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彩電逆勢增長 2022年市場平均尺寸達到57.4英吋

轉自:北京商報

  4月17日,隨著2023年電視行業的春季新品發佈會陸續開啟以及AWE2023即將召開,彩電市場也開始逐漸紅火起來。有關分析認為,雖然彩電業上行空間受阻,但絕不是沒有破局發展的機會與空間。在新一輪變革期,大尺寸化和顯示技術的創新仍會是一條主線。

  據洛圖科技日前發佈的2023年一季度《中國電視市場品牌出貨月度追蹤》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中國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達到852萬台,較2022年同期略降0.6%,較2021年同期下降8.9%。但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電視市場前七大國產傳統主力品牌及子品牌的出貨總量合計占到全市場出貨量份額的92.6%,為曆史最高點。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執行秘書長彭健鋒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彩電市場按照規模預測,內銷市場會在3600萬台左右,同比接近持平或者略有下降,但零售額還是看漲,預計在1200億的量級,同比有5%-6%的增長。主要因為整個彩電行業已進入了一個從追求量的發展到追求質的發展的轉變。

  自從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跌破4000萬關口以後,如何挖掘存量市場和開闢新增市場就成為各大電視廠商繞不過的坎。

  近段時間,國內主流電視廠商都發佈了春季新品,從他們的策略來看,各大電視品牌依然對電視行業保持足夠的信心,也不難看出電視品牌應對銷量下滑做出的變革和改變。這些改變主要集中在大尺寸化的佈局、創新技術加持以及場景化的應用方面。

  從第三方數據公司提供的銷售數據也可以看出,在彩電銷量無法突破的情況下,超大屏彩電市場幾乎成為中外彩電廠商角逐的主戰場。

  根據奧維雲網數據,2022年,中國彩電市場平均尺寸達到57.4英吋,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8英吋,其中增長最快的是75英吋,市場份額達到13.5%;而80英吋以上的超大尺寸消費意願持續增強,其中85英吋產品市場份額為2.6%。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大電視廠商都在不斷完善自身在超大屏領域的佈局,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家電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表示,目前支撐大屏化的技術正在逐漸成熟,無論是Mini LED的背光技術,還是激光顯示技術,包括畫質芯片技術以及利用大屏空間給用戶創造更多場景的AI技術,都成為未來支撐用戶大屏體驗化和產品化的關鍵要素。

  據瞭解,在激光電視等新物種的催化下,加速了大屏化在彩電行業的發展趨勢。據統計,進入2021年以來,至少已有海信、長虹、惠普等7家企業推出了激光電視新品,主流產品覆蓋75-120英吋。

  彭健鋒認為,激光電視、激光投影未來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清晰度越來越高,液晶電視存在透過率的問題。而激光顯示技術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激光是一個反射光,沒有透過的損失。

  北京商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以前,智能電視主要應用場景就是客廳作為觀影工具。但是,隨著智能電視的各項屏幕參數、配置逐漸提高,性能越來越強、功能越來越多、應用也越來越豐富,所能覆蓋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加上我國的新增需求逐漸向二次購買需求轉變,這一場景細分趨勢成為品牌之間拉開差距的又一領域。

  “電視開機率低是個偽命題。”海信視像科技總裁李煒日前在公司全場景顯示戰略發佈會上表示,未來海信聚焦家庭、商用、車載三大場景,錨定激光顯示、LCD、LED、AR/VR、雲服務和芯片六大產業。

  李煒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家庭顯示場景,我們將通過高端產品持續突破提升。在其他場景,包括移動觀影場景以及消費者有家居設計、運動健康需求的新顯示場景,我們都會持續投入。除了做好激光電視,今年我們也會快速進入到移動觀影領域,繼續推出適合年輕人需要的激光投影產品”。

  “未來場景化會給行業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洪仕斌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宅經濟對大屏的需求異常旺盛,這部分需求來自休閑娛樂、辦公以及遊戲,還有社交、健身等,場景細分成為近年來彩電行業的重要趨勢之一。

  “在競爭局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國產電視廠商一方面從存量市場向高端化突圍,要空間、要利潤;另一方面也通過向顯示、芯片及零部件產業鏈延伸跨界,同時開拓商用、車載等市場。”彭健鋒說。

(責任編輯:畢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