‘全員心育’,前期會通過調研讓學生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然後根據學生意向去匹配一位專門的導師,這樣有助於學生更加開放地去表達。學期初設立導師機制,每個月導師至少要和學生進行一次談心談話,瞭解學生的近期狀況,對學生情況進行動態觀測。導師們也會定期討論,摸排出重點關注的孩子,並通過德育處與心理組聯動,確保心理健康問題早發現、早處置。」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學校團委書記、心理教師郝赫說道。

暢通溝通渠道、引入AI技術,讓學生敢於表達情緒

建立「師生對話日」「心靈信箱」「午餐面對面」等溝通機制,促進師生雙向交流……「身心健康二十條」注重通過不同的方式,暢通學生表達渠道,讓學生敢於表達。

對於大興區實驗小學的學生們而言,每個學期都會遇到一張特殊的「小紙條」,它只有A4紙的一半大小,上面會有幾個關於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小問題,「不是簡單直白地調查學生心理狀況,而是給學生們提供一種傾訴的方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小秘密,對有煩惱的學生,採用三級響應機制,首輪班主任進行重點關注,後面再是年級、學校分級關注。」該校德育負責人吳媛媛告訴記者,通過這張特殊的「小紙條」,會看到有的孩子跟小夥伴之間、跟弟弟妹妹之間的交往煩惱,「這樣我們在進行家庭指導的時候也更精準。」

劉子森表示,對於初高中生而言,所遇到的心理困擾主要是學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自我同一性問題、個人發展問題等,「我們要做到學生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有對應的疏通渠道,這樣才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記者瞭解到,北京一零一中學的學生們有專屬「樹洞」,他們可以匿名寫下自己的疑惑、煩惱,學校的心理老師、班級的心理委員和心理誌願者則負責答疑解惑、疏導情緒。同時,每週一中午是校方接待日,該校學生會組織不同需求的學生與學校各個部門負責人「對談」,讓學校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需求。將初中年級和高中年級結成一個個「友誼班」,讓初高中生一起參與各項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同伴力量。

史家胡同小學注重學校和同學間的溝通聯絡。在3-6年級每個班中設置2名「通心員」,作為學校和每位同學心靈聯絡的「橋樑」。「通心員」們會定期在班級開設班級小講堂,並為那些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提供支持,鼓勵他們向心理老師尋求幫助。

除間接溝通外,學校還在樓道內設置「心語信箱」,鼓勵同學們將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壓力寫出來。心理老師看到後,會將同學們的困惑在後台登記,並一一認真回覆。吳麗梅介紹,心語信箱每週能收到十幾封左右學生來信,孩子們的煩惱主要集中在怎樣交朋友、學習成績難提高、家長給的壓力等等。

學校和孩子們約定,一般在一兩週左右,心理老師們就會按他們要求的方式進行回信。「回信的時候,心理老師要注意做到不批判,帶著欣賞的角度肯定孩子的提問,啟發孩子尋找自己已經做的努力和優勢,並提出一些建議。」

北京一零一中也借助科技的力量,為學生的身心健康賦能。心理健康智能體「小智聆心」AI空間站已經在學校心理諮詢室等多個場所落地,成為學生們的「貼心夥伴」,並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抽水」機」。「小智聆心」搭載國內首個心理大模型Emohaa,具備實時分析情緒狀態並提供情緒引導的機制,從而提供個性化陪伴和疏導服務,讓學生們可以傾訴煩惱、分享心情,緩解學業壓力。

北京市第171中學於2024年6月引入「智慧心育」AI小屋,同學們可以隨時隨地向AI聊聊天,傾訴自己的煩惱和壓力。「一些比較私密的話,學生不好意思找老師說,就可以選擇向AI傾訴。」孫冬君表示,「智慧心育」和市面上其他的AI大模型不同,是專門為學生心理輔導而打造,作為專業的心理夥伴,給予學生專業的心理輔導。

為親子問題開「藥方」,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助力中小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身心健康的關鍵場所。

於學生而言,從學校獲得的點滴鼓勵都可能是成長路上的加速器。北京市第二十中學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主任關磊表示,學業之外,該校還設置了兩套學生評價系統,第一套是第二成績報告單系統,會記錄學生的考勤、獲獎情況、日常表現等等;第二套是成長卡系統,「希望通過正向引導和過程性評價,給予孩子們的點滴成長以鼓勵。」

關磊舉例,學生參與校級活動獲得了名次,老師就可以根據這一表現給予相應的成長卡和鼓勵,「卡片可以兌換小禮物,也可以上傳到校園網中的成長徽章模塊,最終顯示在第二成績報告單上。學生的每個亮點都會被我們捕捉到,這既能滿足孩子們被認可的心理需求,同時也能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我小時候沒人管,也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管我的孩子。」「我買了好多育兒書,試了好多辦法,但是都沒有用!」「上次的談話我收穫很大,但是回到家裡,還是忍不住發脾氣。」……對於家長們遇到的親子關係問題,北京市豐台區第一小學為家長們開出了「藥方」。

北京市豐台區第一小學心理組教研組長、心理教師柴鬆針介紹,家長工作是心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家長互助成長小組是家校聯盟的一種有效形式,近幾年來學校一直在探索家長互助成長小組的工作模式,希望為想要完成穩定成長的家長,提供持久的支持、真誠的陪伴。

「我們每週組織一次線下活動,日常通過線上提交作業,將有成長意向的家長召集在一起,圍繞特定的主題,讓家長們練習一些技能。」柴鬆針舉例稱,比如如何做一名和善而堅定的家長,如何用啟髮式提問去引導孩子,如何學會在適當的時候閉嘴不說話,怎麼才能讓孩子寫作業不拖拉……每次聚焦2-3個技能,在角色扮演和技能提升中不斷練習與孩子的相處。她介紹,目前已經形成了針對低年級和高年級家長的兩套不同課程,低年級課程更側重於良好行為習慣,高年級課程則側重親子溝通。

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需要家校社三方合力。北京一零一中的學生們每個月都會迎來一場「家庭民主生活會」,還會每個學期上交兩次會議記錄。「第一是以學生為主,第二是召開的時候有幾個原則,比如不生氣、不抱怨,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讓家長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劉子森表示,學校還開設了「家長課堂」,定期邀請不同行業的家長走進校園,「學生認識的爸爸媽媽是家庭中的角色,對於家長在社會上的工作,學生們基本上很少知道。希望通過家長課堂,在為學生進行發展指導的同時,也讓家長和學生增進彼此瞭解。」

此外,北京市豐台區第一小學的心理教師團隊還編撰完成了《和孩子一起成長:小學生家庭養育100問》一書並公開出版。該書總結了學校在個體輔導、團體活動及與家長溝通交流過程中的經驗,梳理出100個常見問題並提出策略性建議,可作為教師培訓資料和家長家庭教育參考。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徐彥琳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