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輪美伊核談判在即,以色列將做何打算?
美國和伊朗即將迎來第五輪核談判。5月21日,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在社交媒體上透露,美伊第五輪談判定於5月23日在羅馬舉行。
自4月12日談判重新啟動以來,美伊已進行四輪間接會談,但核心分歧仍未化解。近期美國要求伊朗完全放棄鈾濃縮生產,而伊朗堅稱這是其不可剝奪的權利。
整個談判進程籠罩在陰影之下,美國總統特朗普設下60天期限,警告若無法達成協議將考慮對伊軍事打擊。此外,近期曝光的以色列可能襲擊伊朗核設施的計劃,以及伊朗5月22日表示將毫不猶豫強力回應,為談判的前景增添了新變數。
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的學者表示,與前幾輪相比,本輪談判或將觸及更多核心議題。若雙方都能秉持務實態度,不排除取得突破的可能。但受訪學者同時也表示,如果美方要價過高,談判仍可能走向破裂。
美伊四輪談判未破局,鈾濃縮底線難踰越
自4月12日在阿曼斡旋下啟動首輪談判以來,美伊雙方已進行了四輪會談。談判內容從最初的宏觀框架逐步過渡到技術性細節,第三輪談判引入經濟領域專家參與磋商。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評價此前的討論「雖然艱難但有益」,美方也承認雙方就核問題達成了「某種」共識。然而,這種看似向好的局面在美國後來的改口中被打破。
5月18日,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在接受採訪時突然表示:「我們有一條非常明確的紅線,那就是(鈾)濃縮。我們不能允許哪怕只有1%的濃縮能力。」這一表態相比之前更加強硬。最初美國表示,只要伊朗不發展核武器,可保留濃縮鈾工程和民用核設施。

新華社稱,威特科夫這一表態顯然是極大提高了談判要價。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王晉分析,美方立場的轉變可以理解為一種策略,通過表達更加強硬的立場,試圖迫使伊朗在一些方面作出更大讓步。
對此,伊朗以強硬姿態回應。5月20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文尼斯伊明確回應,伊朗不需要任何方面對其鈾濃縮權利的許可。他同時表示,不指望談判能取得積極成果。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希也早在4月多次強調,鈾濃縮是《核不擴散條約》賦予的合法權利。
分析認為,美方立場變得更加強硬,突破了伊方在鈾濃縮問題上的底線,導致雙方在核談判的過程中立場對立。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文晶指出,「在伊朗看來,鈾濃縮是伊朗人的合法權利,因此將其視為不應踐踏的談判紅線。」王晉同樣認為,「伊朗高層近期的表態,是其保留和平使用核能底線的一種延續。」
美伊談判的難點還在於,雙方的戰略目標存在分歧。據王晉觀察,特朗普政府要價較高,希望通過此次美伊核談判「一勞永逸」解決多重問題,如尋求將限制伊朗的彈道導彈研發和地區影響力納入談判,伊朗則堅持談判僅限於核問題,其預期目標是使美國解除對伊朗的製裁,這種認知差異是當前談判艱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輪伊核談判:談攏還是動武?
美伊第五輪核談判即將開啟,雙方在鈾濃縮問題上的尖銳對立讓談判前景充滿變數。
分析認為,儘管在核心議題上的分歧會成為美伊進一步談判的巨大障礙,但雙方強烈的談判意願為突破保留了可能性。
在文晶看來,美國此次談判主要有三重考量:首先,把握伊朗地區影響力削弱的時機。受伊朗盟友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崩潰等事件影響,伊朗現在的影響力有限,極限施壓更可能使其在一些問題上讓步;其次,通過「離岸平衡」策略維護中東利益——「離岸平衡」意味著特朗普政府通過支持以色列等地區盟友來維護美國利益;第三,回應以色列安全關切,以色列將伊朗視為安全威脅,這一立場影響著美國的中東政策。
與此同時,伊朗的經濟困境使其同樣渴望達成協議。外界普遍認為,多年「極限施壓」已使伊朗經濟瀕臨崩潰,解除製裁成為伊朗最迫切的訴求之一,這正是伊朗願意與特朗普政府坐下來談判的原因。
這種「雙向奔赴」催生了達成協議的可能性。王晉預計,「第五輪談判可能更多涉及濃縮鈾丰度和談判範圍等核心議題。若雙方以務實精神進行,談判有望取得突破。」文晶也傾向於認為,「美伊雙方在第五輪談判,或在接下來的談判中各讓一步。」
然而,王晉提到:「若美國要價過高,談判仍可能走向破裂。」這引發一個重要問題:若談判破裂,特朗普會兌現其之前「談不攏就轟炸」的威脅嗎?

當地時間2025年5月20日,伊朗德黑蘭,在一個紀念活動上,伊朗最高領袖哈文尼斯伊稱,他對與美國的核談判能否達成協議持懷疑態度。圖/IC photo
特朗普在3月7日致哈文尼斯伊的一封信中設定了美伊達成協議的60天期限。他揚言,若協議未能達成,可能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如果按照這封信發出的時間計算,60天期限已過。如果以4月12日重啟談判為起點,至今也已過去一個多月,但美伊尚未公佈有任何實質性進展。
對於特朗普威脅的軍事選項,分析認為更多是其談判策略。文晶指出,考慮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前車之鑒,特朗普不會在中東投入太多,而是更傾向於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這符合其一貫的行事邏輯。」在王晉看來,現有封鎖和製裁幾乎把伊朗的社會經濟秩序推向混亂邊緣,美國無需對伊朗採取軍事手段。
美情報顯示以色列準備襲擊伊朗核設施
在美國與伊朗核問題談判分歧嚴重之際,美國情報顯示,以色列正為打擊伊朗核設施做準備。
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關係由來已久。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衝突升級以來,雙方已多次發生軍事衝突,包括去年4月和10月的兩次互相襲擊本土。有知情人士透露,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的可能性「近幾個月來顯著上升」,如果美國與伊朗無法就鈾濃縮問題達成協議,那麼以方發動襲擊的可能性將更大。
這一判斷與以總理內塔尼亞胡4月訪美時的表態呼應。4月7日,內塔尼亞胡訪美與特朗普會面時表示「伊朗決不能擁有核武器」,伊朗應在美國的監督下拆除或炸燬所有核設施。內塔尼亞胡表示,伊核問題還有第二種可能性,那就是伊朗拖延談判,最終只得訴諸軍事手段。
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齊5月22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來自以色列的威脅早已屢見不鮮,「但最近美國官員透露的以色列計劃非法攻擊伊朗及其核設施的信息令人震驚,這理應立即受到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嚴厲譴責」「如果以色列得不到製止,伊朗將被迫採取特殊措施來保護其核設施和核材料」。

當地時間2025年5月21日,耶路撒冷,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自2024年12月以來的首次新聞發佈會。內塔尼亞胡稱,以色列正在與美國保持全面協調,密切關注伊朗核活動的走向。如果外交努力能夠阻止伊朗的核計劃,以色列將對此表示歡迎;但同時也將保留單方面採取防衛行動的權利。圖/IC photo
觀察人士指出,以色列準備襲擊伊朗核設施的消息,既是以色列配合美國施壓伊朗,更是維護自身安全利益。
文晶認為,這一消息或是以色列配合美國施壓伊朗,使美國與伊朗達成以色列能接受的核協議,因為以色列擔憂的是美伊達成的協議會使伊朗獲得製裁解除的同時保留核能力,這會增加對以色列的威脅。
王晉持類似看法,認為以色列可能旨在通過威懾,迫使伊朗在與美國的核協議談判中讓步,但他指出,以色列的強硬立場與美國對話解決伊核分歧的策略存在差異,以色列的行動可能超出美國預期,「需要美國加以製約和管控。」
若以色列單方面發動襲擊,後果充滿變數。據新華社報導,伊朗核項目已具備「分散、加固、有冗餘、隱蔽」等特徵,哪怕部分設備倖存,亦可為秘密重建提供條件,且伊朗科學家掌握的技術無法通過軍事打擊摧毀。更重要的是,軍事打擊可能促使伊朗方面認定,唯有擁有核武器方能自保,從而加快核武步伐甚至退出《核不擴散條約》、拒絕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
不過,美國白宮近日表態稱,仍致力於「外交解決方案」,這被解讀為美國暗示可能對以色列的軍事計劃有所保留。鑒於此,以色列是否會襲擊伊朗核設施,仍有待觀察。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
編輯 胡傑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