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中國最大規模的博物繪畫藝術展中 邂逅跨越千年的自然之美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攝影報導
從張大千筆下生動淡雅的黃玉蘭,到展現了古代畫家對於自然生境細緻觀察的清代圖卷,還有代表了中國傳統植物插畫最高水平的古籍……5月22日,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今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而在錦江之畔的四川大學博物館中,也用一場展覽帶領觀眾穿越時空,以時間和技藝為軸,領略人類與自然的雋永對話。

當天,「自然的肖像:中外博物繪畫藝術展」在四川大學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展覽彙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博物繪畫、版畫和古籍等珍貴展品及標本300餘件,講述從古埃及到現代中國數千年間博物繪畫的歷史。

「可以說,此次展覽是近年來全國範圍內較大規模、體系最完整的博物繪畫藝術展。」展覽現場,四川大學博物館學術與展覽部主任、展覽策展代表陳長虹這樣說道,她向封面新聞記者緩緩道來展覽背後的敘事脈絡和亮點展品。
300餘件展品亮相
勾勒出博物繪畫的前世今生
當巨大的花束在展覽的入口處吸引著觀眾的眼球,步入展覽的同時,就彷彿掉入了「花花世界」中。循著展廳的動線走去,從古埃及時期的壁畫,到中世紀手抄本中的動植物形象,再到體系完整的歐洲博物學版畫等重要博物繪畫藝術,還有中國現當代博物繪畫……都依次呈現在觀眾的眼中。

博物繪畫,這是人類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記錄自然特徵的方式。人們通過對大自然仔細地觀察和記錄,進而圖繪其形,那些能將自然特徵準確呈現出來的圖像,就稱之為「博物繪畫」。就在這場展覽中,觀眾能夠看到博物繪畫長達數千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此次展覽的時間跨度很長,從古埃及時期的壁畫一直講到了現當代的博物繪畫。」據陳長虹介紹,展覽採用了時間線性的邏輯,共分為6個單元,展示了世界各地、古往今來各類博物繪畫藝術作品,不乏首次在華亮相的世界知名博物版畫作品。
譬如,在展覽的開篇「文明肇建」,主要介紹人類早期文明對自然的記錄,包括古埃及的壁畫、古羅馬馬賽克藝術、中國秦漢時代工藝美術中的自然圖景等;到第二單元「手繪自然」,不僅展示了西方世界從中世紀至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抄本中的動植物插圖,也有東方世界包括中國傳統本草圖譜和花鳥畫作品中的動植物圖繪;而國內首次展出的15到17世紀歐洲最成體系的草藥誌插圖,則在第三單元「梓工槧圖」亮相,該單元還展示了一批中國植物木刻版畫經典。

此外,「鑿銅為譜」單元精選了17-19世紀歐洲經典的博物學銅版畫,「砥石如案」單元則展出了大量西方各國的石版畫作品,在展覽尾部的「中華新風」聚焦中國現當代博物繪畫,不僅有中國植物科學畫奠基人馮澄如的科學繪圖,還有當代中國博物畫泰鬥曾孝濂的新型博物繪畫作品……
「過去策劃的展覽,大多以歷史類為主。那這一次的博物繪畫展覽,是把生機盎然的自然視覺,把生動的動物植物請進了我們的展廳。」陳長虹說道,如今在展廳中亮相的動物和植物的形象,是經過了人類的創作,從生動鮮活的自然本身變成了平面的圖像,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同樣發現了它們的非同尋常的美麗。「自然本身是充滿靈動的、深邃的,人類如何去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地相處,也許此次展覽我們希望能引起觀眾的注意。」
邂逅張大千筆下的植物
看自然標本與博物繪畫相映成趣
顏色清新淡雅的花束,緩緩綻放在水墨之前,在畫家簡練的線條下,便將植物的形態描繪得栩栩如生……當人們來到展覽中,總會在一件展品前佇立良久,那就是一代書畫大家張大千繪製的黃玉蘭圖軸,這也是展覽中的重點展品。
「這幅作品是張大千在他的壯年時期繪製的花卉圖,此前從未在館中展出過。」陳長虹提到,也許大家都很熟悉張大千先生的山水圖、人物圖,卻很少見到他筆下的花卉。「這幅花卉圖,我們將其歸入了博物繪圖的展覽裡面,因為其形象地概括出了植物的形態特徵。」

有趣的是,當觀眾在展廳流連忘返時,不僅能邂逅平面的畫作,還能偶遇不少動物的標本。原來,展覽中除了海內外私人藏家的珍貴藏品和本館古代繪畫,還有來自浙江自然博物院、成都博物館、成都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的博物畫作和自然標本。
「可能當觀眾聽到這個展覽,預想看到的都是二維的繪畫。但此次我們畫作和真實的自然標本結合起來,同時輔以多媒體的創作展陳,讓畫作中的花、鳥、蟲、魚,都動了起來,它們同時構成了一個非常豐富的自然世界。」
陳長虹還提到,展覽還特別設置了互動體驗區,觀眾可通過AR技術「複活」古畫中的動植物,或親手嘗試雕版印刷自然萬物,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同時展覽還特別設計了近10款圖章,皆取材於展覽中博物繪畫。「大家來展覽中,不僅可以靜靜地欣賞,還能自己動手集章,收穫多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