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智慧樓宇:科技提速建築降碳節能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董靜怡 上海報導

隨著智慧城市加快建設,智慧樓宇市場呈現爆髮式的增長趨勢。《中國樓宇自控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至2021年,中國樓宇智能化市場規模逐年上升,存量規模接近5000億元,新增規模超2200億元。2021年,中國樓宇智能化市場產值約為7238.2億元,未來市場發展前景不可小覷。

與此同時,傳統建築中的諸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建築配套系統多且亂、運行管理成本高、空間環境體驗差等等,這些都成為影響建築管理效率的行業頑症。

2月16日,2023海爾智慧樓宇成果暨新品發佈會在青島召開。現場,針對行業頑症與用戶難題,海爾智慧樓宇發佈低碳建築管理平台、自主創新“樓宇大腦”、自主研發熱能回收和氣懸浮等節能型技術。

據悉,在已落地的日喀則齊魯中學項目中,海爾智慧樓宇為其定製了製暖、供氧、加濕、智控的整體解決方案,並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驗證了其節能效果;唐山市古冶範呂社區集中供熱項目應用海爾智慧樓宇方案後,實現了全自動運行,整體節能降碳30%。

低碳目標推進智慧樓宇產業發展

美國智能建築研究所對智慧樓宇的定義是:滿足建築系統、結構、服務和管理四個基本需求,進一步優化四個基本需求之間的內在關係,最終為用戶提供合理、有效、便捷、輕鬆的生活環境。在城市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智慧樓宇作為智能基礎設施之一迎來快速發展。

尤其在“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背景下,多個政策文件提出,超低能耗建築和低碳建築會作為未來建築規模化的重點方向,鼓勵積極開展近零能耗建築和零碳建築試點。

有數據顯示,傳統樓宇建築的碳排放約占國內全社會碳排放比重的22%,是社會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智慧樓宇因在節能、低碳方面有著明顯優勢,在不溫不火多年後,迎來了政策上的鼓勵支援。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進建築的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工信部《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到加快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建築方面的應用。此外,多省相繼發出智慧樓宇發展規劃,依託5G網、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技術構建智慧樓宇服務體系。

中國聯通研究院的報告顯示,目前,產業各方已紛紛入局,市場環境持續升溫,玩家主要有五類: 傳統樓宇自控系統集成商、頭部房地產企業、國內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運營商。

其中,國內家電龍頭企業以研發管理系統、解決方案為主,是在智慧家居基礎上的邊界延伸,將智慧家電、中央空調等納入管理系統聯動範圍,在家電智能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樓宇智能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浚表示,全球“碳減排”目標推進以及人們對舒適性要求的提高,提供一個安全、智慧、低碳的人性化樓宇環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以海爾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加大高科技創新、節能低碳產品的研發,將極大提升樓宇環境的適人性和節能減排效果,實現中國智慧樓宇的高質量發展。

海爾智慧樓宇新成果破行業頑症

在全社會都聚焦的雙碳目標下,智慧能源無疑成為各行各業的發力點。不過,目前智慧能源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空調、電梯、照明等設備採用了高效產品,但是整體粗放式管理,能耗依然居高不下;其次,在新能源利用上,如光伏發電,主要集中在白天,而很多區域用電高峰恰恰是晚上,存在峰電難降、峰穀難填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海爾智慧樓宇全球企劃總監楊寶林分享了海爾智慧樓宇的綠色低碳的樓宇動力系統,即“從能源生產,到能源綜合利用,再到能源管理平台。”

其中,在現場發佈的“熱能回收”技術可以將工業廢熱、地熱能、太陽能等轉化為電能,改善能源結構,成為行業最前沿的節能低碳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也提出,智慧能源和建築可以很好的結合,不僅可以節能提效,還可以生產能,實現了自發自用、餘電上網,降低國家能源消耗壓力。

針對各子系統的協同管理,海爾智慧樓宇發佈MetaBuiding“樓宇大腦”,當其應用到樓宇智控方案後,管理者不僅可以看到當前樓宇內各設備運行狀態,還能實現一鍵啟停、模式預設等。值得一提的是,照明、空調系統等能根據環境變化進行智能調節,電梯系統也可根據人流自動調節派梯模式,建設投資降低了15%,協同效率提升30%。

(作者:董靜怡 編輯:林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