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北鬥的眼界,可沒GPS那麼窄
全國約2.88億部智能手機支持北鬥定位功能;北鬥系統相關服務及產品已出口至全球140餘個國家和地區……
《2025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日前發佈,北鬥系統的蓬勃發展形勢令人欣喜。對此,一些外媒卻酸了,聲稱「北鬥系統正挑戰美國GPS系統的全球地位」,以此作為「中國威脅」「零和博弈」的新料。

說起來,「全球衛星導航球會」的成員並不多。美國的GPS是最早的「玩家」,也是該領域一直以來的霸主,俄羅斯的格洛諾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等「後來者」都不能與之相較。但誰規定只能GPS「一家獨大」,壟斷全盤呢?北鬥系統的崛起,是性能使然,是市場選擇,美國話裡話外傳遞「被針對」「被挑戰」,反倒暴露出唯我獨尊的傲慢與狹隘。
給別人指路,自己要先走出一條路。從中國的視角來看,我們建設北鬥系統從來不是為了挑戰誰、取代誰,而是基於獨立自主的戰略清醒,甚至完全是被倒逼使然。現代化社會,衛星導航是各行各業的「眼睛」,美國希望大家都用GPS,不再另起爐灶,但GPS卻不時露出「獠牙」,令各國不寒而慄。
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GPS系統第一次以武器製導的形式大獲成功,美國人甚至將海灣戰爭歸結為「GPS的勝利」。1993年,美國無端抹黑中國「銀河號」運輸化學武器,武力逼停並關閉「銀河號」GPS信號,導致該貨輪被迫危險漂航三週之久。
可以說,軍民兩用的GPS,既為美國在全球賺得巨大經濟收益,也成了其維護自身政治與軍事霸權的重要工具,一次又一次被用來「卡脖子」。嚴峻的現實,堅定了中國人獨立自主搞衛星導航系統的決心。今天,美國熱衷炒作「北鬥威脅」,但試想,如果中國手中沒有北鬥,成了「睜眼瞎」,又會被霸淩到什麼田地?
況且,中國人的自主創新,從不排斥開放合作,中國建設北鬥系統,也從來沒有關起門來獨享成果。作為聯合國認可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北鬥全面進入民航、海事、移動通信等11個國際組織的標準體系,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在助力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方面,北鬥更是不遺餘力——巴基史丹的交通運輸、港口管理,緬甸的土地規劃、河運監管,老撾的精細農業、病蟲災害監管,汶萊的都市現代化建設、智慧旅遊,印尼的海上集成應用,都有北鬥的身影。尼日利亞、突尼西亞、塞內加爾、喀麥隆、吉布提等30多個非洲國家也已建設北鬥CORS站,當地水利、交通、農業、氣象監測等領域正得到高精度位置服務。中國胸懷和中國貢獻,伴隨「太空絲路」不斷延展。

「中國的北鬥,也是世界的北鬥」,中國的科技胸懷與技術成果正造福世界。且看,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外國航天員、外國科研項目都有機會登上「天宮」;「嫦娥四號」帶著多個國際合作載荷前往月背挖土,中國慷慨與各國分享帶回的樣本;中國的AI應用致力於開源發展,助力全球創新合作……反觀一些國家,這麼些年一直打「科技冷戰」、搞「技術壁壘」,「禁止科研人員與中國航天機構接觸」「禁止使用中國AI」等上不得檯面的伎倆是多麼可笑與愚昧,哪有半點大國的樣子?
猶記得小學課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寫道,「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針,會幫助你辨別方向。」有網民說,可以再加上一句:「天上還有很多指路明星,是中國人送上去的。」相信這些默默無言但心有大愛的中國「星星」,會為全球更多人照亮更美好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