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套娃式收費”套路,“大鍋”到底該不該電視背?

  本文來自科技有碼  

  年前,“人民日報”點評智能電視亂收費現象,一時間引起了眾多消費者的共鳴。

  何為“套娃式收費”?很多電視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想完全“掌握”自家電視所有影視內容,需要充值2個、甚至是3、4個會員才能做到。有時候哪怕是所有VIP全開,仍要面臨“超前點播”、“應版權方要求”的額外支出。

  這種被“取之不盡”的電視觀看體驗屬實惹火了很多人,有些媒體更是為電視廠商們冠上了“枯澤而魚”、“自掘墳墓”的論調。但是以一個家電行業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這種看法以及所有鍋讓一台電視來背是不合理的。

  有碼君認為,套娃式收費套路的不良體驗,內容提供方(視頻平台)+渠道方+電視硬件品牌方三者都有所謂的責任,內容方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視頻平台的優化空間尤為廣。

  電視作為一塊屏,沒什麼話語權

  相信很多消費者兒時記憶里看電視都是一個非常美好、純粹的場景,電視買來插上電就能接收到央視、地方衛視的眾多台目,即插即用。但是要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場景已經不複存在,如今的電視離不開所謂的“盒子”。

  想要觀看央視、地方衛視的台目我們需要安裝機頂盒;想要觀看央視+網絡內容,我們需要寬帶及配套的盒子入戶,再下載相應的視頻應用。此時,電視場景是由電視硬件+廣電等渠道方+愛酷騰等內容方組成,用戶的選擇開始豐富了起來。

  而電視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像一塊純粹的“屏”,消費者想要看什麼內容,電視硬件其實並沒有過多的“話語權”。

  為什麼會出現套娃式收費?

  在有碼君看來,買電視就是買塊“屏”,想在電視大屏上看到絕大多數內容,充值VIP成了非常常規的一個辦法。這點很容易理解,就好比我們買塊電子水墨屏閱讀器,它不會送你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需要單獨額外加購。

  眾所周知,一些好的影視作品版權除了歸屬創作方以外,播出前就已經被各大視頻平台買斷。比如說我們想看三叔作品改編的《盜墓筆記》就要去愛奇藝、想看霸唱作品改編的《怒晴湘西》得去騰訊視頻,這種行為在手機端早就司空見慣,一充再充不能只逮著電視廠商背鍋。

  好在主流的愛酷騰等同存於手機、電視的內容平台,可實現一個VIP互通。只需要注意,通常同時支援電視+移動端的VIP價格會更貴一些。因為,手機可能普遍最高支援1080P,電視卻能做到從4K到藍光、8K,在IMAX影廳的價格自然是高於傳統激光廳。

  當然,一充再充的始作俑者也離不開“超前點播”、“應版權方要求”這兩位。全身VIP套裝,想要對某些熱劇最新劇集先睹為快得加錢、想看部分“應版權方要求需支付金額”的影視作品,依舊得加錢。

  關於上述套娃式收費有碼君可以斷言,主要來源於內容方(視頻平台)的一種商業模式。比如說“超前點播”,大家一定都知道是某個視頻平台原創發明;所謂“應版權方要求,需付費觀看”,原身可以理解為在疫情期間,電影院無法上映最新的電影,製作方選擇與視頻平台合作,首發上映在某平台,大家想看就交個電影票錢。

  所以在有碼君看來,這波全網齊噴電視廠商賺黑心錢的熱潮,有一些過於雙標了。關於電視觀看讓人不爽的曆程上,除了最初的開機廣告是電視品牌唯一能夠為用戶解決的問題,本次套娃式收費在手機端已經運營了很多年,頗有一些“行規”的意味,為什麼挪到了電視端大家就無法接受了呢?

  看電視讓人反感?大家都在努力

  無論是什麼行業的發展,都會存在一些問題,也會有“撥亂反正”的改進。最初的電視廣告已經發展至有明確規範規定開機廣告時長、可以一鍵關閉。而且根據目前的技術發展路線,開機廣告無法避免,但是卻能給予消費者一定的“利好”。

  最直觀的例子便是,我們傳統印象中國產電視價格低於外資品牌,很大程度上便是來自於開機廣告等OTT商業模式營收的反哺。這其實也能給本次“套娃式收費事件”一定的啟迪,改善消費者體驗。無論是“人民日報評論”,還是近日“七大OTT牌照商倡議文件”,都表露出了提升用戶體驗,才能做到保證消費者權益,規範行業發展的雙贏。

  比如說,針對“一充再充”這個現象,華為、小米等品牌嚐試通過“多合一”VIP解決問題,通過電視的大會員通道,涵蓋內置的所有視頻平台,做到一個電視會員可以看其所有視頻內容。這一模式未來可期,因為多合一VIP的主動權在電視品牌方,存在著很多的“可控”空間,這些讓利最終都會面向用戶。

  說到這裏也不得不提一下曾經的“互聯網電視開創者”樂視,曾經出現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模式,買會員送電視。憑藉其當年豐富的版權內容,一時間樂視電視成為進入“智能電視時代”的最佳選擇。

  另外,在“七大OTT牌照商倡議文件”中也提到了,針對套娃式收費亂象倡議,建立公開、透明的收費公開制度,杜絕“套娃收費”“套路收費”,同時建立投訴糾紛解決渠道保證售後服務。以及,設立常態化“免費專區”,努力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多優質、豐富、免費的互聯網電視內容產品,保障用戶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

  當然了,為了讓電視用起來更舒心,在以上所有措施的慢慢推進下,電視廠商也有很多可以做的舉措。比如說針對老年人玩不轉智能電視,機頂盒、WiFi聯網會產生的不同UI主界面,多個遙控器現象,品牌可以進一步優化電視系統設計,做到真正的便捷消費者。

  所以,綜合來看,在多屏時代電視廠商、OTT牌照渠道方、內容視頻平台方各司其職,如何以更豐富的內容、更優質的體驗留住觀眾、吸引更多用戶,值得整個行業認真思考。特別是結合中國觀眾網絡視聽的複雜背景,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引起消費者不滿的進程,三方需要在各自的領域研究相應的對策,比如說電視廠商繼續提升硬件體驗,整合內容、渠道做到統一的使用體驗、渠道、內容方則是傾聽消費者建議,具有針對性的優化升級舉措,如此才能減少“套娃式收費”此類全民抵製的大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