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會:萬億超級展會平台的上海創新樣本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深圳文博會)拉開帷幕。
自2004年創辦以來,深圳文博會不斷成長和迭代,如今已成為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和數字化的「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深圳文博會既充分體現了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場景,亦見證了中國文化自信的時代風貌,更為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寫下了鮮活註腳。
「這裏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坐標系。」參展商林勇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

文化產業成就超級平台
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
上述統計顯示,文化九大行業營業收入實現全面增長,其中文化裝備生產、文化投資運營、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和創意設計服務5個行業營業收入實現較快增長,比上年分別增長9.3%、9.1%、8.8%、6.9%和6.8%,而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文化消費終端生產、文化傳播渠道4個行業營業收入增速介於1.6%至5.5%。另外,2024年,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9萬億元,同比增長9.8%,快於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3.8%,而文化新業態行業對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65.7%。利潤總額較快增長。去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8%;營業收入利潤率為9.12%,比上年提高0.39個百分點。
這一組組數據充分說明,中國文化產業的新動能持續發力,不斷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證,而文化產業更成為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與新引擎。
中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成就了深圳文博會的萬億級超級平台。
南方日報報導稱,截至上一屆,曆屆深圳文博會共計總成交額超過3萬億元,服務文化產業企業機構超過4.5萬個,成功連接超過7萬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
「深圳文博會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的風向標,擁有極強的影響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對澎湃新聞稱。
多年來,深圳文博會憑藉強大的吸引力,每年彙聚國內外超10萬種文化創意產品,輻射全球百餘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實效最強、影響最廣的展會。
作為如此體量的超級平台,定會給全國企業搶訂單、拓市場和搶商機帶來積極的力量。
為應對當前形勢,本屆深圳文博會特地精心策劃22項促交易措施,全力推動產品交易、服務貿易、項目合作與文化投融資,提供覆蓋展前、展中和展後的全流程、全年化服務,借此有效推動文化與產業「雙向奔赴」。
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坐標系,深圳文博會更集中呈現了文化產業的前沿成果與創新方向,成為洞察行業趨勢、把握髮展機遇的重要窗口。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深圳文博會總共舉辦超過120場「首展」「首戰」和「正選」活動;特別打造地方文化展區,彙聚了全國各省市精挑細選的文化龍頭企業與匠心之作,全新升級「文創中國」展區,生動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潮流;非遺、工藝美術、老字號、鄉村文化振興等特色板塊,亦讓無數參觀者眼前一亮。

「文化改革新氣象」的上海創新樣本
深圳文博會不僅是我國文化創新成果的超級平台,更是全國各省市文化底色與創新表達的時代舞台。
今年上海展區以「奔湧上海,文化改革新氣象——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為主題,並以「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新實踐」「文旅商體展聯動新探索」「文化出海新模式」和「文化科技發展新動能」等板塊,系統總結和展現了上海在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生動案例。
「這特別符合我們對上海的城市想像,時尚、國際和都市感。」來自新疆的文化參展商趙牧對澎湃新聞稱。
上海展區位於15號館,佔地近千平方米,其中臨港新片區特別版塊首次亮相深圳文博會。
步入上海展區,充滿了科技與人文的質感,立體波浪屏如靈動水韻,舒展文化肌理;裸眼3D夾角屏似時空棱鏡,折射城市剪影,展區以超高清波浪屏矩陣為載體,巧妙結合了文化案例和數字藝術的雙線敘事結構,把上海文化產業數據和重點產業出海數據轉化為變幻的「數據矩陣」。
如此數字化、互動式和沉浸式的呈現與體驗感,生動詮釋了上海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歷程與創新成果。
在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版塊中,充分展現上海主流媒體變革與出版業創新成果。上海報業集團推出「派生萬物」「財躍大模型」等AI應用,旗下媒體800餘帳號覆蓋第三方平台,總粉絲4.5億,全年直播超4600場。上海廣播電視台(SMG)升級版「看東方」APP,打造「魔都圈」消費入口及上海博物館數字孿生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攜《唐五代詩全編》(50冊)及敦煌文獻出版亮相,並同步展示國內首個大模型工具書融合的「辭文智能審校系統」;上影集團推出的《浪浪山小妖怪》等8部獻禮影片。
作為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上海擁有超強的文旅消費活力。
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460部影片、樂高樂園暑期開業打造積木文旅地標、咖啡文化節聯動9000+咖啡館激活消費;古埃及大展吸引220萬人次;小紅書日均千萬級UGC構建數字地球村;豫園燈會30年傳承非遺燈綵,在全球點亮中華文化……
不僅擁有強勁的文化消費力,上海還通過文化出海構建國際影響力。
上海博物館古埃及大展創2.5億文創銷售,帶動周邊消費超百億,數字展票房2400萬,樹立中伊凡化交流標杆;米赫洛域遊《原神》「非遺+遊戲」項目煥活傳統文化;追光動畫《長安三萬里》以現代視覺重構中國敘事。
另外,上海在科技文化方面亦成果豐碩。喜馬拉雅AI音頻大模型服務3.18億月活用戶,推出智能眼鏡等適老助殘設備;中共一大紀念館運用文物數字化與元宇宙技術,入選國家紅色旅遊創新案例;混知科普漫畫覆蓋4000萬粉絲,《漫畫百年黨史》獲中宣部認可;合合信息AI古籍修復技術實現文化遺產數字重生;千機科技無人機編隊創四項健力士紀錄;像航科技無介質全息技術實現博物館裸眼3D交互;風語築打造《典籍里的中國》等沉浸式文化IP,腦機接口展項開啟互動新體驗。
如何抓住年青人,當前幾乎是所有城市管理者的第一要務。今年上海展區的臨港新片區特色展區以打造年輕態文化高地的姿態,積極亮相深圳文博會。全球首套《山海經》隕石編磬與隕鐵金箍棒微縮版首戰;《行走的天文館》VR產品再現宇宙奧秘;萬祥鎮「二十四節氣」文旅小鎮展示非遺織帶技藝;商湯元蘿蔔AI棋手提供智慧對弈;耀雪冰雪世界與海昌海洋公園演繹藍白經濟碰撞;滴水雲廳數字沙盤展現城市規劃;朵雲書院營造湖畔詩意空間……
上述豐富的文化創新成果,足以體現上海文化改革新氣象。
無論從成果展示到改革深化的轉型,上海持續輸出「紅色底色、時代亮色、海派特色」的文化創新樣本。

文博會的「上報答卷」
在上海展區入口大屏上滾動播出著解放日報、文彙報、新民晚報、澎湃新聞和界面財聯社近期出品的精品混剪影片,上海報業集團的AI超級平台、澎湃新聞的「派生萬物」開放平台和界面財聯社的財躍大模型,引來業界和參觀者的注目,紛紛到此合照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報業集團融媒創作室的書架,不僅展示集團旗下三聯書店、文彙出版社和城市動漫近年來的獲獎圖書,還展示了集團優秀融媒工作室的宣推海報,讓參觀者耳目一新。
今年,上海報業集團以系統性改革階段性成效亮相深圳文博會,無論是平台與內容創新、抑或AI智能應用,還是融媒創作的實踐案例,無不展現出作為主流媒體系統性的變革「上報樣本」,亦是全力書寫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上報答卷」。
2024年11月,上海報業集團率先啟動系統性改革,吹響新一輪改革號角,以堅定的信念、昂揚的鬥志跑出上報加速度,全力成為引領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先行者。
近年來,上海報業集團發力做大做強自主可控的傳播平台,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界面財聯社三大平台在上報展台站「C位」。解放日報、文彙報、新民晚報共建共享上觀新聞,時政深度、人文厚度、民生溫度交相輝映,全力打造全國省級黨報新聞客戶端領先品牌;澎湃新聞啟動上線以來最大規模優化調整,全力鍛造國內領先、影響全球的新型全球媒體;界面財聯社緊密圍繞「打造頭部財經平台」,聚力打造重大經濟政策權威解讀「第一品牌」。上報國傳中心集聚旗下英文媒體優勢,成為海內外人士瞭解上海的重要平台,生動傳播著中國、上海故事。
近年來,上海報業集團以「派生萬物」和「財躍大模型」等AI智能應用作為科技賦能內生生產,並積極推動文字記者影片化轉型,在流媒體時代佔據輿論陣地,其旗下主要媒體已超過800個帳號入駐第三方平台,總粉絲數達4.5億,全年直播超過4600場。
今年深圳文博會舉辦期間,上海報業集團派出旗下媒體骨幹采編力量,由集團層面統籌,使旗下媒體形成合力,立體化和全景式報導深圳文博會。
5月22日,開幕當天,上海報業集團旗下媒體聯手打造了兩場直播,在輿論場引發熱議,澎湃新聞、第六聲、界面財聯社也積極參與多場直播,充分發揮新型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在上海報業集團的系統性變革中,澎湃新聞積極響應,通過重組組織架構、推動采編改革、優化考核體系、強化AI賦能,在複雜的媒體生態體系中強化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改革動真格、真變革、做實事、求實效,力求探索出一條主流媒體既有內容傳播力、品牌影響力,又有技術賦能力、商業變現力、市場競爭力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