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崔麗麗:依託數字技術以及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將迸發出更大動能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吳雨佳

近日,《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引發社會各界強烈關注。

《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此外,《規劃》還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佈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封面新聞新經濟事業部推出系列報導——全面解讀《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從國內頂級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數字化企業負責人的角度全方位、多視角立體深度解讀《規劃》,進一步梳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的細則和要素,為下一步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做好理論基礎服務。

3月1日,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 博導、教授崔麗麗接受封面新聞專訪,分享了她的觀點。據瞭解,為響應數字經濟國家戰略以及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崔麗麗正在參與籌建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系。崔麗麗表示,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將從投資、外貿和各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對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此前很多專家在對2023年新經濟做預測時曾談到,在中國國情語境下,政策變量是我們研判新經濟發展走勢的最關鍵變量。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如何看待《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帶來的意義?又顯現出哪些新特點?崔麗麗認為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將從投資、外貿和各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對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2522框架中涉及到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是未來3-5年中重要的基礎設施投資,這其中不僅僅涉及到與數字基礎設施相關的網絡、存儲、算力等大型雲端基礎設施,還提及在整個中國要實現打通:“5G網絡與千兆光網協同建設,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北鬥規模應用。系統優化算力基礎設施佈局,促進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引導通用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等合理梯次佈局。”

因此,這從全國範圍內來講是規模巨大的投資。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很大程度上還與我國數字技術核心產業的發展相關聯。因此這裏對於數字基礎設施的佈局將在投資和產業兩方面促進經濟的發展。在數字領域的國際格局建設方面,數字貿易、絲路電商等建設方向也強調了以數字產品、數字形式開展的跨境貿易,特別是基於中國數字技術核心產業的發展帶來數字產品與服務領域的市場繁榮,也將在國際經濟往來,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合作領域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也將會為中國經濟帶來增量發展。

談及本次整體佈局規劃的特點,崔麗麗認為一是從發展目標上是全面涵蓋的,從數字經濟發展本身依託的基礎設施到與各個行業、領域的全面融合。從範圍上強調全國上下一盤棋,縱橫貫通、協調有力地夯實“大動脈”和“大循環”。二是點出了全局發展的重點核心,是技術創新與安全。特別是在安全這個領域,應該是首次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三是在發展環境的部分,不僅僅是關注了中國自身在法律、標準、治理等多方面的要求,而且從數字領域的國際格局角度,提出了用數字賦能國際經貿關係,推動更多維度的數字領域合作共贏。四是在任務落實角度,除了一般涵蓋的領導、組織體系、資金支援以外,特別對於人才支撐和氛圍建設方面,強調了從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開始,人人具備數字思維、數字認知、數字技能,普及數字素養,培育符合人才。也強調了全社會多方共同參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氛圍。

技術進步是驅動我國當代產業變革及社會變革的最根本動力。《規劃》也強調了要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一方面構築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另一方面築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對此,應如何解讀?崔麗麗表示,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數字經濟的發展既要依託於數字技術核心產業(數字技術核心產業的競爭力來自於芯片、算法等關鍵技術性創新),又要依託於產業數字化迸發的更大動能。大動脈是大循環的基礎,在大動脈能夠自主創新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勃發的動力,而未來數字經濟更大規模的能量要依託於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發揮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關鍵作用。至於數字安全,崔麗麗表示從數據的存儲到規範和治理,以及相應的安全措施的跟進,制度性的保障不可缺失。

數字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程度正在加深,以“數實融合”為理念引領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向奔赴,也將逐漸模糊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界限。圍繞“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規劃》也提出,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研究製定推動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農業、工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對於這一要求,應該如何理解落地?

崔麗麗指出,這裏有兩個可以關注的點。一是,針對數字產業發展,強調了高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集群的概念。所以針對數字產業,可能要著眼於關係到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創新,如何能比肩或者超越國際領先水平。再有,針對新一代數字技術,如何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形成產業集群,一方面可能要結合傳統產業集群的特徵,圍繞核心關鍵技術龍頭企業來形成關聯產業上下遊,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數字技術在應用推廣過程中的特點,圍繞本地區主導的傳統優勢產業應用來形成數字技術核心產業集群。第二種集群也更佳有利於推動區域內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可能這方面全國各地區要根據自身的基礎情況,選擇更側重於技術創新類的產業集群構建還是應用創新類的產業集群構建,因地製宜選擇性、有意識採用符合數字產業規律的措施進行落地。

在《規劃》公佈之前,其實在學界,有很多專家多次強調了的數字文化重要性。此次發佈的《規劃》專門就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強調了要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在發展網絡文化,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的基礎上,還強調了要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怎麼看待這一現象?崔麗麗表示,數字文化其實涵蓋多方面的內容。不僅僅涵蓋優秀歷史文化內容的數字化,也包含融合數字思維、數字認知、數字技能在內的數字素養,以及相關的道德與價值觀念。這些相關聯的內容非常而且繼續要建設。不僅僅是針對文化內容本身的數字化,在前序階段我們在優秀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這些人類精神文化遺產需要更進一步地借助數字技術發揚光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當下從微光個體層面普遍數字化以後,個人行為上的數字化也需要思想、思維和價值觀層面相應的匹配,數字社會也必須要建立起相應的數字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規範。最終,數字技術的應用,在哪裡用、如何用最終仍舊是取決於人,因此對於人的數字素養的建設,是更為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

在以鄉村振興為指向,未來數字鄉村的建設需要依託於現有基礎,找到貼合當下實際的一些發力點,以此為引擎帶動相關產業融合創新和業態自然演進。從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角度出發,《規劃》提到的推進數字社會治理精準化,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應該如何理解?

崔麗麗表示,數字社會治理的精準化,也就是現在提的“精準施策”,以往我們也會提及“因地製宜”。實際上,數據的積累、分析和挖掘使得我們相比過去有了更多深入瞭解社情民意的機會。相比城市,鄉村在過去幾十年中相對來說還是受冷落的。更多的統計數據、調查數據聚焦於城市。推進普惠數字社會,首先打破城市和農村之間在數字化上的差距,或者縮短城市和農村發力數字化上的時間差。其次,通過數字社會的普及,我們可以更多地瞭解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一縣一策、甚至是一村一策,用數字技術有針對性地為數字鄉村建設助力、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