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宗憲:中美談判風格不同,中國用道義「硬剛」帶來示範效應

來源:直新聞

隨著《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的發佈,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取得初步共識。中美經貿牽頭人與各自率領的團隊在微風和煦的戶外邊走邊談的照片傳遍全世界,「中美似乎也沒有那麼劍拔弩張」是外界對這組新聞攝影的普遍解讀。中美選擇在日內瓦磋商是個很妙的決策,一方面因為瑞士「中立國」的地位曆來是「對等談判」的超脫場域,另一方面當然因為世貿組織總部恰好設在日內瓦,也讓這場中美博弈多少帶有一絲「對簿公堂」的隱喻。

中美取得初步共識,關稅水平回到雙方都可接受的節點,90天的豁免期卻也像個滴答作響的「倒計時」,預示著更激烈的博弈仍在後頭。國際輿論審慎樂觀,認為「中美終於坐上了談判桌,但這場戰爭遠未結束」。太平洋兩岸的中美企業紛紛抓住難得的「交鋒間歇期」密集囤貨,以致於中美貨運航線擁擠不堪、碼頭「無箱可用」,一度冷寂的舊金山碼頭彷彿原地複活。

中國用「對等反製」擊潰了美國的「對等關稅」圖謀,也為世界帶來了「抵抗紅利」。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這種「示範效應」面前找到了捍衛自身合法利益的正確途徑:勇於亮劍反製,要打堂堂之陣。但也正如毛主席當年的金句:「在勝利面前只能高興一秒」,艱難險阻仍在前方。

關稅博弈,風雲變幻,我們不由地想到「一帶一路」這個答案,它的重要性在這百年變局之中再次凸顯。直新聞團隊特派記者辛澤銘、金子堯趕赴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西安,專訪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馮宗憲。

馮宗憲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商務部全球價值鏈諮詢組專家,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從1986年至今,從事國際經濟貿易相關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近40年,主持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馮宗憲還是西交大「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研究院首任院長,著有中國與「一帶一路」發展系列研究叢書。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各國合作發展,抵禦關稅戰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

71歲的馮老先生就像一部行走的數據庫,博聞強識談笑風生。偌大的地圖在他面前宛如一本掌中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星羅棋布,那是新時代「絲路人」魂牽夢縈的報國宏願。

以下是專訪實錄,馮宗憲先生分析了「倒數90天」里中美要談、能談、該談的領域,他還談及中美談判風格、節奏的差異以及對中國談判策略的建議,耐性看完必有所得。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馮宗憲接受直新聞特派記者辛澤銘專訪。

直新聞:隨著《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的發佈,這一輪中美關稅戰似乎迎來了轉機,我們分析聯合聲明發現,中美採取了「對等降稅」的方式。如果說過去一個月的關稅對壘是「你進一步,我進一步」,那這一回中美之間「你讓一步,我讓一步」的互動,傳遞了什麼信號?

馮宗憲:大家對中美貿易會談的評論普遍是「出乎意外」,我認為也在「情理之中」。美方想要談判解決問題,那必然就要妥協退讓。

第一輪可能我們大家都是比較「硬剛」,你加多少我就反製多少,奉陪到底。第二輪我們說「談,大門敞開」,那麼第二輪最後從中方記者會上我們聽到的信息就是互相尊重、平等協商。這個時候就是「對等交易」了,你讓多少我讓多少。想要談判有結果就必須有彼此的讓步,目的就是要共同維護中美關係。

直新聞:雙方各降115%,幅度超乎外界預期。此前特朗普政府把調門提得那麼高,那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妥協退讓?

馮宗憲:表面上看,談判由兩國負責國際貿易、經濟政策的官員以及法律專家等進行,但實際上,背後是有很強的國內政策、國民意志的反映。

美國有政黨、利益集團、選民。其實特朗普從2月份提出對全球加稅後,已經喊了50多次要修改、暫停或者豁免,他不可能不顧及選民的利益。如果一味加關稅,農民拿不到訂單,大豆賣給誰?小麥賣給誰?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大買主,自新中國跟美國建交以後,農業貿易就是雙邊貿易非常重要的基礎。歷史上美國每次跟我們打貿易戰,從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開始,農業就是它不能動的「神經」,哪一個總統都得「掂量」。農業是個很特殊的產業,是人類社會最基礎的產業,大家都要吃飯,所以農產品有準公共產品的特點。所以美國農民雖然人少,但是能量和影響很大。

此外還有黨派鬥爭和中期選舉的壓力,中期選舉經常可能改變美國國會的政治版圖。特朗普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民主黨上來,一旦被民主黨掣肘,那他這套做法可能就行不通了,他和內閣成員就要面臨無休止的內耗。

直新聞:當然,我們也在聯合聲明中看到了「90天」這個限定,這似乎意味著,與許多跟美國達成初步協議的國家一樣,這隻是一場「長達90天的休戰」,西方媒體使用了一個標題是「中美終於走上了談判桌,但這場戰爭遠未結束」。您對此有何展望?

馮宗憲:90天對外貿來說是個窗口期,逼得商家可能要大量囤貨,因為你要考慮最壞的情況。特朗普也對記者說了,如果90天沒談成,他還是要加高關稅。當然這也是一種談判手段,也是威脅,但是談判就是需要一個期限,如果馬拉松式地慢慢談那大家也都受不了。

而在這90天裡面,中美要談、能談、該談的領域有很多。如果大家談得比較融洽,我們就要爭取「早期收穫」,就是說把好看的、便於操作的拿出來先談成。比方說,美國如果把好解決的芬太尼關稅取消了,我們也可以把反製措施取消了,這就是一個可以馬上端上來的成果。我覺得這是有可能的,因為這次中美日內瓦會談,實際上也涉及了芬太尼問題,據說也取得了進展。

再下一步,它可能還會要求我們去買更多的美國糧食、石油等商品,這些我們可以做一些取捨,因為我們進口的大宗商品,本來就是謀求多元化供應渠道,不能掛在某一個國家上,這樣容易受到約束。那麼我們也可以對美國說,如果你願意放開一些對半導體的出口管製,那我們可以更多地買農產品,就看你幹不干。

直新聞:對於未來的中美談判,我們該如何管理預期?

馮宗憲:談起來自然是好事,但是談判肯定是需要時間的,需要多回合博弈。我們已經看到,美國給談判增加了一些障礙。美國商務部13日發佈指導意見稱,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使用華為的昇騰人工智能芯片都會違反出口管製規定。它這就是長臂管轄,管轄到第三方使用華為的芯片,這明顯是針對我們的科技前沿、產業發展與國際合作的。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到,美國還在跟其他國家進行談判,它有一個策略就是給中國和這些國家的合作當中攻入一個楔子。各國都可以談這沒問題,我們不反對,但是你們要按照WTO非歧視、透明度的原則,不能傷害中國的利益。你一旦傷害中國利益,我可能就要反製,這是我們的紅線、底線。

所以我預計談判不會那麼順利。關鍵是特朗普本人也比較多變,在他第一任期期間中美進行談判,經常是前腳才有一個重大進展,後腳又變了,為什麼?因為他可能覺得這麼快有進展,那就要「得寸進尺」再提點別的。所以這一次,我們要保持冷靜觀察,把握節奏。大家如果都願意秉持解決問題、平等相待的原則,那遲早還是能解決問題的。

直新聞:中美雙方在談判時有怎樣不同的風格與策略?

馮宗憲:特朗普喜歡親自下場,喜歡強調與別國元首直接通話。好像這樣就能顯示他有很大「魔力」,彷彿一個電話就能解決任何問題。

我們跟他的做法不太一樣,我們是先積累善意建立信任,有共同意願後各工作層級再具體對接,然後再是領導人拍板認可。

直新聞:有觀點認為,在這一輪「特朗普關稅戰」開打之初,中國的堅決抵抗給世界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激勵了許多同樣被美國霸淩的國家奮起反抗,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為世界帶來了某種「抵抗紅利」。那麼隨著中美在日內瓦會談中取得了初步共識,是否也在更大程度上印證了「妥協退讓毫無用處,堅定守住就有希望」這句話的重要性?您怎麼看待這種「抵抗紅利」,中國是否發揮了「示範效應」?

馮宗憲:儘管我們是世界範圍尼馬有的「硬剛」國家,但是也給其他國家樹立了「示範效應」,就是說你要具備實力和道義跟它「硬剛」,那剛也就剛了,它最終還是要來跟你談。

中國的立場和做法不僅代表中國,還代表新興力量的崛起,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代表全球南方。因為大家有共同的發展目標也有共同的處境,就是經常受到西方的打壓,所以要團結起來共同抗爭,不能各自為戰,那樣會被各個擊破。

直新聞:翻看美國歷史我們發現,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總統胡佛就簽署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向世界各國徵收關稅。但最終的結果不僅沒有扭轉經濟下行的頹勢,反而加重了蕭條,更在國際範圍內引發了一系列關稅戰。都說太陽底下無新事,特朗普以及他的幕僚們難道不清楚這段歷史嗎?美國人民的長輩們已經為「關稅戰買過單了」,為什麼特朗普依然覺得這一招是管用的?

馮宗憲:歷史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又不是簡單的重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是美國在1930年實施的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貿易保護主義法案,法案的初衷是保護美國農業和工業,通過提高關稅來減少進口,防止外國商品對美國市場的衝擊。然而將20000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稅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引發了一場全球貿易戰,導致美國的出口大幅下降。例如,在關稅戰後農產品價格進一步暴跌,大量農場主破產;工業方面,雖然關稅提高了,由於許多工業原材料依賴進口,關稅的提高使得原材料成本上升,增加了國內工業生產的成本。此舉導致各國紛紛效仿美國提高關稅,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全球貿易壁壘不斷加高。據統計,從1929年到1933年,世界貿易總額萎縮了約60%。

這裏還有必要回溯一下更早之前的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他是美國第25任總統(1897–1901年在任),據說也是特朗普總統崇拜的一位總統。其任期內的政策以經濟保護主義、金本位製和海外擴張為核心,對美國19世紀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麥金萊政府大幅提高進口商品關稅(平均稅率達46%),以保護美國本土製造業免受外國競爭。麥金萊的政策體現了19世紀末美國從「孤立主義」向「擴張主義」的轉型:經濟上依賴保護主義和金本位製,外交上通過戰爭和殖民手段爭奪全球影響力。麥金萊時期的一些舉措和政策理念與特朗普有相似之處,如希望通過關稅武器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理念相契合。

直新聞:您是研究國際貿易的,對國家間設置貿易壁壘保持長期觀察,那麼在您看來,國際貿易格局被強行一分為二,最終形成兩個經貿朋友圈,彼此之間是貿易壁壘的高牆,這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先例嗎?這種逆全球化的動機,是否符合經濟學邏輯?

馮宗憲:特朗普他的主觀目的很清楚,就是美國優先,帶有很強的霸權主義思想。他怎麼折騰都可以,而不在乎其他國家利益,哪怕把你折騰破產了他也不管。但我們經常講,貿易是一個合作的事件,大家都要獲益,不能說你完全獲益不管別人,那不叫貿易那叫掠奪。要是歐洲或者其他國家也像它那樣,那就天下大亂了,那就成了諸侯紛爭,春秋戰國了。如果他還不改變,那現實世界就會被劃分為兩個體系,或不同陣營,美國自成一派。

然而更多的國家、理性的國家都還是認同並堅持世界貿易體系的規則,即便有問題分歧也可以協商談判解決。中國的立場就是這樣,歡迎多邊合作,團結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例如最近我們看到的中國-拉共體合作機制,還有金磚機制、上合組織、中國東盟10+1、中非合作機制、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等等。因為中國強調,我們在聯合國的這一票永遠屬於發展中國家,這個立場是很鮮明的。

直新聞: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2週年,您是研究絲綢之路的專家,據您的觀察與瞭解,中國的這個倡議在過去這些年是如何造福沿線國家的?能否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本身也是對逆全球化思潮的一種對衝?

馮宗憲:「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一年,美時任總統奧巴馬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實際上就是想封堵中國的海權發展和海權利益。所以我們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在哈薩克史丹提出了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隨後又在印尼提出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我們在前十年的「一帶一路」整體設計框架叫「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在政策、設施、貿易、金融、民心等方面推進互聯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倡議提出12年,雅萬高鐵、坦讚鐵路、中老鐵路等「一帶一路」旗艦項目以及諸多小而美項目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10年內,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進行了3000多個項目建設,提供了40多萬個就業崗位,帶動了近4000多萬人脫貧。近年來,隨著我們的光伏、太陽能、風能、新能源汽車走出去,還形成了「一帶一路」綠色化的特點。

實際上,中美貿易和「一帶一路」貿易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前五年或者說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初期,美國還是我們的最大貿易夥伴,我們跟美國、歐盟的貿易量基本都是數一數二的。而現在出現了轉換,我們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量已經超過了美國。202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貨物貿易額達22.1萬億元,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50.1%,中國和美國貨物貿易額為6883億美元,佔比11.17%。

這說明「一帶一路」是我們對衝美國干擾中美貿易一個重要的手段,它要把「對等關稅」作為武器的話,我們就看到了我們的迴旋餘地在哪裡。

對於美國來說,中國你只發展輕工業,發展紡織品那是越多越好,但它不能容忍你在它有比較優勢的這些產業也發展起來,甚至超過它,比如大飛機、半導體、人工智能,因為這是它發展的命門。但是我們肯定不能止步於輕工業,我們也有雄心壯誌,美國沒有權力阻擋中國的發展。發展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美國是大把花錢,那我們發展中國家也有我們的道路,也可以後來居上。「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就是這樣一條康莊大道。

直新聞:「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抵禦關稅戰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未來還有哪些重要增長點?

馮宗憲: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帶一路」六條重要的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西安位於我們國家的幾何中心位置上,從西安開出的中歐班列,開行量約佔全國總量的1/4,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保持全國領先。

現在還有一個重大發展的利好消息,我們國家最長的包海高鐵即將要通車,從包頭經過西安一直修到海口,貫穿南北八個省份。如果這條鐵路一通,它就把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又連接起來了,將六大經濟走廊連接三條。橫貫八省,北接蒙古和俄羅斯,南達東南亞,實現海陸貫通。

中國西北部相鄰的中亞地區和南部相鄰的東南亞地區,這兩個地方都分別有400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以及中亞地區7500萬人口,東南亞6.5億多人口的市場,這也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周邊市場。像西亞、中亞這塊方向,以「能源貿易+陸權」為核心,是中國向西開放的穩定後方,不斷地輸送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還有糧食;東南亞方向,以「加工貿易+海權」為核心,是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前沿樞紐,又是我們加工業的外遷合作基地,是「走出去」很大的市場。

繼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等「一帶一路」旗艦項目發揮示範效應後,中越標準軌鐵路建設還將進一步助推東南亞市場發展。此外,目前時速120公里的中歐班列,未來也有可能進一步提速。這些都將助力共建國家經貿合作的提質升級。

「一帶一路」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區域性的發展倡議了,從區域輻射到全球聯動,從單一維度到多元共生,它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發展倡議,倡議開放包容、非排他性。那就是說,世界各國,無論誰願意來,都可以參加共建;美國人願意來,當然也可以。

深圳衛視直新聞攝製組與馮宗憲團隊合照深圳衛視直新聞攝製組與馮宗憲團隊合照

記者丨辛澤銘、金子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