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改造再升級!同場加映 M2 Mac mini 開箱
生命在於折騰,桌面亦然。
故桌面乃吾等居家辦公者之生命。
自問擁有多年桌面陳設、擺放、走線經驗的我,在新屋書桌設計時可為是花盡心思。
不但在桌面周圍前後設了 7 個電位,還把日常常用的東西都安排到了最順手的位置。
只是,
再順手的擺法對於一定時間甚至長期在家辦公的人來說,每隔一段時間大概都會開始對自己桌面上的設備或擺放感到不滿。
這一次,我便是藉著換電腦的機會再一次把桌面微調一把。
先來看看這桌面的最初設計:
自去年添置了 14 寸 Macbook Pro 之後,很久之前買的 XPS 13 就一直被我接顯示器當中 PC 來使用。
為此,我還特地買塊墊高的斜面木頭,試圖”拉近”兩個屏幕的高度差。
這麼設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多一個屏幕來使用(雖然後來也證明了其實很少用),也可以好好地讓 XPS 13 長時間掛機來發揮一下餘熱。
代價是,原本已經不怎麼寬的桌面變得更小了。
終於,
在艱難地熬過「國軍期」之後,搭載 M2 處理器的 Mac mini 終於發佈了。
先來開個箱,
之所以選擇了 Mac mini,主要是覺得長期掛機的話,使用筆記本始終不太現實。何況在擁有 14 寸 Macbook Pro 的前提下,也不需要多一台可以帶出門的電腦。
至於為什麼是 Mac mini,原因是並不希望給蚊子在我腳底下搞一個暖和的安樂窩。而 win 能放在桌面上的主機……
還是化繁為簡,Mac mini 吧!
評測就免了吧?就是一台很小還很快的主機。
雖說 M2 版本的 Mac Mini 是「加量又減價」,但考慮到一眾小夥伴表示 Mac 還是會比 Win 起碼多用 1~2 年甚至更久,為了在其“生涯末期”不會被我各種嫌棄,配置方面我還是選擇了 16GB + 512GB。
參考不少 M1 Mac 的攝影師、剪輯師用戶反饋,「乞丐版」對於 PS 單張處理那都是秒開的事,甚至批量圖片處理其實也不會說瞬間慢下來。剪輯的話,中度純剪其實也不會太吃性能,所以於我而言 16GB + 512GB 真的是很夠了。
再高配一點點對很多朋友來說,性價比還是尚可的。只是就個人覺得 16GB + 512GB 這個配置已經屬於 Mac mini 的“頂配”了。
畢竟 Mac mini 的定位始終還是日常辦公,偶爾拉一下有強度的工作,僅此而已。如若需要把強度再拉高,感覺還是 Mac studio 會更加合適。
只要把顯示器稍微移開,Mac mini 就能很好地放在一旁,只是之前一直用 USB-C 接的顯示器,我還要特地去搞一天細線版的 HDMI 線回來,才能突出 Mac mini 的”mini”感。
由於只是接顯示器而不需要大量擴容,Mac mini 的接口是足夠我使用的。
美中不足的是,
內置讀卡器的缺失,讓我這半個影像工作者深表遺憾。而且接口都安排在後面,每次接硬盤接外設都要把 ta “拿出來”,相對會繁瑣一些些。
不過又因為我直接買的是 16GB + 512GB 的「相對高配」版本,加上整機挪用是真的輕鬆,感覺也沒什麼必要加拓展塢徒增高度。
外設方面,
沿用此前的羅技 K780 以及羅技 Anywhere 3,高強度碼字的時候再考慮把 Filco 的 104 紅軸拿出來用。
在我的「瘋狂暗示」下,終於有損友肯發我一個妙控板(妙啊!)。
這塊板子其實跟 Macbook 上的觸控板沒什麼區別,細微的區別在於要另外買還特別貴……
反正如此下來,Mac mini 的「完全體驗」也就基本搭建完成了。
此處再誇一下木小北的顯示器架子,電腦、筆記本、顯示器、外設全都收納在一塊兒了,還省位!
把 XPS 13 拿掉,
某程度上也釋放了此前預設給桌面的一個功能,那就是把產品隨手一扔就能拍照~
屏幕上方有明基 WiT ScreenBar 屏幕掛燈,之前測試過已經是可以作為拍攝光源來使用。而右手邊的因為放置了防潮箱的緣故,我就把有磁吸功能的 iwata 補光燈都吸上去了,方便拍攝時隨時拿到。
桌面的左側,在音箱後方放置一個用了很久的 Anker 65W 四口充電器,這樣什麼線基本上常用的都有了。
桌面”改好”之後,
我順手也把抽屜和旁邊的雜物手推車也收拾了一下。
把 iPad 放在了抽屜,這倆就是消遣時的「第二屏幕」。
手推車兩層按照常用和好放兩大原則把各類雜物分類放好。上層一般就是各種電池、少用的耳機、鏡頭紙清潔用品,底下就是一堆攝影配件和雜七雜八的線。
目標是,要用的時候不需要站起來就能拿到。
每個人對於桌面的使用、功能的需求都不太一樣,希望這次的「微改造」也能給到大家一點靈感,把自己的桌面越改越順手。
最後送上每個在家辦公人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
你別老坐在那兒呀!有時間多起來走動走動嘛!
(哪有時間啊……)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