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確診小聾人,SonyWF-1000XM5降噪耳機開箱
這兩年國內外各種品牌的降噪耳機也層出不窮,但當提到有實力的高質量降噪耳機,Sony1000X系列依舊是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品牌型號。作為用過WF-1000XM4老用戶,自然關注到了最近WF-1000XM5的發佈,當時連我手機里的社區聊天群都有人提到這個每兩年一次迭代的Sony新品,經典降噪豆系列的魅力可見一斑。我也很好奇在WF-1000XM4之後的第五代降噪豆還能帶來什麼驚喜,所以替大家再次入手體驗。
之前四代我選的是鉑金銀(灰白色),這次我打算換個口味,選的黑色WF-1000XM5,包裝盒子都是這種灰素白色,具體耳機配色是印在封套上。這個有辨識度的外包裝與上代產品一樣的採用竹子、甘蔗、再生紙等綠色環保原生混合材料製成。這是一種有一定硬度的混合材料,摸起來一點都不軟榻,這材質,這顏色,無論你是第一次還是再次見到它,都能給人一種舒服安定的好印象。
打開後可以看到它有附帶3對不同尺寸的備用耳套,和我一樣用過四代降噪豆的老用戶應該發現這次的配件差別,5代降噪豆多了一副ss超小號耳塞套。加上已經預裝到耳機的M號,累計4副耳塞套,足夠適配更多用戶的耳孔,對小耳道群體更加友好。
前面說過,為了嚐試些不一樣,這次入手的是黑色版。如果說白色(鉑金銀)是會讓你眼前一亮的感覺,那麼這次的黑色應該是久看不膩的選擇。耳機倉摸著不像普通的磨砂質感,反而有點像岩石那種粗糙和細膩的神奇調和。如果你摸膩了各種亮面材質的耳機倉,相信我,你會對WF-1000XM5的耳機倉的舒適不油膩的手感留下深刻記憶點。對了,老用戶可以明顯發現這次的耳機倉比起上一代小了一大圈;減輕了厚重感的同時,外殼輪廓也更為圓潤。
作為一枚設計從業者, 其它大廠我不敢打保票,但Sony的產品設計真的就沒讓人失望過,它頂部的信仰加成LOGO都經得起毛孔級放大查看,在30倍顯微鏡級別的視角下,SONY這個燙金LOGO邊緣依舊細緻清晰,裡面燙金質感和細節更為豐富,看LOGO都是一種視覺享受。個人覺得燙金色的LOGO和黑色外殼搭配更顯質感,不知道看過兩款配色的大夥怎麼看?
在耳機倉的背面,相較於上代最大的改變是WF-1000XM5上了實體配對按鍵,比起之前雙指同時長觸左右耳機來配對的科幻操作,這次調整是順應了更多用戶的操作習慣,就算普通用戶不看說明書,也能按照常見藍牙耳機使用邏輯來重新配對。但還是有個小意見,作為帶點強迫症的設計師,如果能看到這枚實體按鍵能夠居中設計就更好一些,當然我能理解把配對按鈕放在充電口側面可以更有利於長按配對的耳機倉平衡穩定,看看後期是否有更好的佈局調整來提升左右視覺對稱感。
耳機倉體積減少,重量也減輕的同時,續航會不會縮水?當時我也和你們有著一樣的疑問。但Sony給出的答案是和上代完全一致,打開降噪下均為8h+16h(耳機倉)。關閉降噪下均為12h+24h(耳機倉)。更神奇的是充電還更快了,相較於上代的充電5分鐘提供60分鐘續航,這一次進一步提速到充電3分鐘就能達到。對了,我知道網上有人吐槽4代降噪豆耳機電池在後期不經用的問題,這次不用擔心,我特意去查找了相關海外資料,Sony電子發言人有答覆類似的問題不會發生,已經優化了充電算法。又給你們找了一個買新不買舊的理由。
之前四代降噪豆用著很滿意的無線充電功能,在第五代並未因為體積重量縮小而被閹割。非常合適出門忘記充電時候,拿手機無線反向充電來應急,回家後直接把耳機倉放在無線充電托上也能實現無感充電體驗,這點很加分,真的希望國產耳機也把無線充電標配化。
第五代的降噪豆有繼承也有變化,裡面的耳機和充電盒外形一樣更趨於圓潤。相比四代,WF-1000XM5除了耳機本體跟著充電盒縮小之外,造型也更簡潔和未來感,同時用磨砂和亮面的材質處理工藝結合來豐富設計。對了,這次的磨砂蓋面與亮面的邊緣也不容易積灰,因為這次用了一體成型工藝,對細節,Sony一直很上心。此外,和上代一樣,這次依舊把麥克風拾音孔做成了金色裝飾物,不過更扁平向,依然很點睛,給黑色耳機更透氣的視覺表達。並且這次改成網格的金色裝飾蓋可不僅僅是裝飾,這種設計包裹住內部的麥克風,從物理層面儘可能的降低風噪。
我們看耳機內測,金屬觸點相比上代減少到了兩個,黑色款的IR(紅外)傳感器是完全融入在黑色的耳機內蓋上(白色款這裏會有為了傳感器靈敏度,依舊是做了黑色開孔),所以黑款相比白版在視覺上更為一體化。還有如果你不看耳機的L和R標識,也能通過觸摸耳機頂部是否有凸起小觸點來判斷左右,因為Sony單獨在左耳設計了一個觸點。方便我們盲操作。
耳塞依然採用聚氨酯泡沫材料,但其實和上代還是有不同的,Sony為WF-1000XM5重新設計耳塞,耳塞末端做了進一步的收窄設計,有利於增加耳道的接觸面積,增強降噪效果。慢回彈的特性,是有利於更舒適服帖的佩戴。對了,相對白款,黑色的耳塞頭落灰可能會更明顯些,大家看情況選擇。針對上代耳塞容易開裂的問題,這一代降噪豆5又優化了耳塞表面塗層,更加耐用。但即便如此,大家仍然不要使用酒精進行擦拭,容易損壞塗層和耳塞,儘量用乾布清潔。
這次不僅僅是外觀的小修小改小迭代,可以說是從外到內的全面進化,除了把自研處理器升級到V2之外,還額外增加了一枚HD降噪處理器QN2e來搭配發揮性能。藍牙版本也從5.2升級到5.3。內置麥克風升級到了6個,驅動單元也從6mm升級到了全新設計的8.4mm驅動單元X,這波升級堆料真的前所未有。
講真,這次佩戴給我的感受是真的很好的平衡了舒適與隔音,進一步降低了入耳異物感,整體柔軟有彈性,氣密性也保留的很好,重心也更靠近耳道,附著抓力足夠,不擔心走路掉落(覺得不舒服的用戶,挨個更換耳塞頭,總能找到最合適你的那個)。日常接打電話時候,還能利用骨傳導技術來更準確的從噪聲中捕捉到用戶聲音,結合自家招牌式的降噪算法,真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清晰通話體驗(特指TWS耳機領域)。
即便平時沒有接打電話和聽歌的需求,我時常會這麼純佩戴著,因為它真的能給你帶來一個安靜的世界,無論是物理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能讓你平心靜氣放輕鬆。為了更直觀的展示,我錄下了吃完飯之後在商場過道裡面環境音並轉為頻譜,來示意效果給大家一個形象理解,周圍的孩童大人聊天說話和玩鬧聲音、附近幾個餐廳音樂播放聲音,就在你戴上耳機開啟主動降噪的一瞬間,近乎萬籟寂靜,它的降噪程度就是如此有效。 在上班的你,中午都可以關掉音樂,戴著它趴在桌上睡覺,降噪助眠有顯著療效。在宿舍的你,帶上這顆降噪豆,能最大化削弱室友的青軸機械鍵盤聲,親測好用。
雖然我看重的是它的降噪,但作為耳機,聽感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相較於前代,個人感覺聽感更清晰不悶,聲場更大,低音下潛依舊夠,細節更豐富,倒是沒有轟頭感覺(喜歡轟頭感可以在APP里自定義調節均衡~)。結像清晰,中頻也突出,聽人聲的不錯選擇。我知道聽感是一個很主觀的印象,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理解,所以感興趣的真的建議你去線下試聽看看。
對了,記得要開啟手機里的LDAC編碼(Android預設沒開啟的可手動切換,Apple好像還沒有辦法),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還原音頻細節。還有,我真的建議你們在用和準備用這耳機的用戶,下載Sony精選Hi-Res音樂這個APP,畢竟5代降噪豆也是有Hi-Res Wireless小金標音質認證,在APP里的Hi-Res音樂文件所含數據量最高可以達到我們常見“無損音樂”的6-7倍。如果想要更身臨其境的聽感,推薦通過APP首頁的360臨場音效banner(裡面也有360RA免費試聽)點進去,通過WF-1000XM5就能突破左右聲道的聽感閑置,感受到環繞球場的臨場聽感,如果你還有Sony最新款的Xperia 1 手機,還能利用耳機內置的陀螺儀進一步開啟頭部追蹤功能,就好比你聽一首樂隊的歌曲,無論頭朝向哪裡,環繞著你的樂隊主唱都會挪動到你朝向的地方來發聲,真的很神奇的功能,有機會一定要試試。
雖然藍牙連接手機環節不用APP,但要最大化發揮它的功能,還是建議大家下載它的APP——Headphones Connect。在APP可以快捷的讓你的Android手機切換到LDAC編碼,也能開啟很實用的智能免摘功能,就是當你開口說話的時候,音樂會自動暫停播放。對了,還有一點我很喜歡Sony1000X系列的功能,就是它能同時連接兩台藍牙設備,也支援電腦上的Swift pair快速配對,我就同時連接了電腦和手機,一個耳機,兩邊都兼顧,再加上它支援LE Audio低功耗藍牙,續航也有保證。
作為一款合格的主動降噪耳機,當然是會有提供可控的通透模式選項,在APP里,Sony稱之為環境聲音,支援20級調節,與此同時還能開啟關注語音功能,讓用戶在降噪和透傳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
這次5代降噪豆還支援頭部動作功能,開啟後,目前可用在電話接聽上,點頭接聽,搖頭拒接。這點頭yes搖頭no的方式,在我們這裏零學習成本,上手方便,還挺好玩,期待Sony能基於耳機內置陀螺儀玩出更多花樣。
我發現入坑大法的耳機就是從第一次到無數次的過程,但我依舊認為值得。一次次的入手,一次次的看著它的再進化,樂此不疲,我很享受這個過程。誠然,大法的信仰加成有那麼一些些,但更多的是它每次的功能設計、硬件性能都有著肉眼可見的提升,這才是我持續入手體驗的動力。可以說截至目前,論降噪,只有WF-1000XM5和其它了,你覺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