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IAD中國換帥,軟件問題仍是大眾集團短板

21世紀經濟報導特約記者 錢伯彥 法蘭克福報導

2月28日,大眾中國宣佈韓三楚將接任常青負責CARIAD中國的管理工作。自3月1日起,韓三楚將擔任CARIAD中國首席執行官,並加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管理董事會,擔任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常青則將按計劃返回德國大眾集團總部。

CARIAD首席執行官施沛德(Peter Bosch)表示:“憑藉在軟件開發和架構方面的傑出專長,韓三楚先生將繼續加快強化CARIAD 中國軟件研發能力,並大幅縮短開發週期,更快地交付創新產品。同時,他在‘軟件定義汽車’平台開發領域所具備的豐富經驗與精深能力,將進一步加強CARIAD中國團隊的實力。”同時施沛德也對常青在短時間內建立了CARIAD 中國,並有效推進了相關研發工作的進展的卓越貢獻表示了感謝。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當日也表示:“基於中國客戶的特殊需求,軟件研發的本土化進程已成為集團‘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關鍵支柱。我相信韓三楚先生將憑藉技術專長和對本土客戶需求的洞察,實現創新數字技術在我們產品上的整合集成。”

與1990年就進入大眾集團的公司老兵常青不同,韓三楚此前曾經擔任長安科技的首席技術官以及長安汽車的首席軟件架構師,並未有過大眾內部的履職經曆。相比於常年從事車輛測量分析和底盤開發、整車車輛工程開發等明顯機械向的常青,韓三楚的教育經曆也體現出更強的軟件背景。韓三楚曾就讀於西南交通大學和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主修機械工程和計算機科學。

雖然這一人事變動屬於計劃內的調整,但是在外界看來,在距離2022年CARIAD中國成立僅僅兩年不到就出現重大人事變動,且打破了大眾集團傳統的優先選擇內部轉崗模式而啟用了從未有過大眾工作經曆的韓三楚,無疑是一個CARIAD軟件交付能力、以及中國市場本土化始終無法取得突破的信號。

CARIAD負責研發的E3 1.2軟件架構多次跳票導致奧迪品牌和保時捷品牌旗下PPE平台諸多新車型進度嚴重落後早已不是新聞。而在最新的“壞消息”之中,專為中國市場定製座艙、在上海車展首秀且被寄予厚望的大眾ID.7“開門黑”尤為值得關注。

根據Marklines的數據,ID.7開啟交付2個月以來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僅為750輛。

ID.家族令人難言滿意的銷售數據也證明了此前大眾集團密集宣佈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的必要性。去年,奧迪品牌和大眾品牌先後宣佈與上汽集團和小鵬汽車聯合研發電動車型,軟件方面則是與地平線科技和中科創達建立合資公司,以分別提升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的軟硬件實力。其中與地平線科技的合作,自2022年10月對外宣佈投資24億歐元之後拖延了近一年才於去年年底正式建立合資公司,也被外界解讀為兩者的合作遭遇了一定的阻力。

除了進一步推進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之外,貝瑞德提出的在2030年前向中國市場推出30款電動車型也被視為頗具挑戰性,尤其是在大眾集團旗下品牌的車機系統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

即便放眼全球,在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主導的成本削減計劃框架內,作為花錢大戶的CARIAD也是受到衝擊最大的集糰子公司。目前每年耗費近40億歐元研發支出的CARIAD已被要求每年需削減4億歐元的開支,長期目標為削減20%的開支。

從左至右分別為:CARIAD中國CEO常青、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CARIAD中國履新CEO韓三楚。圖源:大眾中國