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出圈」記:「業餘隊」為何能捲出「大流量」?

6月14日,蘇超聯賽第四輪淮安主場迎戰南京的下半場,南京球迷程然(化名)回頭看了眼大屏幕,顯示當前淮安市體育中心的上座人數固定在26018。

這是截至當天,蘇超聯賽的上座率紀錄。程然興奮地拍下大屏幕,在微信上跟朋友說,「火了,火了,蘇超聯賽徹底火了!」

僅一天之後,紀錄又被徐州隊主場刷新——30823人。待到本輪蘇超聯賽所有場次都踢完,江蘇省足協副主席王小灣在朋友圈里興奮宣佈:這週末蘇超平均上座率超2.5萬人!

有媒體加上一句話:蘇超本輪上座率已超過中超今季的每場平均上座率。

「蘇超」聯賽,全稱是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由全省各市分別組建一支城市命名代表隊來比賽,定位於半職業聯賽或者業餘聯賽。經過近一個多月的發酵,蘇超聯賽已經成為「現象級」比賽。

南京隊和南通隊之間的「南哥之爭」,宿遷和徐州之間的「楚漢之爭」,「蘇錫常」三個墊底球隊的「太湖三傻打比」,本就被調侃「散裝江蘇」,蘇超聯賽的進行,讓「十三太保」的傳說在現實中有了載體。

有媒體稱,這是一個以城市文化為核心的足球比賽,球員和球迷都來自同一座城市,每支球隊都有讓人感到強烈的歸屬感。當球隊的每名隊員都是來自這座城市的普通人,是身邊的燒烤師傅、村幹部或健身房老闆,誰都想與萬千市民一同站在看台上搖旗呐喊,組成球隊場上11名球員之外的「第十二人」。

6月14日,蘇超聯賽第四輪淮安隊主場迎戰南京隊的比賽場景。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6月14日,蘇超聯賽第四輪淮安隊主場迎戰南京隊的比賽場景。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

6月14日11點05分,G9253列車從南京站緩緩駛出,向淮安東站出發。這是一班特殊的列車——江蘇省首趟「蘇超」球迷高鐵專列,列車中間不停站,從南京直達淮安,車上都是當天去往淮安市觀看蘇超聯賽淮安對陣南京隊比賽的球迷。

程然是這趟列車的乘客。一個半小時的旅途中,耳邊的歌聲與歡呼聲從未停止。有球迷把代表南京隊的藍色旗幟舉過頭頂,滿車廂的人都唱起助威的戰歌。

一位以創作江蘇「地域梗」知名的網紅,也跟著這趟專列從南京前往淮安。在車上不停為南京加油的他,抵達淮安東站後一把扯下南京隊波衫,露出裡面的淮安隊波衫,大喊一聲「到淮安你們自求多福」,就快速消失在了人群中。南京的球迷哄堂大笑,無人感覺被冒犯。

2025年6月14日,球迷們在G9253次列車上合照留念。當日,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第4輪淮安隊對陣南京隊的比賽在江蘇省淮安市舉行,鐵路部門開行南京站往返淮安東站的長三角首趟「蘇超」球迷高鐵專列,方便南京球迷前往觀賽。圖/IC photo

淮安市體育中心是淮安隊的主賽場。座位上都放著紅色的應援禮包。裡面裝有充氣棒、扇子以及補充能量的淮安特色小吃。

淮安市體育中心,當地人稱作奧體,建成於2014年,是一座有著33000個座位的專業球場。當天,球迷如潮水般湧入這座球場,其中有23000名是主場淮安球迷,3000名是作客南京球迷。

淮安文旅部門安排了別出心裁的開場表演:來自淮安西遊樂園的花車巡遊。當演職人員繞場一週,看台上聲浪鼎沸,有球迷調侃「淮安這是從三界請的外援」。

比賽開球不久,球場就被淮安隊的波衫染成紅色,像是烈焰在燃燒。鼓聲、加油聲、喇叭聲混在一起,每當主隊帶球進攻,場內的加油聲就會山呼海嘯般襲來。

比賽中,主隊球迷的看台上升起巨大橫幅,「崛起江淮,包容天下」。這是淮安市的宣傳口號,也是淮安球迷向南京球迷發出的歡迎信號。

球場北看台是客隊區域,那裡被南京波衫洗成藍色。雖然客隊球迷人少,但氣勢不輸主場球迷,3000人組成的客隊區域整齊劃一地響著「We are blue」的口號。南京隊率先打破僵局後,一聲稚嫩的童聲「叫南哥」在客隊看台響起。循聲望去,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正揮著手為南京隊加油,他的衣服上寫著四個大字——「南哥來了」。

淮安市體育中心的座位上都放著紅色的應援禮包。裡面裝有充氣棒、扇子以及補充能量的淮安特色小吃。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淮安市體育中心的座位上都放著紅色的應援禮包。裡面裝有充氣棒、扇子以及補充能量的淮安特色小吃。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

場外球迷們互相調侃,場上隊員卻是「真刀真槍」地肉搏。隨著比賽進行,場上隊員體力逐漸透支,但拚搶依然凶狠,攻防轉換節奏極快。「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的調侃,被從網上搬到球場上。

比賽最後10分鐘,多次進場的淮安隊醫跑起來顯得氣喘吁吁,跑動距離也被現場球迷調侃「快跟場上隊員一樣了」。

最終雙方1:1握手言和。終場哨響的一刹那,場上多名隊員就地躺倒,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

一天后,被調侃為「太湖三傻打比」的無錫主場對戰常州的比賽,場面照舊。

作為蘇超聯賽調整賽程後放在晚上黃金時間的比賽,江陰體育中心在開賽前的幾個小時,已經明亮如白晝。

賽場上,無錫隊在大部分時間都牢牢掌控著局勢,但常州隊球迷區的加油助威聲也從未停止。每當落後一球,常州隊的球迷就會用更熱烈的加油聲來鼓勵自家隊員「繼續戰鬥」。

現場大屏幕顯示,那場比賽的入場觀眾達25000名。

一位球迷告訴新京報記者,比賽結束後,大家都在主動收拾座位周圍的垃圾,還有熱心球迷提醒「不要留下垃圾」。

賽後,賽場上還發生了感人的一幕。一場未勝、被調侃「輸得沒筆劃」的常州隊謝場時,遠道而來的常州球迷向隊員們大喊,「我們要的不是結果,是你們敢拚敢搶的態度。只要你們還拚,就還會繼續支持你們!」

偷偷內卷的「業餘隊」們

6月9日,當新京報記者在山東濰坊魯能泰山足球學校(以下簡稱為魯能足校)見到徐州隊領隊李鋒時,他正站在場邊觀看徐州隊與泰山U17(17歲以下)梯隊踢對抗賽。

當天,氣溫直逼38攝氏度,只是在陽光下站一會兒,就讓人感覺口乾舌燥。而李鋒就站在大太陽下,與場上隊員一起暴曬。他時不時提醒體力不支的球員,「咬牙也得堅持住,跑起來!」

蘇超第一輪開賽前,徐州市有關部門已經聯繫魯能足校,敲定徐州隊的集訓事宜。魯能足校是中超職業球會山東泰山隊的青訓基地,是謝文能等一眾國腳夢開始的地方,擁有頂尖的訓練設施。自今年5月開始,徐州隊就一直在此集訓,一天兩練。

這場對抗賽徐州隊最終敗北,但李鋒對隊伍的訓練效果非常滿意。回去的路上,他不忘拍拍隊員的肩膀,提醒他們,「趕緊洗澡趕緊吃飯,好好休息,明天還有影片分析會。」

李鋒說,自徐州隊組隊集訓以來,每天都在進步。剛集訓時,徐州隊尚不能敵泰山U14梯隊,如今已經能跟U17「有的打」。最大的變量就是體能情況。這得益於魯能足校專業的教練團隊。

6月14日,蘇超聯賽第四輪淮安隊主場迎戰南京隊。大屏幕上顯示當前淮安市體育中心的上座人數固定在了26018人。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

徐州隊隊員曆廣鵬退休前效力過天津泰達等職業球會。當他第一天抵達魯能足校集訓時,也感覺「強度有點高」。

但職業化的訓練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蘇超第一輪踢鹽城時,半場後我就開始抽筋,如今已經可以跟魯能足校里的職業梯隊對抗整場了。」曆廣鵬說。

6月9日,徐州隊在魯能足校訓練。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6月9日,徐州隊在魯能足校訓練。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

6月15日,蘇超最新一輪比賽,徐州隊主場迎戰鎮江隊,最終主隊在第95分鐘絕殺,1比0取勝。賽後李鋒告訴新京報記者,在炎熱的天氣下,徐州隊最後階段仍能保持體力打出有效進攻,這與科學、系統的訓練有直接關係。

然而,蘇超聯賽有條件採取集訓模式的球隊並不多,絕大部分隊伍都面臨訓練人員不穩定、時間不統一的問題。

以徐州隊本輪對手鎮江隊總教練汪磊的話來說,平時的訓練質量也在盡力保障,與徐州隊纏鬥到比賽的最後一分鐘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每次訓練,汪磊都感覺有點頭疼,因為「人員總是不齊」。

鎮江隊目前每週練6天。「週二上午在健身房訓練,其餘時間都是晚上在場地裡練。平時也會踢對抗賽。」

鎮江隊也配備了專業的體能教練,每週針對體能情況進行兩次系統訓練,內容主要是針對球員弱點加強訓練,以及隊伍體能情況的集訓。

鎮江隊體能教練龔成說,有隊員放棄陪伴家人的時間來訓練,也有隊員訓練完後立馬回去加班。「這樣的情況下,湊齊人訓練確實是一個難題。」

宿遷隊領隊孫曉永說,隊伍里有隊員在蘇州工作,每次訓練都需要驅車5個小時趕回宿遷;有的隊員結束訓練後,要加班加點回公司工作。

李鋒告訴新京報記者,實際上,徐州隊一開始的訓練也面臨類似難題,因為徐州隊採用的是封閉式集訓模式,隊員們的時間非常難協調,徐州市相關領導親自出面,挨個跟隊員供職單位、公司洽談,才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

而這種業餘球隊的氛圍,也是蘇超的魅力之一。孫曉永說,每次訓練雖不能保證人齊,但訓練氛圍一直不錯。隊員們沒有怨言,只要踏上草坪就全力以赴。目前的宿遷隊在蘇超排行榜上排名第五,孫曉永相信,只要隊員們在場上敢拚敢搶,「球迷們就會支持我們的球隊,支持我們的城市。」

「人民聯賽」

「蘇超與其說是業餘聯賽或者半職業聯賽,不如叫人民聯賽。」孫曉永說,因為每支球隊中都有隊員來自城市里的各行各業,他們是將球隊與球迷距離拉近的關鍵。

5月10日,35歲的宿遷隊隊員繩晟在蘇州體育中心聽現場播報到場球迷多達1萬多名時,有點出神。「我曾無數次幻想自己在這樣的大球場踢球,接受萬人喝彩,如今在我放棄足球成為烤肉店老闆後,卻忽然實現了這個夢想。」

那天是蘇超聯賽第一輪,宿遷隊作客挑戰蘇州隊。

35歲的宿遷隊隊員繩晟,他平日是一家燒烤店的老闆。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35歲的宿遷隊隊員繩晟,他平日是一家燒烤店的老闆。新京報記者 隋坤 攝

足球貫穿了繩晟的整個青春。小時候,因為一部動畫片《足球小將》,他瘋狂地愛上足球這項運動,從此課餘時間幾乎都獻給了足球。考大學時,他通過田徑項目體育單招進入江蘇師範大學就讀。入學後,為了轉到足球專業,他與班主任、系主任、院長磨破嘴皮,最終得償所願。此後,他以業餘球員的身份踢過中冠聯賽,也參加過足協盃,但最終還是與職業足球失之毫釐。

雖然沒有踢上職業足球,但他仍把足球視為人生中美好的旅程。因為多年的業餘足球生涯讓他交到了不少知心朋友,如今他燒烤店的3位合夥人當中,有2人就是踢球時認識的朋友。

目前繩晟是宿遷隊年齡第二大的球員,雖然擔任後備至今還未出場,但他仍以100%的精力投入到日常訓練中。孫曉永口中那個驅車5小時趕來訓練的隊員就是他。

繩晟非常享受代表宿遷、代表家鄉出戰的感覺。有一次他與隊友去吃飯,旁邊三桌食客,有兩桌都爭相與他們合照。他覺得蘇超之旅就像一場夢,他追上了夢想中的自己,成了那個在萬人大球場上奔跑的球星。

鎮江隊的許俊傑今年32歲,平日裡的工作是一名空調維修工。

許俊傑與足球結緣也是始於小學。二年級開始,他的足球水平就開始在同齡人里嶄露頭角,中學時曾入選江蘇省青年代表隊征戰全運會。他也曾想繼續堅持走足球道路,比如在各類校園和培訓機構里做足球教練,後來輾轉做起了現在的工作。

今年3月,當許俊傑聽說鎮江正在組建蘇超聯賽參賽隊伍時,便毫不猶豫地報名併成功入選。前幾次訓練恰逢工作最忙的時候,他向老闆請假去訓練,但老闆並不支持。後來,鎮江市有關部門出面協調,老闆才批假。隨著蘇超聯賽出圈,老闆瞭解到許俊傑是為鎮江出戰,態度就從「勉強同意批假」變成了「全力支持」。如今,老闆總會主動詢問許俊傑能否平衡工作和訓練,如果時間有衝突,老闆還會為許俊傑調班。

談及此事,許俊傑心中十分感動。他對新京報記者說,從老闆態度的轉變中感受到了家鄉人民對鎮江隊的歸屬感,作為鎮江隊的一員,這份榮耀讓他倍感珍惜。

對於普通的足球愛好者或者曾經的從業人員來說,蘇超是實現他們夢想的舞台。對於曾經踢過職業聯賽的人來說,蘇超則是延續他們夢想的舞台。

來自徐州隊的杜明洋退休前是中超球會北京國安隊的職業球員,曾被譽為國安的希望之星。效力過國內豪門球會的他,退休後做起了青訓教練。

今年蘇超聯賽,他是徐州隊的隊長,是防守中場位置上的「定海神針」。他說,踏上蘇超聯賽的賽場,總能讓自己的思緒回到許多年前,彷彿恍惚間回到工體。但蘇超的球場與中超又不完全一樣。

「相同的地方是,都在幾萬球迷面前踢球,很容易讓自己熱血沸騰;不同的是,蘇超聯賽上為你加油的球迷來自你的家鄉,甚至還有你的親戚朋友,有時候還能聽到家鄉話的助威,這種感覺比踢職業比賽更讓人激動。」

新京報記者 隋坤

編輯 胡傑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