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殊俗 大道同途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設立了「文明對話專項基金」。在此次活動現場,基金會接受輝煌中軸(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首筆捐贈,並舉行簽約儀式。圖為簽約現場。主辦方供圖

2024年12月,觀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與生活」展覽。杜建坡攝(人民視覺)

彩陶在中國和希臘擁有彼此獨立的文化基礎,呈現出既有共性又具差異的的藝術風貌。馬家窯彩陶的黑紅彩寬帶紋樣,與米諾斯彩陶的自然主義圖案相呼應,二者分別折射出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對自然景觀的抽像表達與直觀描繪。左圖為「代達路斯:希臘克列拿島的神話」特展展出的彩陶線條紋雙系罐,右圖為海洋風格紋卵形陶來通杯。本報記者 趙曉霞攝

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一場名為「代達路斯:希臘克列拿島的神話」的特展自今年4月開展以來,吸引了大批觀眾。展覽以古希臘神話流傳的絕世巧匠「代達路斯」為敘事線索,將神話故事與考古實證穿插結合,生動講述古希臘文明的重要源頭——克列拿島青銅時代米諾史芬化。

正如展覽前言所述,通過來自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克諾索斯王宮的柱廊與紫禁城的丹墀互映輝光,向觀眾解讀了代達路斯神話背後的古希臘之源,昭示了文明間的和合之美、交流互鑒。

這也是中國著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的一個縮影。

文物的跨時空對話

6月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中國與希臘兩國學者聚首北京,參加一場連接雅典與北京的文明對話——「文明與和平:從帕特農神廟到圓明園」,圍繞「文明與社會」「創新與未來」等議題展開交流。

故宮博物院展覽部研究員薄海昆的演講內容正是由希臘文化部、希臘文物及文化遺產總局、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目前仍在展出的「代達路斯:希臘克列拿島的神話」特展。

當青銅文明的第一縷光芒同時照亮愛琴海與華夏大地,米諾斯工匠與中國先民以銅錫合金為介質,在兩處隔絕的地理時空澆鑄出風格迥異卻同樣璀璨的文明之花。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同樣是距今3000多年,古希臘人把線形文字刻在泥板上,而中國人把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尤其是展覽結尾部分的「海月同輝」篇章,用對照的方式展出了故宮博物院藏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13件重要文物,與克列拿青銅時代文物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深藏於這些中國和希臘文物中的密碼既非文化傳播的實證,亦非技術同源的註腳,而是人類文明在相似認知階段產生的精神共鳴。這種對照同台展示了人類早期文明的多元性與共通性。」薄海昆說。

最初,希臘方提出的展覽方案以代達路斯神話為單一敘事主線,根據相對獨立的故事片段較為自由地劃分單元,以全面呈現神話情節,卻弱化了對克列拿島地理概況、米諾史芬化發展脈絡及工藝美術成就的邏輯性系統闡釋。「這種敘事方式對西方觀眾而言可能易於理解,對中國觀眾卻存在認知障礙。為突破跨文化展覽的認知隔閡,中方策展團隊決定在保留原有神話框架的基礎上構建‘神話—歷史’雙線敘事結構,即通過增設米諾史芬化史實證暗線,構建起文化轉譯的雙層認知系統。」薄海昆說。

據薄海昆介紹,在文化闡釋層面,明線以代達路斯神話的戲劇衝突搭建情感共鳴通道,暗線則通過建築遺存、青銅工具等文物群構建技術史實證脈絡。「故宮博物院團隊在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提供的框架內,用神話魅力銜接歷史認知,印證了跨文化展覽中文化尊重與在地化闡釋的動態平衡哲學,為破解認知壁壘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

跨越國界的文化共鳴

不僅是「代達路斯:希臘克列拿島的神話」特展,去年11月,「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與生活」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展出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館藏的279件(套)代表性文物,展品時間跨越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公元前1世紀近5000年,也吸引眾多觀眾前往觀展。

希臘駐華大使埃夫耶尼奧斯·卡爾佩利斯表示,這些展覽可以激發跨越國界的文化共鳴,以文化的力量拉近兩國人民心靈的距離。

回望歷史,中希兩大文明古國的文化、思想交相輝映,共同譜寫了文明互鑒的壯麗史詩。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表示,新世紀以來,中希文物外交不斷深化,為世界各國樹立了榜樣。2008年,兩國簽署了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諒解備忘錄」。此後,雙方在文物保護、展覽交流等方面持續合作。

解冰表示,未來,中國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加強兩國在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合作,具體包括推動中希兩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機構、相關地方政府締結友好關係,深入開展保護理念、管理機制、保護技術交流對話;開展世界文化遺產領域跨國合作,推進兩國專業機構在考古研究、保護修繕、科技保護、展示闡釋、遺產申報等方面開展合作。

文化遺產是創新源泉

為持續推進古都文明對話活動開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設立了「文明對話專項基金」。活動現場,基金會接受輝煌中軸(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首筆捐贈,並舉行簽約儀式,標誌著社會力量正式助力文明交流互鑒事業。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表示,文化遺產是文明對話深厚的根基與不竭的源泉。

「從古絲綢之路駝鈴聲聲到鄭和寶船的巨大浪潮,文化遺產始終是文明交流的無聲使者。當古希臘里拉琴的旋律與編鍾的清響跨越千年共鳴,當雅典衛城的雕塑與敦煌壁畫的飛天遙相呼應,我們看到文化遺產超越語言的邊界,承載著全人類共同的情感密碼。」劉玉珠說,「在帕特農神廟感受人類對美的追求,在意大利威尼斯歎息橋共情人類的悲歡離合,在埃及的金字塔驚歎建造的智慧,文化遺產就是最生動的教材,是激活文明對話的源頭活水。」

希臘旅遊部前部長季米泰利斯·阿夫拉莫普洛斯表示:「尊重文化、保持開放、擁抱多樣性,這是建立互信的主要方式,將為連接彼此帶來更多力量。」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分佈在全球168個國家的1223項世界遺產如璀璨的明珠照亮著人類文明的蒼穹,其中中國有59項世界遺產。從長城的軍事防禦體系到秦始皇陵的帝國密碼,再到良渚古城的水利智慧……它們是歷史的活化石,展示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作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參與者,中國始終將遺產保護納入文明對話的戰略框架,積極探索以文化遺產推動文明對話的中國實踐。

2023年4月,亞洲文化遺產聯盟正式設立,這是中國等10國發起的首個、也是目前為止亞洲區域唯一一個文化遺產領域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目前已有成員國、夥伴國和觀察員國20個,範圍覆蓋亞洲各區域國家,影響力輻射其他洲。

同時,中國穩步推進文物保護援外工程、大力支持聯合考古、積極推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還。

「文化遺產不是凝固的歷史,而是創新的源泉。當下我們面臨複雜國際局勢,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歷史智慧與包容精神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石。面向未來,需要繼續以文化遺產推動文明對話,深化國際合作。」劉玉珠說,「我們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推動其在文明對話中煥發新的光彩。」

延伸閱讀

《中希古都文明對話北京倡議》發佈

在「文明與和平:從帕特農神廟到圓明園」對話活動上,《中希古都文明對話北京倡議》發佈。與會各方一致倡議:構建文明對話新型交流平台,激發民間文化互動創新活力,開拓數字技術賦能文明傳承新路徑,共倡多元文明包容互鑒新理念。

(本報記者 趙曉霞)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6月23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