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小紅書王曉博:大模型不會無限制燒錢,將轉嚮應用競爭 | 科創100人

文|新浪科技 張俊

在國內掀起百模大戰之際,小紅書技術副總裁王曉博近日在接受新浪科技《科創100人》採訪時,透露了小紅書在大模型領域的最新進展。

他表示,小紅書在大模型上的佈局,更加關注於產品和應用。小紅書的資訊問答類產品,目前正在灰度邀測,可以給出旅行攻略建議等偏生活類的百科幫助;另外,小紅書還做了群聊機器人,可以在群聊中活躍氣氛,增加互動。

王曉博還認為,如果在缺少具體的應用價值牽引的情況下,可能今天中國最有錢的互聯網公司也不會在大模型上無限制地燒錢下去,最終大家都會轉嚮應用競爭。

算法需要兼顧人的參與感

近年來,智能推薦算法改變了很多行業的商業模式,但也引發了大眾被算法支配的擔憂。比如未成年人沉迷於短視頻應用無法自拔,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被困在算法之中,都曾引發爭議。

在王曉博看來,人活在系統之下完全被控制,體驗一定非常差。因此在設計這種系統時,要給到人的參與感,犧牲一部分所謂的效率。這樣才能夠在系統中讓人跟機器更好的相處和交互。

另外,這也涉及到推薦系統中的信息繭房問題。他表示,目前行業普遍的認知是,信息繭房一直在,並不是因為系統的缺陷才存在。但推薦系統的問題強化了信息繭房的影響。

王曉博認為,打破信息繭房最直接的一種手段是利用好搜索,但很多平台做不到。要麼就是搜索太強,推薦沒用;反過來就是推薦很強,搜索很少。而小紅書的特點是,搜索跟推薦的心智都很強,因此可以通過搜推聯動的方式打破信息繭房。

在他看來,技術和算法也應該是有價值觀的。小紅書作為內容社區,推崇的是積極向上、美好平權,讓每一個人都能被看到,這個價值觀也反映在了推薦系統的設計和優化目標上。

他舉例,在小紅書,不是誰的名氣大,誰的粉絲多,誰的聲量就一定大。“很多特別大的明星,可能跑到其它平台動不動幾千萬粉,在我們這能搞個50萬粉都感覺蠻困難的。”他說,小紅書更加註重互動,要有高質量的評論。另外,小紅書是沒有轉發功能的,是一個網狀型的社區,而不是個中心場,這也保證了普通人發聲的權利,而不只是被名人大V的聲音裹挾。

大模型不會無限制燒錢,會轉嚮應用競爭

這兩年,國內掀起了大模型的競賽之風。小紅書也不例外,有報導稱,小紅書從今年3月起籌備了獨立的大模型團隊。除了成立大模型團隊以外,小紅書內部還有多個獨立部門同時推進AIGC方向的落地探索。

王曉博認為,大模型帶來了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形態。上一代人機交互形態是觸屏交互,而大模型帶來的是有自然語言的對話,這種人機交互界面未來有可能成為標配。但要完全取代界面UI交互,甚至取代搜索引擎,他認為目前還看不到這個趨勢。

“New Bing跟Google之間的市場份額,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發生什麼樣的反轉;以及ChatGPT它本身的DAU也在跌,說明這件事情可能ToC側的拐點還沒有到。”

王曉博透露,小紅書在大模型上的佈局,更加關注於產品和應用。“我們還是比較冷靜的,每次大家在這種AI進展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到幻覺。”他說,通用的底座大模型到底是否存在?是不是做了10萬億或者千萬億的大模型就突破了?現在特別不確定。

因此,如果企業是一種很怕落後、跟風的心態,就永遠不可能做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缺少具體的應用價值牽引的情況下,可能今天中國最有錢的互聯網公司也不會無限制地燒錢下去,最終大家都會轉嚮應用競爭。而創業公司船小掉頭快,在產品創新上也許會跑得更快一點。

他透露,小紅書在大模型應用層上,主要看能夠幫助用戶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小紅書做了類似文心一言的資訊問答類的產品,目前正在灰度邀測。比如可以給出一些旅行攻略建議,偏生活類的百科幫助;另外,小紅書還做了群聊機器人,可以在群聊中活躍氣氛,增加互動。

技術創新不能短視且追熱點

無論是大模型還是其它領域的技術創新,王曉博認為,從學術界到工業界都不能過於短視且追熱點,缺少中長期規劃的做法,會傷害這個行業的長期發展。

“現在基本上就是什麼賺錢做什麼,什麼熱做什麼,就是需要大家可能更冷靜,以及更著眼長期。”他說,在AI領域,其實中國的實力並不差。有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學術期刊上有關AI的論文引用率佔比為20.7%,美國為19.8%,這是中國首次高過美國。

他認為,中國在偏軟的這層上並不差,而在偏硬的那一層,不是造不出來,而是生態不在。他舉例,就像做芯片,做操作系統,都需要上下遊的商業生態。“你造出來沒人買,那你單價就貴,單價貴就更沒人買。芯片更是這樣,流個片500萬美元。你銷量少,那攤到單位芯片上的成本就高。 ”

王曉博直言,在芯片等硬科技領域,美國越封鎖我們,其實對我們是利好。“越封鎖,中國的需求量又非常大,一定能出來,本質上就是當一個東西很有市場的時候,那它就會發展起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